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将“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揭示了“听”和“说”的共时性和整体性,而且揭示了训练的基本途径,即通过“说话”来学习“口语交际”。因此,它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生动的、活泼的、有趣的言语交际过程。那么如何通过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笔者就此谈点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词汇化程度的英汉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义较为复杂的概念如果能用一个词来表示,即称为词化程度高;如果必须用一个短语来表示即称为词化程度低。词化程度高低的四个级别分别是单纯词、派生词、合成词和短语。词化程度高的词汇在这一语言所属的文化中受到的重视高,而词化程度低的词汇在这一语言中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对就低。词化程度的高低折射着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谈谈修辞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人类用它说话、写文章,借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记录精神上、物质上的成果。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不仅希望文通字顺,把话说准确,说对。符合语法的规律、规则,而且希望把话说好。说得体,说得生动,富于表现力,达到最佳的效果.从而使听读者发生兴趣,产生共鸣,最终乐于接受。这就需要讲究一些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即语言运用的艺术。这就是修辞的任务。修辞作为研究运用语言方法、技巧、规律的一门学科,其含义内容及运用修辞时的原则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读写结合中的“写,”无论是写词句,写片断,还是写全篇,都具有开掘文本内涵,想象丰富情节,迁移语言表达的功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提出了“写作本位”的新读写理念,如何让学生写得有效,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思维流程在阅读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制约着听、说、读、写活动的力度和效度。要使学生思维流程优化,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三个基本条件,即激发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与思维对象相应的知识信息;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流程优化的研究,具体表现在:寻找突破口,打开学生思维大门;控制思维走向,使学生思维具有流畅性;调节思维方法,使学生思维具有灵活性;增强思维力度,使学生思维具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6.
次文化群体为了逃避主流社会的权力控制,必须借助反语言建构族群身份,进而构筑另类社会现实,让族群成员能寄居其中。反语言的语言特点有:否定投射、重新归类、重新词汇化和过渡词汇化;反语言还具有隐喻性。说唱乐、狱友语言、黑人话语、校园俚语是是典型的族群反语言,他们借此来表达对社会的反制和不满情绪的宣泄。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训练中,听力训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既是实现外语交际的基本技能,又是广泛接收有声语言材料的学习技能。本文结合英语教学实践,对英语听力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克服障碍,提高英语听力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8.
低幼儿童的天性爱听儿童故事。教师、家长能否绘声绘色讲故事,不仅决定着孩子们“听赏”兴趣和效果,也影响其语感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儿童故事语言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要求其讲述表现方法为:人物语言“个性化”,叙述语言“角色化”。人物语言“个性化”方法:1.不同人物,以不同音色声音造型;2.不同性格,以适当语调生动表现;3.不同情境,以相应变化立体活现。叙述语言“角色化”方法:1.设想叙述人可能角;2.选定讲述人具体角色;3.找准讲述人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9.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及其综合运用能力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其中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它们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新课标中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而教师通过"综合训练,阶段侧重"的教学组织方式则是达到目标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至少需要四种能力,即运用这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听和读是接收信息,因此属于理解能力;而说和写则是输出信息,因此属于表达能力。培养这四种能力,就是要保证使用听、说、读、写的手段去吸收所学语言的知识亚达到运用所学语言去进行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语言交际中,听、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兴趣入手,通过对新生进行系统的语言培训及文化导入,阐述了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视听说”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作者从分析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在初步总结所尝试的改进视、听、说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反思和理论探索,以期在理论指导下更自觉地灵活多样地加强听说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明确了教师与学生各自的位置及作用,开展互动性的教学活动。“视听说”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听力训练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重点”的互动式训练模式,以说促听,以听练说,听说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语言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读获得信息,通过说、写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受英语教学传统思维、测试方式和高职生自身原因等因素的影响,英语口语教学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随着交际语言教学观的发展与完善,口语教学产生了观念上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我们总结提炼了教学过程实践化策略和巧妙处理语言错误策略,以提高高职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言语是传递信息的结果。修辞是言语活动。语言的内在规定性和信息的外在规定性决定了修辞核心的原则是差异性,有了差异性,信息就能传递,语言形式就有价值。当我们传递概率低的理性信息时,修辞的差异性原则表现在语言符号的所指要保持信息的差异性,即准确、贴切、平易、匀称;当我们传递概率高的审美信息时,修辞的差异性原则表现在语言符号的所指要提升信息的差异度,即符号的组合偏离常规,符号的选择背离常情、常理和习惯,符号的所指具有形象化和感性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15.
隐喻化是语言词汇产生新义的有效机制。通过隐喻化手段,语言的词汇派生出与调的本义相关的意义,即扩展意义。意义创造是新异表达方式理解的一种程序,通过概念的组合读者或者听记者理解语言新异表达形式的语境意义,在此过程中,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都得到整合。这种表达方式反复使用,其组合意义逐渐稳定下来,久而久之成为词汇的扩展意义,进而成为词汇固定的义项。  相似文献   

16.
一日语听力课是日语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实践课。日语听力 ,即听解日语的能力 ,是指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 ,对语言、词汇、句型、语法现象的识别与理解能力 ,以及在此基础上 ,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 ,结合该语言的特点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有效地、正确地理解所听内容的能力。日语是交际工具 ,听、说、读、写是日语不可分割的四种技能。听和读是接受和理解的范畴 ,说与写是表达、应用的范畴。在交际过程中 ,接受、理解是表达、应用的基础与前提 ,即听是说、读是写的基础与前提。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 ,耳的训练在发展说的技巧方面具有特…  相似文献   

17.
在认知语言学40多年的发展中,再语境化是其主要的内在趋势和特征,而传统的批评话语分析也强调与实施再语境化。认知语言学对社会语境的关注主要表现在4个层面:(1)语言的界定和基本的架构包括处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认知;(2)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变异性,探讨文化模式在语言变异性中所起的作用;(3)不关注语言之间的变异,而是考察某一语言内部的变异。批评认知语言学就是在这一层面出现的,它倾向于采取评价的立场,而不仅仅是描写;(4)关注从社会相互交际的角度分析实际的对话和交流。批评话语研究的再语境化体现在社会行为者分析中,形成社会行为者分析的三步模式:识别社会行为者;推测话语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认清交际者所要表达的可能意图。批评认知语言学继承了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所共有的再语境化特征,并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再语境化。社会再语境化符合第三次认知科学浪潮,即融合大脑、身体与环境的混合心智,而批评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学实验是社会再语境化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英语口语技能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要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必须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三方面入手 ,即教师应组织和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积极配合老师 ,多说勤炼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是共生共存的。而词汇作为语言中最为积极活跃的部分,具有可塑性强、折射度高、创新性优的特点,被喻为社会文化的镜子,能更为直接地反映出一定时期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选取表现主题时代化、表现手段生活化、表现领域全面化、表现思想权威化的历届春晚为剖析素材,可以发现,历年春晚主题定位彰显一脉相承的中华主流价值观念、反复着重塑造和颂扬的意象映射出中华儿女共有的朴素情感、年度主题和年度流行语又具有深深的年度烙印。  相似文献   

20.
以任务教学法为理论基础,在口语教学实践中加大语言输入、输出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将听、说有机结合,可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