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我知道《学术月刊》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读大学的时候,因为我的老师安徽师范大学的张海鹏教授有一篇文章发表在上面。80年代初,我刚刚踏入学术界,除了北京的几家著名历史学专业类杂志外,自己爱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之一就是《学术月刊》了。她不仅资格老,学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学术体制下,《学术月刊》只是一个地方性刊物,但它的学术地位却远远高于它的行政级别,被学术界视为权威刊物。这是因为,与一些四平八稳、少有创见的所谓国家级刊物不同,《学术月刊》一直立足于学术前沿,善于发现和培育新人,善于推出有创新性、有突破性的文章,从而推动了各个学科领域的进步。对由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来说,学术刊物的这种品质尤为可贵而重要。在《学术月刊》这个学术阵地上,展开了许多重大的学术论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学术的发展。我作为《学术月刊》的老作者,也在这个学术阵地上进行了学术探索,并发…  相似文献   

3.
1957年我从故乡扬州来到上海读大学,就读到了刚刚创刊不久的《学术月刊》.当时,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屈指可数,印象比较深的,仅北京的《新建设》.《学术月刊》一问世,就以其清新独特的风格而引人注目.我虽是一个穷学生,还是赶紧去补购了前几期.经过四十年风风雨雨,今天,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已数不胜数,但《学术月刊》仍一如既往,以其清新独特的风格而为众多学者所珍视.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和老作者,我热烈祝贺《学术月刊》创刊40周年.从50年代末开始,我就给《学术月刊》投寄拙作,先后发表了约七八篇以上的文章.在我的印象中,《学术月刊》是国内刊物中坚持学术性并且办出自己风格、特色的刊物之一,质量堪称上乘.  相似文献   

5.
本刊于一九八二年二月二日举行茶话会,纪念创刊二十五周年。参加茶话会的有上海学术理论界的著名人士,本刊的编委和新老作者,实际工作部门、新闻出版单位以及学术刊物的代表,共二百五十余人。会议由市社联常务副主席、《学术月刊》编委会召集人罗竹风同志主持。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其五同志应邀出席并讲了话。先后在会上发言的有周谷城、冯契、王元化、吴泽、吴文祺、杨廷福、胡曲园、漆琪生、钦本立、陈章亮等同志。罗竹风同志代表市社联和《学术月刊》编委会向上海和全国学术理论界的同志们,向《学术月刊》的新老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长期以来对《学术月刊》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他在回顾《学术月刊》走过的  相似文献   

6.
值此《学术月刊》创刊40周年之际,首先致以热烈祝贺! 我是于1956年秋在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交大任教学工作的。很巧,我在上海交大任教至今也是整整40周年了。回忆40年来走过的人生历程,有一点我难以忘怀:40年来我在教学和理论研究中始终有《学术月刊》为友为师,或是有所解惑,或是得到启迪,或是给我切磋研习的园地。  相似文献   

7.
在《学术月刊》创刊五十周年之际,回忆起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经历,感觉自己学术上的每一步成长,都是与《学术月刊》分不开的。记得还是在跟蒋孔阳先生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在蒋先生家里结识了《学术月刊》的老编辑林榕立女士。她不嫌我们年轻、资浅,主动向我们约稿。我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写了一篇与前辈张怀瑾先生商榷的文章《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主要是谈自己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不同理解,批评张先生提出的“不平衡规律”说。该文经过林榕立编辑的亲笔修改,1982年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这是对我的极大…  相似文献   

8.
我既是《学术月刊》的一位忠实的“老”读者,也是《学术月刊》的一位新作者。说我是“老”读者,是因我1974年在西安工作时,因为特殊的工作关系,竟然读到了《学术月刊》“文革”前的所有经济类的文章。当时我还只是一个经济学的业余爱好者,并不可能完全读懂那些文章,但《学术月刊》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文革”后《学术月刊》一恢复,我就成了忠实的读者。后来我又成了《学术月刊》的作者。正是因为与《学术月刊》有  相似文献   

9.
《学术月刊》是我非常珍爱的一本杂志,因为在我学术成长的道路上,它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得那是1993年初春时节,我接到《学术月刊》编辑林榕立的电话,说她来济南办事,问我能否见面聊聊。此前,我与林编辑并不相识,只是作为《学术月刊》的作者与她有过通信联系。见面之后,她便开门见山地问我最近有没有什么满意的稿子,说《学术月刊》想要刊登几篇有分量的文章。我犹豫了一下说,文章倒是有一篇,只是贵刊未必敢用,因为有点儿风险。林编辑说,你先寄过来看看嘛,我们一定会认真处理的。那篇文章的原名叫做《李泽厚的学说、刘晓波的观点和我的一…  相似文献   

