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邻居的关注     
吴景 《女性天地》2013,(12):14-14
住进这个楼盘10年了,出出入入看见的人都脸熟,多数却叫不出名儿,更说不上在哪儿工作。我们这栋楼22户,我只知道两个入的姓一个人的名,邻里关系很淡。但最近的一件事却让我感受了邻里的关怀。  相似文献   

2.
德国心理学家格林曼特曾做了一个著名的“电梯实验”。他让自己的一名学生扮演“患病者”乘坐电梯,当电梯里只有两个人(“患病者”和一名同乘者)时,“患病者”晕倒后,那个唯一的旁观者通常会立即上前施助;当电梯里有3个人(“患病者”和两名同乘者)时,晕倒的“患病者”仍能得到很好的救助,通常是一个人负责安抚,另一个人打电话向警方或者医疗机构求助;  相似文献   

3.
白格乐 《老年世界》2014,(13):33-33
蒙古族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在古代,每一个部落就是一个氏族。人们在相互称呼和询问某人时,在其名前冠以该人的氏族名称或族号。所以,虽然古代蒙古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家姓”,但他们有氏族、部落名称加上那个特殊的复数升格后缀而成的“敖布格”,也就是族姓。如拉施特在《史集》中记述塔塔儿部落时说:“凡是出自此部落的人,如果是男子,便唤作图图忽里歹;若是女子,便唤作图图忽里真。”《蒙古秘史》中也反映了这个习惯,如孛端察儿问女俘:“你是哪个氏族的人”(或译作你姓什么)对方则答是某某氏族人某某。这里氏族名称显然是在起着姓的作用。即使在现代生活中,为防止同名者混淆,蒙古族还保留着名前附带父名的习俗,并按照现代用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写父名的第一个字母。  相似文献   

4.
刘仪 《伴侣(A版)》2011,(10):42-43
正一我打电话对母亲说,我要结婚了。母亲在电话那端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她迫不及待地问,男孩叫什么名字呀?我说叫Rick,一个在中国的一所大学里执教的美国人。我解释了半天,母亲才明白Rick是个人名,她幽幽地说道,孩子,你出什么风头?好好的中国人不嫁,干嘛和一个外国人结婚?咱祖祖辈辈都没做过这么"出格"的  相似文献   

5.
每桶四元     
佚名 《金色年华》2011,(12):1-1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名叫阿基勃特。他远行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元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元”,而他真名倒没有人叫了。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大感惊讶地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  相似文献   

6.
唐宝民 《职业》2012,(1):58
美国一家打印机公司的中国分公司准备招聘一名区域销售经理,负责东北区域的销售工作。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有3个人进入了考核环节。这3个人中,将有1人胜出,成为中国分公司东北区域的销售经理。  相似文献   

7.
一个生人和你一见面,对你一抱拳,劈头问你:“报报迎头、甩甩蔓。”你一定以为这个人是疯了,怎么一见面就一派胡言臆语,尽说些不知所云的话?其实在50多年前,这是东北行帮互不相识的帮众见面时最为普通的一句问话,其意和今天两个互不相识的人见面,互问对方“您贵姓”是一样的。“迎头”是两物相会最先接触的部位,两人相会最先应该了解的是对方的姓名,在姓名之中,姓又在名前,所以报姓称做“报迎头”,当然这只限于在中国,在欧洲一般名在姓前,就不好称做“迎头”了。“蔓”是蔓生植物的茎,又称做藤。要找蔓生植物的根,只要把…  相似文献   

8.
方思德是个美国小伙子,他有着细长的个子,细长的脖子,细长的眼睛,细长的鼻子和老爱习惯性地抿着的细细长长的嘴唇。说起话来慢慢悠悠,细声细气,让我想起广东话里有个词叫“细仔”,抛开原来的意思,用到他身上真是太合适不过了。知道方思德这个名字,是在一个华人音乐团体的演出节目单上,那上面有一个叫方思德的美国人的独唱,他的英文名字则印在随后的括号里。当时这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我知道不少美国人喜欢中国文化,但没听说过还有人喜欢唱中文歌曲的,可见这人对中国文化爱得不一般。他的中文名字不知谁给起的,也很上口,…  相似文献   

9.
张爱真 《老年世界》2006,(24):25-25
旧时的上海有一所美国人办的圣约翰大学,它有一条“校规”:在校园里只能悬挂美国国旗,不准悬挂中国国旗。有尊严的中国人岂能忍受那种奇耻大辱!  相似文献   

10.
司徒雷登(JohnLeightonStuart),1876年6月生于杭州。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南美长老会传教士,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而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  相似文献   

