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政治哲学对正义原则的证成最终依赖于道德推理。对于道德推理来说,它所依赖的前提越少、条件越简单、形式越清晰连贯,产生的道德力量越大,对正义原则的证成理由也就越充分。正义的根据之追问是对正义原则道德推理思维明证性的质疑和反思。以此标准,支配当代正义话语的平等主义对正义原则的道德推理是"向前看",它需要更多的前提假设和理论条件,对正义原则的证明本质上是论证性的。同平等正义相对,应得正义的道德推理是"向后看",其理由简单明晰明了充分,对正义原则的证明本质上是阐释性的。论证性的没有根据,它直接趋向未来。阐释性的有其前提,回溯过去再趋向未来。作为正义原则,应得比平等更有理由和根据。应得构成了平等主义最有力的挑战者。  相似文献   

2.
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正义理论,大都可从差异性正义原则与同一性正义原则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和理解,这两种正义原则之间的张力成为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差异性正义原则与同一性正义原则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由于人类历史既是自然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且自然发展原则主要体现差异性原则,社会文化发展原则主要体现同一性原则,因此,差异性正义原则与同一性正义原则的生成与统一,本质上是自然与社会文化相互、共同作用基础上的生成与统一,这决定了差异性正义原则与同一性正义原则发展的三个显著特征:从相互竞替到协同并存、从浑然综合到相对分工、从自在运动到意识参与。  相似文献   

3.
从"契约社会"到新的"身份社会"的时代变迁,引发了倾斜性地保护劳动者的历史性诉求。现代西方法学学派认为,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符合实质正义原则。在马克思正义理论看来,该原则不过是自由主义正义观的自我修正与调适,其"底线"是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的规定性,因而难以逃脱其固有的"资本意识形态藩篱",无法从根本上体现社会生活的整体性价值逻辑,其结果必然是无法通达劳动者"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目标。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真实践行与超越,是基于追求自由自觉的劳动及劳动者本位的马克思"劳动者正义"观的证成、实现;是在真实改变社会现实、谋求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中,确立"劳动者利益本位"的历史生成性价值实践运动。  相似文献   

4.
环境法学体系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论.运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可以对我国环境法学理论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对环境法学体系进行重构,将环境法学的基本假设、立法原则以及法律制度放到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内.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研究纲领包括坚韧的"硬核"(基本假设)、"保护带"(广阔的辅助假说)和"启发法"(解题方法).环境法学的基本假设是环境正义;关于自然的权利问题、动物的权利问题、可持续发展、代际(内)环境正义等的理论是环境法学的"保护带";环境法学的"解题方法"是达致环境正义的进路.  相似文献   

5.
罗尔斯把原初状态作为"正义即公平"的主要论证要素,对原初状态作了三方面的限制性假设:信息的假设,无知之幕;原初状态各方的假设,相互冷淡而又具有理性;选择对象的限制条件的假设。这三方面的假设都是以康德哲学的"目的王国"及理性的实践主体作为其理论前提的。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与诺奇克的争论核心为正义是权利的分配还是权利的维持,但两者皆有其不足.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寻本溯源,探讨正义理论的逻辑前提和思维方式,即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哲学解决方式,力图得出合理的逻辑进路.然后再从"本"源"入手,从实践思维方式出发,以人和社会的和谐互动关系为逻辑前提,阐释共赢的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7.
"自然状态"与"原初状态"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两种著名的契约模式.这两种模式在创建上具有同构性:两者都以人性论、自然权利和自然法假设为契约论前提建构各自的理论体系;它们在内涵上具有异质性:"原初状态"在整体结构、契约主体、人际关系和契约目标等具体内容上进行了更高水平的设定,对"自然状态"模式是一种抽象性超越,并最终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理论目的.这种模式旨在选择确立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原则,用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的民主属性:基于公平正义原则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尔斯"公平的正义原则"主要探讨社会价值应该采用何种原则加以分配才能保障公民享有实质平等自由,从而确保结果公正,实现社会正义。"公平的正义原则"强调平等自由权利的公正分配,强调经济和其他社会资源分配必须在机会均等开放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差异性分配,对确立中国村民自治的民主属性具有借鉴意义:国家权力的适度介入有利于平等和自由;民主意味着村民基于"公共理性"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充分的对话、讨论、协商和决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通过批判"国民经济学"完成,其立论前提是消灭私有制,这由他的理论任务所规定。不是用公平、正义的政治法律概念解释分配关系,而是用生产关系来解释分配关系,用生产劳动解释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基本逻辑。只有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出发,才最能切中应得正义论的要害和现代正义问题的实质。自由主义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正义概念是一个低阶概念,而马克思的正义概念则是一个含义更广的高阶概念。马克思的高阶正义概念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出发,以"自由人"之间有机的社会合作为基础,刻画出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最高正义原则。这一原则是先前人类历史中出现过的各类正义原则在逻辑上和在历史上自我扬弃的结果。在当代中国正义理论的建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仅仅充当批判者的角色,而是担负着为现实生活提供规范的理论责任。  相似文献   

10.
罗尔斯的正义论体系分为理想理论和非理想理论。理想理论中两个正义原则假设了严格的服从,即优先性针对的是最严重的不正义,而非理想理论严格地依赖两个正义原则。这两个部分相互分立,又相互支撑,共同推进逻辑和历史的衔接与互动。正义论的这种弹性不仅支撑了自身的理论体系空间,也展现了和功利主义之间的某种张力。  相似文献   

