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辉耀世界彪炳千古的灿烂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文学作品。我国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也源远流长。驰誉世界的古代伟人的爱国诗人屈原,学术界已有人提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到了公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新中国一成立,周恩来就努力探索如何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正确途径,其中蕴含着不少精辟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重温他的这一光辉思想,倍感亲切,对缩小地区差距、加快实现少数民族现代化具有不可磨灭的指导意义。一、现代化启动的战略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启动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更是个政治问题。周恩来在探索民族地区现代化时,总是站在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从巩固各民族团结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高度来认识民族地区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全民自觉进程,各民族的中华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极大增强.以拉卜楞黄正清家族为中心进行考察,表现为他们在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上的认知自觉和实践自觉.认知层面,维护中华民族一体性成为基本共识,包含藏族是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定位和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一致对外的责任意识?实践层面,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成为时代主线.宣传动员、募捐慰军、维护团结、发展教育和交通等形式多样的爱国救国活动,充分表达了他们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从自觉价值看,黄氏家族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有效促进了藏族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知自觉和实践自觉,用事实阐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与当时学术界“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大讨论相得益彰,掀起了边疆少数民族爱国救国的热潮.黄氏家族的认知和实践绝非个体性质的表现,而是较有代表性地呈现出边疆少数民族爱国人士中华民族自觉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4.
这里所讲的民族史,主要是指历史上和现存的我国境内少数民族的历史.大家一翻开历史课本,就会接触到这样一个观点,即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在我国有56个民族,其实,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大大小小100多个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过去由于受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忽视甚至歪曲少数民族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始终没有给少数民族的历史以应有的地位,在民族史的研究中,不能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迁徙、互动和融合的发展史.从历史上看,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有几个基本特点:(1)民族融合主要是文化上的融合.(2)越是战乱时期,战争规模越大,民族融合的规模也就越大.(3)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内的民族融合规模最大.(4)自然融合和主动融合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流.中华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类型:(1)少数民族融入汉族.(2)汉族融入少数民族.(3)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融合.三种类型的融合又可分为多种形式.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其血缘和文化的来源都是多元的.汉族有少数民族的血缘和基因,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血缘和基因,各少数民族间血缘和基因也相互渗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血缘和基因的融合体.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完善内容、方法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和实践,以提升其家国情怀素养,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在重新界定和解析中华民族共体意识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维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构建实践铸牢路径,为少数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建构一个从概念认知——理论逻辑——实践路径的系统体系。  相似文献   

