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端砚是肇庆市的传统手工制品,并且享誉海内外。最近,“端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进一步推动“端砚制作技艺”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旅游科学研究中心牵头,肇庆学院组成了师生共同参加的课题组,就“端砚制作技艺”进行资料的搜集、采访  相似文献   

2.
端砚,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传承1 300多年的端砚文化自成体系,包括了与端砚有关的各个方面,是端砚的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过程及其间反映的文化观念、历史传承、价值认同、口传身授的民间知识的整体呈现。端砚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精神包括:敬畏自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重视生命本体;致用利人,反对奇技淫巧;对传统的传承方式——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的认同;行业神崇拜体现出来的精神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端砚民间传说的文化解析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研究端砚的历史演变、制作技艺、鉴赏收藏、保护情况、端砚文化中的传统精神以及端砚民俗等方面的诗词和论著较多,而有关端砚的民间传说及故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将端砚民间传说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中来考察,使之成为端砚历史文化研究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端砚不仅是肇庆市传统文化特色产业,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岭南文化艺术的典范。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出发点,探讨加强端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针对端砚保护理念滞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传统传承与现代创新不足等问题,提出转变端砚治理理念、强化端砚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完善端砚区域保护体制、革新端砚保护手段等策略。  相似文献   

5.
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端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自古以来就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端砚的存在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物化形态,各个时代的端砚都传达和表示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留下各个时代的印迹。探索历代端砚制式、纹饰和风格的演变,稽考先贤制作之源,探索其变化之迹,可以对端砚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砚台的创新和发展发挥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端砚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在端砚上镌刻的砚铭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审视端砚业现状,传承、弘扬端砚的人文精神将对振兴端砚工艺、提升端砚文化品位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端砚在唐以前已面世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清代以来就流传着的端砚制作始于唐武德的成说并不确切,在《苏轼全集》中见不到这样的论定。相反,苏轼以重金购得东晋王羲之使用过的古凤池紫石砚。清宫内府收藏、乾隆皇帝钟爱并珍玩的东晋王原有的璧水暖砚,实际上也是端砚。从可以认定或者有待认定是端砚的晋代砚品统合观察和考量,端砚最晚在东晋前期就已面世,这比端砚面世于“唐武德之世”的说法提前300年,从而拓展了端砚历史研究的空间。广钦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其闻名与其原材料--端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唐代始其形成一整套制作程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的物质载体,端砚砚石的保护存在资源量不明、民间砚石库存量不清晰、砚石开采和雕刻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等问题,需要加强对砚石资源的保护,整理、保存、传授采石技艺.  相似文献   

9.
端砚作为文房器物,对历代文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历史长河中,端砚引兴文思,文学赋予端砚以文化品格,并在交汇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端砚诗、赋”作品。本文由此开展,重点从“天地之精——端砚诗赋中的生命精神”“巧匠——文质相杂的工艺观”“守拙——端砚特质与端人品行”“比德——流光溢彩的石品与人生德行”等四个方面凸显端砚诗、赋中所蕴含端砚精神及其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0.
高举 《小康生活》2001,(8):36-36
土豆捕是蜜饯型食品,制作设备简单,原料易得,操作方法,适于家庭作坊生产。  相似文献   

11.
对工匠的考察一直是非遗研究的重要内容。行业内工匠群体的流动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趋势、市场走向和行业兴衰。通过考察国家级非遗项目"端砚制作技艺"近几十年来在一个村落中的传习方式,以及这一技艺对村民的生计模式的影响,进而分析村中工匠群体的市场意识和工作心态,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侧面思考端砚制作技艺的发展瓶颈,探讨相关的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2.
尹忠华 《新少年》2023,(5):8-11
<正>松花石砚又称松花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与端砚、歙(shè)砚、红丝砚,并称古代四大石质名砚。起源于明朝,清朝时被封为宫廷专用御品。松花石砚是由松花石加工而成的用于研磨墨、书写或绘画的文房用品。2014年,由本溪市申报的“松花石砚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3.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端砚有着很深的渊源。苏轼不仅喜欢使用端砚,还热衷于收藏古人端砚,他使用和收藏端砚偏重其实用价值。苏轼虽视端砚为珍宝,但他并不“玩砚丧志”,能从执着于物中超脱出来。苏轼还撰写大量涉砚诗文和铭文,反映出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友情况。由于苏轼坎坷的仕途、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以及旷达的性格,后人面对苏轼遗砚纷纷题铭歌咏。这些题咏,不仅扩大了端砚的文化影响力,也加深了我们对苏轼与端溪砚事之间密切联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以书法铭文装饰砚台,是端砚上一道特别的风景。端砚铭文书法受到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端砚作为书法载体的特殊性,以及端砚之外人们对汉字的特殊情感和书法情结。由于端砚自身的名贵,加上名人雅士的题刻。再加上铭文书风的多样,三者相互辉映,使得端砚上的书法别有一番生趣。  相似文献   

15.
制作柿饼工艺较简单,一般家庭式作坊都可生产。不失为农民朋友增加收入的好项目。  相似文献   

16.
孔昭凤 《百姓生活》2013,(11):47-48
端砚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相似文献   

17.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对证券从业人员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通过梳理从业人员管理的历史发展和操作流程,可以清晰地确定资格管理是从业人员管理的制度核心。但在实践中诸多政策和规范已发生了偏离,并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改革证券业从业人员管理模式的路径主要有:坚持资格与证书相区别,推行资格简单化与证书多样化,继续教育与年检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试论藏传佛教铜佛像外部特征与其制作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藏、尼泊尔铜佛坐像的分析,发现整体铸造铜佛像存在尺寸的限制,而这种限制符合西藏现存沙范铸造工艺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铜佛像文物和铜佛像作坊内实物的观察,发现不论采用铸造工艺还是采用锻打铜板制作工艺,铜佛像手部多数都采用单独铸造的方法制作。在铜佛像制作中,其形式要求导致了金属工艺的组合方式,金属工艺的组合方式又出于生产效率的考虑,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藏族传统铜佛像制作工艺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一门靠祖传作坊传承的民间陶艺潮州手拉壶是中国唯一以转动的辘轳为工作台,用手指和竹篾、小刀等工具,通过捏、擦、粘等手段,让土坯在旋转中成型为精美茶壶,人称潮州朱泥壶,俗称"红罐"。在潮州,手拉壶一直由祖传作坊制作,各家有自己的泥料配方及制作手法,不外传。制作手拉壶,全靠熟练的工艺师凭经验手工完成。一把好的手拉壶,需要经过工艺师的精心设计、制作、窑烧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先拉壶身,后拉壶盖,大小及造型完全由双手控制,壶盖严密合缝。装镶壶把、壶嘴,使手拉壶造型比例协调,富有艺术性。待  相似文献   

20.
王麻子剪刀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名牌商品,它头长,钢口适 度,剪刃锋利,张口大,轴眼正,不错股,好使耐用,在全国享 有盛名。 相传,在明朝某年,山东青州府有师兄弟二人,名叫张兴和 李顺,逃荒来到北京,以做剪刀为生。起初是自产自销,走街串 巷,因为他俩做的剪刀质量好,生意逐步发展起来。后来二人分 别开了剪刀作坊并收了几个徒弟,有的徒弟出师后又开了自己的 剪刀作坊。凡是从张兴和李顺门里出来的,制作剪刀的手艺都很 好,颇受顾客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