11.
罗尔斯主张"正当优先于善",他的正当优先性证明是建立在对功利主义和康德义务论的批判基础上的。罗尔斯试图从康德的先验主体思辨中摆脱出来,从我们的生活现实出发来证明正当的优先性,假设"原初状态"并从中推导出两个正义原则。这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自由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罗尔斯正义论体系分为理想理论和非理想理论。"次序"或"优先性"是衔接两部分的关键,它赋予正义论体系最鲜明的逻辑特征。原初状态的理性人,内蕴着一种历史的观念,是逻辑和历史的起点。制度正义连接正义原则和分配正义,是体现逻辑和历史交汇的核心地带。随着正义原则由社会基本结构进入现实分配领域,不完善的一般性继续进化为合理的一般性——一种历史的理性。至此,从原初状态开始的哲学和历史结合的逻辑基本实现了它本身的发展形式,即从逻辑一般到现实历史。  相似文献   

13.
比较优势理论预设了一个自由与平等的经济正义前提,而自由贸易传统并没有遵循这一正义前提,才造成了"比较优势陷阱"之类的困窘。为了确立比较优势战略的正义前提,需要清楚自由和平等的意蕴。全球经济正义要求的是基于人权的自由和平等。对于强权历史造成的要素持有不平等,强权者必须作出补偿。在达成关于正义补偿的多元重叠共识之前,也许可以先考察两种存在已久的国际贸易现象:一是适度贸易保护,二是后天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4.
针对罗尔斯提出正义理论属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见解,批评者表示,罗尔斯是康德主义者,康德道德理性学说冲突于理性选择理论的理性人假设。罗尔斯在康德的道德人观念基础上构建一套细致的正义原则证明程序。他的两个基本理念"自由平等的道德人"理念和"社会合作体系的社会"理念,与理性选择理论倡导的理念截然不同。后者将社会视为基于个人理性的竞争性协调体系,生活于其中的理性人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的。通过考察可知,罗尔斯提出的是一种双重理性假设,它既源于康德道德哲学,又超越康德道德哲学。单从理性选择视角批评罗尔斯正义原则的辩护逻辑有失偏颇。罗尔斯描绘了这样一个良序社会,正义感是生活于其中成员的首要美德;公平正义是自由平等且通情达理者的理性选择。罗尔斯晚年对公共理性的推崇,改变了其早期对个人理性的偏好,其公共理性观念是"通情达理的人"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越界行为的正义约束是建立在“一切之所从出”的权利基础上,它首先不是要求一个人“去做什么”,而是通过权利要求限制他人“不能做什么”.对越界行为追索赔偿、进行惩罚与禁止的正义条件既是确立人与人之间边际界限的原则根据,更是社会合作得以成立和维持的必要前提.它是社会关系的基本条件,由此可以生长出、至少不能妨碍到不同文化共同体的社会合作.  相似文献   

16.
王堃 《东岳论丛》2014,(4):11-17
"正名"与"正义"同含一"正"字。在荀子的正名论中,"正"有两重涵义:"由行致知"和"以知制行"。而正义则可视为动态的正名过程,其目标是在知行合一中对礼进行损益。在这个动态的正名过程中产生出不变的正义原则,即"约定俗成"的"贵本"原则,与"径易不拂"的"亲用"原则。在这两条原则的基础上,又推出公平性与中和性两条正义准则。从正义论的整个架构来看,儒家的正义论与正名论有着同构的关系,正义既是正名的目标,正名也是正义的统绪。  相似文献   

17.
在认识论的长河中,知识学体系从费希特自我原则到谢林同一原则的演变是必然的、合乎逻辑的。费希特在对康德知识学的批判中,确立了本源性、能动性的自我原则。这个自我通过自己的纯粹活动,推演出知识学的全部内容。谢林反对费希特知识学体系的自我原则,把知识学的根基引到斯宾诺莎的实体,建立起自己的"绝对同一"的知识学体系,从而解决了从主观到客观和从客观到主观的双重过渡问题。但由于其非理性的直觉主义倾向,谢林在对费希特知识学的批判中也固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罗尔斯正义理论呈现出阶段性的修正和转换.文章通过西方宪政传统这一维度,考量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确立和转换.认为促使其理论转换的深层原因在于正义原则对宪政民主政体有一种内在要求,其理论实质乃宪政之正义,同时,这一研究有助于更深一层理解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理性之实质.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正义理念既有对"形下"的不正义现象的现实批判,设想了实现正义的现实之路,又有对正义的"形上"研究,探寻正义的人性前提,论证正义原则的形上根据,设想正义的"形上"境界;包含于马克思政治观点中的正义理论,作为马克思在现实层面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正义的意识形态性,而且体现了马克思正义观的根本性特质.就根本而言,如何看待人就会看待正义;正义的原则只能在历史中寻找,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正义原则;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正义社会.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正义理念既有对"形下"的不正义现象的现实批判,设想了实现正义的现实之路;又有对正义的"形上"研究,探寻正义的人性前提,论证正义原则的形上根据,设想正义的"形上"境界;包含于马克思政治观点中的正义理论,作为马克思在现实层面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正义的意识形态性,而且体现了马克思正义观的根本性特质.就根本而言,如何看待人就会如何看待正义;正义的原则只能在历史中寻找,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正义原则;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正义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