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向明 《回族研究》2007,4(1):37-44
回族传统家庭伦理思想是深受伊斯兰教伦理思想和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纲常伦理学说双重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以“爱”和“敬”为主要道德规范的夫妇之伦,以“慈”与“孝”为主要内容的父子之伦,以“宽”与“忍”为核心的兄弟之伦。作为调整回族家庭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回族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在指导、规范和协调回族穆斯林家庭内部成员的日常行为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其中的某些尊卑等级观念和封建孝道思想则有其明显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明清两朝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历史上,出现过4位视“以儒诠经”为己任的回族伊斯兰教大师王岱舆(真回老人)、马注(文炳)、刘智(介廉)、马德新(复初),他们以学贯中西(天方西域),兼通回、儒、佛、耶四教的深厚学养和磅礴气势,掀起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对话高潮,开启了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的文化运动。其中,生活在清代的云南滇西大理籍的回族伊斯兰教学者马复初,无疑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是4人中最晚的一位学者,也是4人中承先启后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的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崇高的伊斯兰经学大师地位…  相似文献   

3.
杨华 《回族研究》2007,(1):45-48
本文在阐述回族伦理的起源和演变时,主要论述了回族伦理与伊斯兰伦理密不可分,回族优秀思想家及汉文译著家对回族伦理的贡献,回族伦理在现代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清朝入主中原后,面对诸多政治伦理是辩证吸收、应用的,这在乾隆完成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一统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清政府最初是以儒家政治伦理为统治主线的,但也正是因为对儒家君臣之礼的恪守,才加速了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的叛乱进程。叛乱平定之后,清政府的君臣统治伦理由儒家为主开始向法家转变,在苏四十三叛乱之后,便完全以典型的权术姿态展现,这一由儒到法的变迁轨迹也同样体现在对宗教问题的处理上。  相似文献   

5.
清代云南籍回族学者马注是中国回族史上的重要人物,《清真指南》卷一《郁速馥传》是研究其生平最基础的史料。近现代学者对马注的生平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在基础史料的理解上也存在分歧,某些理解尚存在偏颇。笔者认为,没有材料证明马注中过秀才,《隆中吟》之"隆中"指马注家乡九隆山一带,《樗樵录》之"樗樵"或取名自《诗经》,他与何星文是交游关系而非师生关系,马注在宗人府并未从事讲授宋明理学的工作,岳乐没有答应要给马注"副参谋"之职。  相似文献   

6.
许淑杰  华涛 《回族研究》2012,(4):114-117
在明清四大汉文伊斯兰译著家当中,马注的伊斯兰思想是独具特色的,"华化"的家庭环境以及早期教育造就了马注早期思想的"儒化"特色,因而青年时代的马注所呈现的基本就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思想风貌。  相似文献   

7.
"顺主忠君"政治伦理是回族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回族在中国前资本主义社会得以立足扎根、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主要内容包括:既顺于主又忠于君;君尽其为君之道以"仁";臣尽其为臣之道以"忠";封建帝王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对回族穆斯林而言,这一政治伦理思想的提出是一场极其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理论革命,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回回"、"回民"或"回教徒";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称"儒生".遵从儒家学说的中国回族知识分子,就称"回儒".明清时期回儒翻译阿拉伯伊斯兰教宗教哲学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也包括了他们研究的方法,提出的学说理论,与创立的学术体系等.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中国理学,一是阿拉伯伊斯兰理学.回儒是学通四教的大学者,也是回回理学的创立者,他们既精通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道释三家的学说和思想,也十分了解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哲学思想和观点.回回理学实际上是中国哲学中理学和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中的唯理派--主要是苏非派--交融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回族二元一体文化结构是对伊斯兰文化的发展"生发开去,重点从回族伊斯兰教精神信仰与儒家思想伦理的结合上阐释其道德律,分别从"内功与外功"、"真理与伦理"、"心法与宗法"三方面分析伊儒相通、德德相济的二元结构,最后论述回族二元一体道德律对当前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0.
《回族人物志》是回族史研究的一个系列工程。宁夏人民出版社已出版元代、明代两册。现在征订的《回族人物志》(清代)是第三册,写的是清代回族人物的传记,上起明清之际,下至于鸦片战争前后,共十五卷。第三册计有政治人物米喇印、丁国栋、金溶、詹彬、李廷秀、洪梦龄;军事人物马雄、马宁、马进良、哈元生、哈攀龙、冶大雄、马良柱、许世亨、苏尔相、马彪、乌大经;宗教人物和刊刻家祁静一、马守贞、马来迟、马明心、田五、王岱舆、张中、伍遵契、马注、常志美、舍起云、刘智、金天柱、黑鸣凤、袁国祚、马大思;文化人物张端、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历史上,汉族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也作为一种相对先进的封建文化,曾赢得过其他民族的广泛认可,并对他们的文化给予过各式各样的影响,由此不断地增进着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一致性、共同性与亲缘性,这是产生中华民族之凝聚力的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历史现象。 回儒对话就是这个历史现象中的一部分。明末清初,正是回回民族意识形成的关键时刻,这时及后来,一批经儒兼通(或曰四教即伊斯兰、儒家、佛和道兼通)的回回伊斯兰学者如王岱舆、马注、刘智和马德新等,在致力于汉文伊斯兰文化译著的同时,也开启了回儒之间长达几个世纪的对话之门。  相似文献   