10.
我是1957年9月调到《学术月刊》编辑部工作的。当时,“反右”运动席卷全国,《学术月刊》的副总编辑尚丁是重点批判对象,已停止了工作。编辑部成员除总编辑周原冰、副总编辑石啸冲外,只有负责文学、历史方面的两位编辑和一位兼搞编务行政工作的同志。就这么几个人要按月出版一本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林立的人文期刊中,有几份在我心目中始终保持着好期刊的品质而令我敬重的期刊,已经创办五十年的《学术月刊》就是其中之一。当我还是一位少年学子的时候,就阅读这份期刊;而今我已成为进入中年的学者,仍然坚持阅读它。我认为,一份好的学术期刊,不一定是轰动一时的,但必定如醇酿老酒,葆存着绵长的魅力。在我的记忆中,《学术月刊》似乎未曾发生过什么轰动效应,但其持重醇厚的学术品质,却在中国学术界持续产生着独特的影响。我对《学术月刊》最初的了解就是它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的好期刊声望。以当时做少年学子的心境,觉得它是一份好得难以企及的名刊。我在《学术月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当代审美文化的美育策略》。此时已是1995年,我已过而立之年。自1992年开始,我和一  相似文献   

12.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读大学本科期间,我把毕业论文投寄给不少杂志,其中也包括当时我甚为景仰的《学术月刊》。然而,投寄到其他刊物的稿子都“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唯独《学术月刊》编辑部竟给我这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回了信。记得那是一张印有“学术月刊”字样的小便笺,上面讲了几句鼓励的话,并随信寄了两期《学术月刊》。当时激动的心情至今犹历历在目。从此,激起了我对学术的兴趣,使我矢志走学术的道路。我的第一篇自以为算是正规的论文,就是在《学术月刊》(1988年12月号)上发表的,标题是《论认识中的认知—评价结构…  相似文献   

13.
冯契是《学术月刊》几十年的老作者。自《学术月刊》创刊起,一直到他去世,冯契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不少重要论文。如果我们按时间顺序来阅读这些文章,就可以大致了解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冯契在20世纪下半叶的思想轨迹。他生前亲自编定的  相似文献   

14.
《学术月刊》创办五十年来,其最大特色就是重学术,以学术标准为先。《学术月刊》之名堪称名副其实。仅以我个人的感受为例,我在《学术月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马克思以前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对立统一理论的发展》(1963年4月号),现在看来,显然有浓厚的教条主义色彩,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应该算得上是一篇学术性很强的专论,而且编辑部约稿时就强调要我写得有学术性。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引文也多,重史料和说理,《学术月刊》把这篇文章作为该期首篇发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歇笔十余年。1980年,我的《黑格尔与荷尔德林》一文是“文化大革命”以后…  相似文献   

15.
五月初,上海《学术月刊》借纪念创刊三十五周年之机,召开了“改革开放与繁荣学术”讨论会,全国各地共有十四家综合性学术刊物的代表前往参加了会议。会上,代表们交流了各自的办刊经验,并进而围绕改革开放条件下学术刊物面临的新老问题、如何进一步办好刊物及繁荣学术等展开了讨论。关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代表们认为,一个刊物要办得有生命力,还是要靠正确处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坚持勇于探索、学术自由的办刊方  相似文献   

16.
我第一次知道《学术月刊》是在20余年前,那时我还是“文革”中的中学生,虽已对文史初有兴趣,但却常常苦于无书可读,无杂志可看。一次偶而在亲友处翻书,从一堆杂书中忽然发现了一册合订的旧杂志,其庄重不俗的封面,格外引人注目。这册杂志就是《学术月刊》的合订本。当然,相对于“文革”时代十几岁的中学生而言,《学术月刊》无疑  相似文献   

17.
4月11日上午,上海社联在文艺会堂隆重举行《学术月刊》创刊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同志向大会发来贺信,充分肯定《学术月刊》四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并给予热情的勉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尹继佐、社联名誉主席夏征农和本市社科界25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由市社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王邦佐主持.市社联副主席兼学术月刊社社长林炳秋汇报了《学术月刊》的工作.他说:四十年来,我刊对重大的学术理论问题的讨论都有所反映,并开展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专题研讨,为我国学术的发展,文化历史资料的积累,新领域、新课题的拓展.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我刊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青年理论工作者的培养,作了不少工作.在纪念创刊四十周年之际,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更好地团结和依靠广大学者,努力把《学术月刊》办成在全国学术界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月刊》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认为是中国学术的领军刊物。这种评价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发自学者内心的。我认为,《学术月刊》能够获得国内学者如此高度的认同,主要在于它长期以来坚持的学术品格:敢于学术为先、宽容百家之言。对于《学术月刊》的这一品格,我最初只是听说。记得那是1985年,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在徽州召开有关真理问题的理论讨论会。我当时还是一个刚刚入学的博士研究生,也有幸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学者们最感兴趣、也是讨论得最激烈的,便是有关真理与价值的认识论问题。会后,当时任《中国…  相似文献   

19.
祝贺《学术月刊》创刊四十周年。 《学术月刊》是我爱读的学术刊物之一,并也从中得到过不少教益。我特别喜欢近几年来所作的分科年度总结介绍。因为,学术刊物不仅要为优秀的科研成果提供发表的园地,促进学术繁荣;而且还应该对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推动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起某种引导作用。当然发表优秀的科研成果便是一种引  相似文献   

20.
《学术月刊》是一份很有特色的刊物,是一份以探索理论、坚持百家争鸣为特色的刊物.我与《学术月刊》的交往,从读者到作者,几乎已有近四十个年头了.《学术月刊》给我的一个突出而深刻的印象,就是它始终坚持的理论特色.可以说,它的社会影响,它的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