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年来,有关王韬的研究逐渐深入,但对其成名作《普法战纪》一书的论说有欠正确。本文依据存世无多的初刊本,较为仔细地考证了此书的撰写经过、出版时间、编撰思想和编撰特点,并就此书呈现的王韬思想发展的踪迹作了论述。《普法战纪》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述海外战争的著作,也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一部重要著作。王韬在此书中评论了君主、民主、君民共主三种政体,最早提出君民共主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的形成得益于前后几代公共知识分子的连续不断的努力,这种努力是围绕着一条中心线索,即首先是提出了君民共主的议会制作为官方主导的公共空间,基本理念是民本;戊戌维新时期公共空间正式生成,核心理念是民权;孙中山则提出了"三民主义",大大丰富了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的内涵,为公共空间的正式形成奠定了民族、民权、民生的理念前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公共空间真正具有了民主的内涵,从而完成了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逐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 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也使中国商业资本的发展发生了变化,这对晚清商业思想的发展产生了 重要影响。本文试就晚清商业资本发展状况、运行模式及商业思想发展的特点进行探讨,以就 教于学界同仁。 一、1840——1860年前后商业思想的特点 晚清商业资本是古代商业资本的发展。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商品来源大致可分为:农 民自给有余的产品,包括粮食和副业产品;农业的经济作物产品,包括蚕丝、棉花、烟草、油料作 物、甘蔗…  相似文献   

4.
张翼 《求是学刊》2022,(1):162-169
晚清小说中出现了不少有关外星的叙述。外星叙事的出现虽然与中国观星传统有关,但与近代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关系更紧密。近代天文学知识打开了晚清小说认识外星的新角度,使它们能从科学、幻想和理想等多重维度叙述外星,赋予外星不同于传统的审美形态和象征意义。以外星为参照,晚清小说形成了对于地球的新观感,通过建构外星与地球的关系,把"宇宙"打造成为再塑"中国"的另一个空间。晚清小说忧虑外星可能带给地球的影响,经常叙述外星碰撞地球引发末日事件,以抒发蕴希望于绝望的危机情绪。小说中的外星叙事既反映了科学知识在晚清输入中国的历史事实,也体现出知识者在新旧时代交汇时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5.
从“中体西用”到“中西合用”─—晚清统治阶级学习西方思想的变迁黄士芳近代中国是一个嬗变激烈的过渡性社会。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打开了紧锁多年的封建主义大门,中国始从迷顿状态中走出中世纪,继而踏上蹒跚的近代化道路。综观晚清的最后几十年的统...  相似文献   

6.
贾鸽  宋永红 《社科纵横》2014,(7):110-112
萌芽于晚清洋务运动的天津法科留学,打破了传统封建教育的封闭格局,开启了中国直接从西方国家学习法律知识的进程。近代天津法科留学不仅培养了大批的师资力量,对近代天津法律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人才辈出,为中国近代外交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还对中国近代法制化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启蒙意义及局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对传统民本思想有六大突破:把维护天下人的“自私”、“自利”作为为君之“本”;把“在万民之忧乐”作为“公天下”的基本诉求;将民本思想中尊重民意的观念上升到尊重民众权益的思想;认为“以民为本”就是君为民设、君是民仆;君臣都是为天下人服务的,因而是师友关系;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政治观念。由此可见,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但他从传统民本思想中得出的进行社会改造的政治结论,却超越了民本思想,是具有民主启蒙意义的新民本思想。但用近代民主思想来考察,在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没有人权观念;没有“主权在民”的观念;虽然看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弊端所在,但并没有真正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正是由于黄宗羲新民本思想中的这些历史局限性,所以它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引发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鄢洪峰 《社科纵横》2010,25(8):118-120
曾纪泽作为晚清驻英法俄三国公使,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法越南争端问题交涉期间,他审时度势,采取了备战促和的谈判策略,努力去维护国家利益。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最终中法交涉以中国妥协退让而告终。通过对比李鸿章与曾纪泽的不同外交策略,可以找到晚清政府此次交涉失败的根源。同时,中法越南争端也反映了此一时期中外关系的发展脉络和晚清政府的外交态势,为清政府更好地开展外交活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9.