12.
回族穆斯林经济特点与西道堂经济发展模式敏生光回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一个民族,回族穆斯林遍及全国各地,而以西北地区聚居比较集中。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教精神的长期儒染熏陶,使回族穆斯林的性格中特别表现出了坚毅顽强、吃苦耐劳...  相似文献   

13.
以往学术界,特别是回族学界对王岱舆的宇宙发生论、认主学等问题探讨较多,但较少对于其关于妇女的伦理思想加以讨论。本文拟在前人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王岱舆的妇女伦理思想进行初步的考察分析,以展现其所建构的伊斯兰教妇女伦理体系,以及说明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本文主要涉及儒家伦理学说)中女性观的横向联系,在此基础上,来阐释伊斯兰教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4.
回族学学科体系刍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学"概念的提出至今多年,但对该学科性质的界定和学科体系的建构却众说纷纭。本文从广义民族学角度,就回族学的性质、定义、研究范围、应当借鉴的理论、研究方法、回族学与其他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将回族学提出的国内、国际时代背景进行了联系,指出该学科的诞生,既是中国学术界近百年来对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积累的必然结果,也是后冷战时期以来国际学术界掀起的"文明对话",尤其是当前国际国内正在开展的"回儒对话"运动在中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安丰军 《回族研究》2011,(4):110-113
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回族形成了一系列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等多个层面。从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民间故事等文化视角就回族的生态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对于该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发元 《回族研究》2011,(2):130-130
今年8月,我应保山市隆阳区的邀请,带领昆明地区一批回族学者,参加了马注文化研讨会,马颖生同志在发言中披露,他家祖传的珍贵文献,记载咸阳王赛典赤家族世家的《咸阳家乘》,在大理州领导和大理州回族研究会的关心支持  相似文献   

17.
甘肃回族武术:中华武林的奇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民风朴实,强悍尚武,特别是回族以强健、勇武、团结和不畏强暴著称,他们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武术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多少年来,经过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滋润和洗礼,在甘肃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回族武术体系,为西北地区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谈甘肃回族武术,首先要认识一个人——马凤图。马凤图是当代著名武术家,回族。马凤图与其兄弟马英图,以及4个儿子——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形成了回族武术世家,是中国“回族武术”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要代表。同时,这个家族也是中国回族史上谱系最为悠久的家族之一。马凤图…  相似文献   

18.
广西毛南族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色彩的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主要集中在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两个领域,成为建构毛南族生态保护意识的文化基础.基于毛南族在生态环境方面所形成的现代与传统的伦理思维差距,需要从产业、消费、农村等多个角度进行毛南族生态伦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明清之际涌现出一批回族学者,他们援引儒家思想阐释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伦理纲常等重要思想,不仅适应了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需要、推进了伊斯兰教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又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生命力。其中刘智援引儒家三纲五常确立中国伊斯兰教的"五典"说,系统阐述了穆斯林基本的人伦规范。  相似文献   

20.
《儒家伦理思想与藏族传统社会》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学院的余仕麟等教授编写的<儒家伦理思想与藏族传统社会>一书,新近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从藏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天然联系、藏族文化兼容并蓄的特性、中原汉族儒家伦理普世性倾向及其与藏族伦理思想的相互融通角度论述了藏族传统社会接收儒家伦理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