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贫”与“穷”在“缺少财物,贫困”义上,存在着历时替换过程,其变化的动因是“贫”的语素化。演变的大致路径是:先秦由单音词“贫”袁示的“缺少财物,贫困”这一概念,中古以后逐渐被双音同义词“贫穷”所取代,宋元时期又被单音词“穷”所替换,是“贫”语素化的结果导致了“穷”对“贫”的替换。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对作者和主人公关系的看法,经历了由“──他”到“我──你”的变化,即经历了由把作者当作施动的主体(“我”),把主人公当作受动的观赏和认识的客体(“他”)到把主人公和作者看成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对话关系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巴赫金前后所考察并用来作为立论基础的文学现象的变化以及真理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欧亚地缘政治形势演进成为多极化格局。中国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的上升,对世界地缘政治形势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西方冠予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一系列“头衔”可以看出,新型地缘政治力量在迅速崛起,国际关系因此变化得既复杂,又微妙。西方所关注的中国,因新格局的形成而所显现出的力量,从名称的变化如“新王朝”、“金融军火库”、“红色董事会”、“中国旗舰”、“中国谜团”、“全球化的帝国”等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汉字“婚”与“嫁”的结构形体的演变,去探讨“婚”与“嫁”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从而反映人们婚嫁观念变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蝴蝶梦》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大海”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它与两位女主人公的关系。对吕蓓卡来说,大海不仅仅只是一个自然景观,它反映了她矛盾的思想,大海的变幻莫测也是她性格情绪的真实写照。大海是自由的象征,大海的自由、忠诚、永恒和无限都是吕蓓卡所追求的。而对“我”来说,大海是“我”情绪变化的晴雨表,它的变化烘托了“我”思想、情绪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东台县的礼俗内容产生了诸多变化,这种变化被东台县的地方士人袁承业记述在民国十年所编纂的《东台县志》中。从嘉庆二十二年周右所编纂的《东台县志》到民国十年袁承业撰写的《东台县志》,两部县志相隔百年,国家也从清朝进入民国,“袁志”中礼俗的内容在形式上发生新变化,但却与“旧志”所蕴含的秩序意识一脉相承,而作为参与县志修纂的地方士人,仍然寄希望利用这种传承百年的秩序意识去维护地方社会的稳定。而这种“新旧交融”的现象亦是民国初年社会变革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在中世纪的欧洲 ,任何对上帝的诠释都是一件十分刺激和危险的事情。但是 ,随着时代的转型所带来的社会模式、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不得不思考“上帝”给予这个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并同时赋予“上帝”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引 言 “所”字是个迷人的词。它跟“之”、“者”一样,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繁,对古汉语的句法变化立了大功。“所”字词组是一个司空见惯却又很难琢磨的句法结构。它源远流长,从最早的古文献《尚书》开始,直到近代都运用着它,并且频率很高。至今在书面语和知识分子口  相似文献   

9.
在象英语这样具有曲折变化的语言中,时和态或者时间关系是由动词形式的变化体现的。但在汉语中,动词没有时和态的变化,各种时间关系或由语境推断,或由类似于“了”,“着”等助词与动词相接实现。本文通过分析“了”在汉语句式中所处的不同位置,揭示了它在汉语句法中实现语法关系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ガヘテアル”和“ヲヘテアル”两种句型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其所适用的动词及成立条件等问题。笔者认为适用“ガヘテアル”句型的动词不仅有配置动词和状态变化动词,还有创造性动词、授受动词和记述动词等。  相似文献   

11.
西域大漠田园山水是作者对新疆山水绘画探索中的一个自设命题,它也是新疆大山水画研究中的一个内容,这是探索者对新疆山水画赋予的名称,并非学术上对现有新疆题材山水画的通用词。在绘画史上的唐代,曾出现过"西域绘画"、"西域画派"的名称,此后这一名称便销声匿迹。近代,新疆山水画经过众多美术老前辈和当代实力派山水画家的不懈努力,已经有了清新的面貌。作者期待各种关于新疆题材的山水画探索,能为新疆题材的山水画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元代绘画作为中国绘画的分水岭,“宁静淡泊,超然物外”思想意识成为元代绘画的精髓,文人画成为画坛的主流。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元四家”为首的山水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为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其中吴镇以画隐选题材著称,在元代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对吴镇的山水画进行初步的探究分析,来了解和揭示其山水画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3.
元代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以“元季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成就的山水画境,在创作中以情构境,缘心立意,以笔情墨韵抒发人生信守和志向,表现出飘逸洒脱的生命意趣,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永恒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虽然六朝山水画论有重传神的说法,但是通过对六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研究,不难发现,从顾恺之开始,人物画论中"以形传神"的说法便已隐含着对写形的关注,绘画评论中对写形的论述也很多,山水诗文领域亦有"文贵形似"的形似论,这都说明六朝并未形成鲜明的形神对举、重神轻形的思维模式;形神关系尚处于争论探索阶段。该时期山水画论的写形指向确实存在,写形并非作为传神的工具,而具有与传神共存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代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世界关系的基本思想,同时也是古代审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从唐代开始一直成为中国传统画派的主流,其审美价值常常凌驾于其他题材之上,析其原因,山水画不是单纯的风景画,而是具有其独特审美内涵,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表现出宇宙精神与人格精神相统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绘画艺术在艺术与设计领域中总是作为变革的领军人物,从而带动其他领域的探索和发展。文章梳理了20世纪绘画变革的主要动态,分析了现代绘画理念与园林设计变革的因果关系。在此过程中绘画艺术的进步思想和灵活的表现手法对园林设计思维理念和设计方式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园林设计摆脱传统园林摸式,不断探索并走向了现代园林设计的道路。文章指出现代园林对于绘画艺术的成功借鉴,为促进我国多元的园林设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范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油画由于早期异质文化源流的历史背景,在内在文化属性的认同方面经历了最初的“西洋画”到“民族化”再到“中国油画”的历史流程。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显露出来的自身文化身份意识对具体的艺术创作有着莫大的影响。以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与非洲艺术之间的互动情态为参照,可以为当代中国油画中的文化身份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吴湖帆作为近代山水大家在山水设色上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本文将影响其山水设色风格生成因素概括为三个方面:正统的文人画设色观,海派设色的影响,以北润南的设色观。从这几方面梳理吴湖帆设色山水的风格特点及相关问题,并对吴湖帆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作了阐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就是空灵、静穆、飘逸之美,概因华夏山水画艺术的精神境界惟有凭借饱含情感并诉诸直觉体验的禅宗形象体系,才能暗示、象征、启迪、感化接受者,使之真切体悟到意境形象所涵盖的、尚无直接表现出的“心随物游”、“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言外之意”,从而诱导世人去寻觅那蕴含有生命终极关怀意义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自由解放的精神妙境。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承赤高速公路的特色景观创意设计,采用前期策划、总体布局、详细规划的设计模式,以及问卷调查、数据总结、结果排序的研究方法,通过量化与对比得出相关地域文化印象的广泛认同点,挖掘了景观要素;依据不同景观区域的地理位置条件和文脉特点,将承赤高速公路特色景观定位为“皇苑胜景”、“生态之旅”、“画境天成”、“满蒙融情”四大主题文化景观区段,并重点进行隧道洞口、收费大棚及服务区的景观创意设计,完美地展现出满族文化的历史韵味,努力实现景观、旅游、生态三位一体的创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