论晚清北京铁路、邮电和近代学校兴起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以往的著述中,鲜谈晚清北京城市发展的成就,即使列举一些建设实例,也往往同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清朝政府的卖国相联系.因而贬斥者多,肯定者少,颂扬者更是寥寥.这大概是长期禁錮之所致.我以为这是不恰当的,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晚清的北京,由于西方列强两次入侵和占领,清朝盛世所营建的西郊皇家苑囿几乎焚毁殆尽,城内的衙署、府邸、坛庙、寺观,以及文物古迹也遭受了惨重破坏.这是触目惊心的历史事实.不看到这点是错误的.然而,北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首都,有着抗击外族入侵的传统.它的生命力非常旺盛,非常顽强,不可能轻易被人摧毁.它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吸取力,能够吸取和兼容西洋文明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文化,用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不看到这一点,也是不全面的.晚清北京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几个新型项目,如铁路枢纽初步形成、邮电事业初兴、近代学校萌发与兴起等等,就是这种吸取和兼容的结果,标志着古老的北京向近代化都市的演进.研究它的发展规律及其基本特点,多少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那么,晚清北京铁路、邮电、近代学校等兴起的特点是什么呢? 只要我们考查一下这几个新型项目出现的历史背景、技术设备来源,以及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兴建过程,不难看出它具有外来性、变革性、缓慢性的特点.本文将就此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吉辰  陈峰 《唐都学刊》2008,24(3):73-79
晚清咸丰、同治年间,在西方的影响下,轮船在中国开始被投入军事用途.民间与政府先后雇佣和购买了一批武装轮船,用于护航、捕盗和对内战争.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常胜军"的武装轮船在长江下游的作战中发挥了巨大威力,而太平军亦曾劫夺轮船以为己用.作为近代海军的前身,武装轮船在这一时期的交战中曾起到重要的作用.探讨当时的武装轮船及其用途,有助于全面了解晚清军事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新疆水利在汉、唐、元各代均有发展,迨至清代前期,各朝在南北疆大兴水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由于新疆的农业属绿洲农业,所以水利的兴修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晚清,左宗棠在新疆时,提出了"开屯之要,首在水利";"治西北者,宜先水利"的主张,注重选拔官吏兴办水利,采取了防营独办、兵民合办和官贷民办等三种出资兴工的方式,在新疆掀起兴修水利的热潮,一度出现了"水利大兴,而垦事亦盛"的局面.左宗棠建设新疆水利的经验教训,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就左宗棠在晚清新疆水利开发中的作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晚清至民初时期中国处于相对衰弱地位的背景下,梁启超和章太炎以明治维新为蓝本,肩负了探索中国近代革命道路的民族使命,从被压迫民族立场对已经兴起的近代日本亚洲主义进行回应,阐述了独自的"亚洲主义"言说。他们都认识到近代日本亚洲主义为抗拒西方的殖民侵略,在主张亚洲国家"互相联合"对抗西方的同时,实质上又包藏对中国及朝鲜等亚洲国家行使霸权主义的野心,揭示了这种日本型"亚洲主义"的欺瞒性。本文以考察梁启超翻译《佳人奇遇》的态度,以及梁启超和章太炎对明治时期盛行的"人种论亚洲主义"所作出的批判性反思为线索,指出他们当时基本态度,即对明治维新成功的钦佩和"同文同种""唇齿相依"论的亲近感。他们开始对日本的"亚洲主义"有过认同,但心情、思路和愿望却与之大不相同,他们对日本"亚洲主义"的反应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由期待、认同到警惕、批判的过程。特别是章太炎组织发起的"亚洲和亲会"及其言论,超越了明治时期"人种论亚洲主义"的藩篱,排斥了日本"亚洲主义"的扩张主义性格,是当今思考"亚洲"以及"亚洲共同体"概念的贵重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泛论商战     
