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从而更好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本文先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述,进而分析当前形势下新农村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此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就了人类丰富多样的生存形式,构成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故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显得相当重要,因为它是支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以辽宁省北票地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例,探讨与研究我国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局及其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守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精神家园,也是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维护。本文以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建设为视角,从立法、行政、司法各环节总结概括出中国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个主要特色做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行法律制度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先行,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较早地受到法律保护;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行特别政策措施,使其得到比以往更有效的保护;勇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救济先河,使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从应有权利、法定权利成为现实权利。  相似文献   

4.
作为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安依兰岗满族关氏家族祭祀经数代传承,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了满族传统的祭祀文化风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关氏家族祭祀仪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祭祀性质与功能上的转变,禁忌的松弛,程式的简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文化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辽宁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岫岩满族民间刺绣是一种十分深受百姓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满族刺绣是在汉族刺绣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变革而来的。2008年岫岩满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刺绣展现的不仅仅是刺绣视觉感的美丽效果,更是展现出满族姑娘心灵手巧和智慧。  相似文献   

6.
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文化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辽宁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岫岩满族民间刺绣是一种十分深受百姓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满族刺绣是在汉族刺绣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变革而来的.2008年岫岩满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刺绣展现的不仅仅是刺绣视觉感的美丽效果,更是展现出满族姑娘心灵手巧和智慧.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传承载体是语言,语言技艺则是传承人最为重要的技艺,口头文学的传承与语言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少数民族语言,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延伸和丰富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教育;语言应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单独项目.  相似文献   

8.
论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共有1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就占5项;做好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是传承与弘扬中华各民族文化、提升黑龙江省旅游品质的关键所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为切入点,介绍了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在客观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与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下属负责科学文化教育的一个特殊组织。在文化部门主要分两个工作范围:其中之一是有形文化遗产,另一个是无形文化遗产,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音乐、艺术、舞蹈、戏剧、语言、诗歌等方面。正因为如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积极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尤其报提保护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传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统的保护,对这些少数民族的青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如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小村落里,我们会记录这些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0.
满族传统游艺文化以其特有的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趣味性、简易性、节庆性等特点,在丰富民众生活、推进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交流、培植地方产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其特殊的功能,但目前只有少数项目得到推广,并成为国家级、省级或地方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被纳入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或表演项目。绝大多数满族游艺项目只限于满族聚居地方,尤其是远离城市乡村地区满族民众的自娱自乐和孩童游戏项目,且正处于逐渐消亡的境地。为了弘扬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我们重点对满族游艺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及社会价值,结合实地调研,对满族游艺文化现实保存状况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开发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满族移民旗屯建置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是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之一,长期劳动繁衍在这块富饶美丽的黑土地上,为开发、建设和保卫黑龙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黑龙江省满族的来源大体可分为土著居民、驻防戍边的官兵和屯垦的移民。而屯垦移民的后裔则成为今天黑龙江省满族的主体部分。本文试图就满族移民旗屯建置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顺治元年(1644),八旗兵丁挥戈进关,入主中原,随后大批满族民众入关,进驻京畿及全国各地城镇。只留下很少的驻防旗兵来守护“祖宗肇迹兴王之所”。致使黑龙江更显得零落凋敝,人烟稀少,大片土地荒芜。而拱卫京畿的满族人(亦称八旗子弟)随着清王朝统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构成特定的类别,加强对其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面临严峻挑战,一旦受到影响就需对其进行补偿。补偿的理论基础就在于少数民族的习惯权利的确认以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应保持一种平衡。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补偿的具体措施是利益分享,适合中国国情的利益分享方式是金钱补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黑龙江省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介绍为基础,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困境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思考,进而针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琳 《民族论坛》2007,(8):18-19
本文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分析,通过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学、天文学、医药学等多学科观点及实例的阐释,对少数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审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大量的第一手调研资料,从“两个共同”的高度,深刻认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确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实施推进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的措施,以及需要解决和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吴庆光 《民族论坛》2011,(12):27-29
潇湘热土.历史悠久,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札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湖南少数民族充沛的创造力,体现了湖南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湖南乃至全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民族文化”专栏,首先关注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和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者和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息息相关.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本文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协同创新培养的必要性与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应从增强传承人传承意愿、提升传承人传承能力、优化传承的外部环境三方面通过多方协同合作,创新传承人培养模式;并据此提出了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提供若干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一直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点,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政府积极组织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不菲成效。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任务和强化措施等方面,论述了全面推进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杨志新 《回族研究》2012,(4):96-10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国家级名录)的建立,为展现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回族作为一个人口较多、地域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却明显不足。是回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不够,还是相关的保护措施滞后?亟须非遗保护单位和研究者跟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