11.
李小环 《伴侣(A版)》2011,(11):36-37
正编前:嫁给外国男人固然令人羡慕,但有必要先了解对方国家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情,否则这些文化差异会成为婚姻里的隐形炸弹,让你过得压抑又委屈。NO.1美国丈夫:"金钱"和"性爱"口述者:林小玲,46岁,已婚6年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6年前嫁到美国后,在一所中学教中文,我的美国丈夫大我10岁,也是一名教师。在中国,一个离了婚又带一个小孩的40岁的女人,是很难有良缘的。尤其像我有较高学历的人,就是我愿意"屈尊",别人也未必愿意高攀。中国男人喜欢小鸟依人的女人。我嫁给美国人并不是为了出国,只因为美国男人处事简单,好相处。我太渴望有个家了。我们6年在一起生活的日子还算  相似文献   

12.
在社交场合,对人的称呼是很有讲究的。对比较亲近和熟悉的亲戚朋友,人们习惯称呼他的名字。但按中国习惯,对年纪比自己大得多的长者,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另外,即使是比较熟悉的朋友,当你向第三者介绍他时,最好还是称呼他的姓加上小姐、先生,或职称。如果你不了解一位妇女的婚姻状况,最好称呼她“女士一。凡人都有大号(姓名)供称呼,但除非名人之“名”早“如雷贯耳”,令人“久仰’”,普通人的姓名则如水底沉石不为众知,于是在社会生活中,便产生了富有包容和涵盖力的其姓的称呼。“同志”曾经是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  相似文献   

13.
人名学是研究人的姓名及各种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世界人名的结构有三种形式:姓与名、名与姓、名姓缺一。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不相同,人名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别。阿拉伯人的名字由本名、父名、祖父名、称号组成,属“联合制结构”。即本人的名字后缀父名,以后是祖父名、曾祖父名……。阿拉伯人也有号别,孩童时有昵称。他们的名字多取词意,也有取其音或字形的,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一、与宗教有关的人名 绝大多数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许多人名与宗教有关。 1、安拉本身有99个美名,穆斯林常在99个名字前而冠以“奴仆”与“恩惠”等词作为自己的名字。如:阿卜杜拉()、和阿卜杜·拉赫曼(),以示对真主的虔诚和爱戴。 2、穆圣也有许多美名,为了表示对穆圣的尊敬和爱戴,伊斯兰教诞生后许多人都叫穆罕默德,或艾哈迈德等。如:穆罕默德·塔哈()、阿卜杜·阿齐兹()和阿卜杜·拉希米()等。 3、沿用《古兰经》里提到的许多使者名字,如:阿丹()、易卜拉欣()、伊斯哈格()和阿尤布()等。 4、用先知家族中显赫人物的名字给子女取名,如:哈桑()、阿里()、法蒂玛()和乌姆·库勒苏姆()等。 5、用教长、辅士和迁士的名字为孩子取名,如:艾布·伯克尔()、艾布·塔利布()和奥斯曼()等。 6、用早期  相似文献   

14.
张亚杰 《老人世界》2013,(12):38-38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有个村叫高里(现分为东高里、西高里),还有高里乡(乡政府驻沿村)。高里是因荆轲刺秦所产生的一个村名。  相似文献   

15.
积极生活     
贾乙 《老年世界》2007,(24):1-1
十年前,有位教心理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的学生到养老院里调查一百名丧偶老人的生活及心理状态,并对他们的未来生活做一个评估,每一位学生的结论都是“他(她)未来的生活将会很孤苦,很难再活十年。”  相似文献   

16.
当年王震一句话,郭小川一首诗,老乡一孔窑洞,把他们结为伉俪。这对“金婚佳侣”,在半个多世纪里——58年前,两位胸怀抗日救亡壮志的青年男女,在奔赴延安的途中相识相恋,在陕北窑洞中喜结连理。如今,他们都年近八旬,依然情深意笃,相爱如初。他们,就是林志方、杜瀑夫妇,1996年全国“金婚佳侣”荣誉奖的获得者。(一)1938年9月,大批爱国热血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在山西潞城,从山东和河北出发的两支抗日队伍汇合了。17岁的冀中姑娘新增品发现,山东队伍中有一位英俊的小伙子也姓靳,叫靳光明。一路上,他又是演讲,又是指挥…  相似文献   

17.
欧·亨利所讲的故事发生在100年前的美国.美国青年索比“梦寐以求的只要在岛上(监狱里)待三个月就足够了。整整三个月,有饭吃,有床睡,还有志趣相投的伙伴.而且不受‘北风’和警察的侵扰。对索比而言。这就是日思夜想的最大愿望。”然而.类似的荒诞故事在当代中国却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对美国人有许多先人为主的看法。比如,美国的孩子到了18岁,家长就将他们扫地出门,什么都不管;美国的孩子没大没小,还叫父母的小名,等等。  相似文献   

19.
《老人天地》2013,(8):16-16
有一种爱,叫父爱如山;有一颗心,叫父女连心;有一份情,叫情深似海。有一个节,叫父亲节(8月8日)。在这个感恩的日子里,祝爸爸永远幸福健康,我爱你爸爸!!女儿少玲(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城镇北关冰池路)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两个惊天大案的凶手,都与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作这本书的作家,2010年1月2713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他的名字叫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