长期以来,商战被当作郑观应的特有思想,而忽视了对它的全面和综合的考察。本文除对“商战首先是郑观应提出的”说法提出异议外,着重论述了在中国近代社会,商战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和强权政治的削弱、自然经济的解体以及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而形成、而演变、而完善。商战纯属晚清生产方式下的上层产物,赖于社会需要而存在,同传统思想、外来资本主义有着与共及内在的联系。虽然,它自19世纪60年代提及以后。几乎贯串着整个中国近代时期,曾对政治、经济产生过一定影响,但其最终未能也不可能付诸实践。所以它只是近代中国早期商业资本思想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主义的显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历程。近代启蒙思想家王韬作为最早接触西学的口岸知识分子,在墨海书馆通过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西书对外部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漫游欧洲又为他切身感受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在充分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基础上,他在《循环日报》上发表政论,提出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改革方案,为积弱的晚清开除了一剂变法自强的药方。可以说,王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始终走在同时代人的前列,其世界观的形成与演变在晚清知识分子中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6,(3):119-122
19世纪70年代以来,囿于有限财源分配的两难与"华夷秩序"思想的禁锢,日甚一日的边疆危机触发了晚清政界"海防"与"塞防"之争。这场辩争历经了两个阶段:复奏"阶段,地方督抚就"海防"与"塞防"具体事宜陈述了各自的主张;"廷议"阶段,清廷中枢在斟酌地方督抚意见后作出了"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战略决断。尽管这个战略最终在实践中破产了,但它却促进了近代国防战略的转型、强化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学者们对晚清外交的研究大都从外力冲击的角度出发,强调其被动性,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随着同列强交涉的频繁和国际法的传入,晚清政府的传统观念开始向近代观念转变,其外交行为也发生了变化。保护海外华人就彰显了晚清观念的变化和其外交一定程度上的主动性。事实上,保护海外华人成了晚清后期对外交涉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晚清政府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相似文献   

17.
陈国庆 《唐都学刊》2006,22(2):103-107
晚清进步思潮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其主题是救亡与变革。它的直接思想来源是明末清初以后形成的各种思潮,其中包括汉学学术思潮与今文经学思潮,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潮,还有传入中国的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晚清进步思潮形成的主要特点,是中西古今各种思潮的相互交融与裂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5,(4):132-139
英语世界晚清小说研究成果丰富,其共同特征在于将晚清小说研究纳入现代性的范畴重新加以梳理和讨论,切入点多,视角丰富,从不同方面揭示出中国近代小说中的丰富的文化内蕴,并且最终都指向了小说所投射的中国近代社会现代性的生成问题,这一特征在王德威、韩南、叶凯蒂、司马懿、胡缨的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段菁晖 《社科纵横》2010,25(7):121-123
晚清西方军事教育在中国的传输对中国近代军事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晚清中国培养了大批近代军事建设专门人才,推进了中国军事教育内容与体制的近代化,促成了一支保卫海防的新式海军的建立,同时促进了民族爱国主义思潮的蓬勃发展.但由于传输过程中的滞后性与机械性造成弊端和障碍并存,导致私人军事集团的形成,因而又具有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孟奇 《社会》2022,42(1):1-30
本文以清光绪年间湖北矿务为个案,分析了一起地方抗阻事件及其处理策略。地方抗阻反映了晚清社会秩序与近代矿业发展之间的张力,而问题的解决之道同样来自晚清的地方治理结构。具体而言,疏解抗阻的过程即是遵循“抚地方之民”的治理逻辑,通过“寻找支持者”与“利益均沾”来弥合张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促进了矿局的实际创生,使它以主办官员的关系网络为基础孕生出了地方性,从而得以内嵌于湖北的治理结构中。湖北开采煤铁总局所展现出的地方性可能以更复杂的形态在中国后续的工业组织与制度中得以呈现,“地方”视角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工业组织与传统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尚未被当前学界充分讨论的后者影响前者的机制与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