7.
晚清以降,关于中华民族观的讨论大都以建成一个现代的中华民族国家为目标和指向,这在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中可见一斑。既有研究多侧重他1917年提出的“新中华民族主义”对现代民族观形成的意义。如从观念史角度重新审视,可以发现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隐含于其探求再造中华国家道路的始终并随之演进。在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呈现出从“种族”民族观到民族主义民族观再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曲折复杂的演进脉络。他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形成的民族观,为党的中华民族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多个政权,由借用汉朝后裔之名立国到自称"中国",逐步对汉族的正统论提出挑战。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自称"中国",从以占据中原为准,到以文化上的代表自居,不仅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发展,也使得"中国"一词超越狭隘的华夷之辨、族类之别,成为中华民族自我历史文化认同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实践中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强调要以大学校园为主阵地和主战场,通过课程平台哺育、校园文化滋养、社区精神涵育和社会实践体悟,以形成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有没有突破传统民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中有6篇少数民族传记,其他某些篇章也涉及到中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生活在中华民族第一次文化大融合时代的司马迁究竟持怎样的民族思想?他对汉武帝外伐四夷究竟抱怎样的态度?他如何看待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史?他对传统民族思想究竟有没有突破?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为此,我们邀请了几位长期研究《史记》的学者,就《史记》民族思想论题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中有6篇少数民族传记,其他某些篇章也涉及到中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生活在中华民族第一次文化大融合时代的司马迁究竟持怎样的民族思想?他对汉武帝外伐四夷究竟抱怎样的态度?他如何看待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史?他对传统民族思想究竟有没有突破?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为此,我们邀请了几位长期研究《史记》的学者,就《史记》民族思想论题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中有6篇少数民族传记,其他某些篇章也涉及到中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生活在中华民族第一次文化大融合时代的司马迁究竟持怎样的民族思想?他对汉武帝外伐四夷究竟抱怎样的态度?他如何看待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史?他对传统民族思想究竟有没有突破?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为此,我们邀请了几位长期研究《史记》的学者,就《史记》民族思想论题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民族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记》中有6篇少数民族传记,其他某些篇章也涉及到中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生活在中华民族第一次文化大融合时代的司马迁究竟持怎样的民族思想?他对汉武帝外伐四夷究竟抱怎样的态度?他如何看待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史?他对传统民族思想究竟有没有突破?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为此,我们邀请了几位长期研究《史记》的学者,就《史记》民族思想论题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4.
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本文回顾了作者60年来研究中国各民族的经历和思考。1949年前,作者曾在汉族和非汉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1949年后,他又参与了大规模的民族普查。在普查中,他逐渐认识到,民族是在其成员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而这种生活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一认识使作者在民族学研究中注重社会历史因素。1979年后,作者重新开始进行少数民族研究;1989年,他总结多年的研究思考,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他认为,几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各个民族一直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欧洲中心主义的民族国家定义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双向过程: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将不同的民族文化、社会群体纳入一种高层次秩序的历史;在自上而下的过程中,高层次的秩序从未排斥低层次的民族文化系统。在中华民族与自身所容纳的“其它文化”之间从来就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革命史人物研究园地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由哈经雄同志主编、黄子亮、李资源同志副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英烈传》丛书,又为这块园地增添了一枝新葩。《中国少数民族英烈传》计划编写三集,第一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收集英烈共60名。这一集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收集面广。全书所收60名英烈,包括满族、回族、藏族、朝鲜族、壮族等17个民族,其中有党的一大代表,有从事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闯将,有第一个以军建制的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是关于地方组织制度的基本法律和法治保障,2022年作出第六次修改。此次修法意义重大,亮点之一在于增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在法理层面,此次修法整体上提升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地位,使其从对地方组织的政策要求转变成了法定职责;框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内容,将少数民族的抽象权利细化到了合法权益;转变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思维,使其从尊重习惯具体到了保障自由;确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方式,使其从应当采取发展到了可以依法采取。《地方组织法》的修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地方组织法律制度建设上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为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确立了价值立场,也为高校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文章尝试从社会心理学关于群际接触的相关理论出发,将群际接触作为一种理论视角与实践策略应用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实践路径之中,综合运用群际接触的最优条件和作用机制,促进各民族师生的积极接触,为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良好支撑和有效促进。  相似文献   

18.
<正>"我喜欢带脚的东西,因为能走路啊。"雷殿生指着陈列柜里的野骆驼蹄、羚羊蹄、野驴蹄说。这是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的雷殿生个人展览馆,简易的平房里陈列了几百件他徒步过程中收集的物件。墙上有他收集的55个少数民族地区的邮戳,展柜里是他传递北京奥运会圣火时的火炬,他对这些收藏品充满了骄傲。雷殿生的故事一直是旅行者中的传奇,他曾用10年时间足迹踏  相似文献   

19.
1993年在全省乡镇企业家会议上,甘肃省广河县兰广毛纺厂厂长马全才同志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乡镇企业家的光荣称号。从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的农民,成长为一个企业家,马全才同志走过了一段曲折而不平凡的道路。执着的追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马全才同志同其他农民一样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党的富民政策,鼓舞着他跳出了世世代代耕作的土地,投身到商品经济的海洋,他走南闯北,搞  相似文献   

20.
试论百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早期的华夏族,后来的汉族,还是今天的中华民族,都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古代的百越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早在新石器时代,百越先民曾经有过一次大规模、远距离的历史性迁徙,遂使其文化传播到一个相当广大的地区。其突进中原的一支,成为华夏族的主源之一,参与了中国第一王朝夏朝的创建,甚至还有可能居于民族主干和政权主导的地位。战国秦汉,是中华民族从华夏族演进到汉族的重要时期,百越民族大规模融入华夏、汉族,壮大了汉族的队伍,成为汉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在今日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又至少有11个民族被公认为源出古代百越,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百越后裔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