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次丹阳郡遇康侍御宣慰召募兼别岑单父》。此天宝十四年冬,刘长卿避安史之乱过江至润州丹阳郡时所作。丹阳郡,即今江苏镇江,乾元以后改郡为州。“骄虏窥中原”等句,即写安史之乱。岑单父,即岑参之兄岑况。岑参《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云:“单父古来称宓生,只今为政有吾兄。”时在天宝中。天宝末岑况即客丹阳郡,后官终湖州别驾。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丹阳铜",学界认为是西汉丹阳县、丹阳郡境内所产铜。其实它是指现代地质学上的自然铜。自然铜颜色为铜红色或浅玫瑰色、纯度非常高、延展性非常好,文献中称之为"纯铜""熟铜""似金""赤金""不出陶冶而生"等,即是根据这些特点而言。自然铜在中国分布于今湖北、云南、甘肃、长江中下游等地含有铜矿床氧化带,西汉丹阳县、丹阳郡即包括在其中,其历史上所产"好铜"也有被称为丹阳铜的记载,但丹阳铜之名并非源于丹阳县、丹阳郡,而是缘于"丹阳"代表的丹赤之色与自然铜的颜色一致。古代中医学把"黄铁矿"称为自然铜,掩盖了丹阳铜的真实面目,是引起丹阳铜问题产生争论及相关观点产生偏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 东汉初年,刘秀精兵简政,先后罢郡国兵和边地戍卒,压缩中央禁军,《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建武七年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三十二年,“诏罢边郡亭侯吏卒”。《百官志》载并西汉京师八校尉为五校尉云;“中兴省中垒,但置中侯以监五营。胡骑并长水,虎贲主轻车。”与此稍前,又省内郡都尉,《百官志》云:“中兴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刘秀的上述措施对东汉兵役制度有何影响?目前的有关论著大多认为刘秀废止了西汉的更戍役制度即废止了秦汉以来的役龄男子轮番做卫士、戍卒、郡兵  相似文献   

4.
一、冶、东冶与东部候国考《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有冶县.《后汉书》郡国志章安县:“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郡国志又载,会稽郡有东部候国。而见《后汉书》郑弘傅传注引《谢承书》,有东部侯.东夷列传等有东冶县.由于史书记载文有错乱,学者曾经为此发表不少文章,其中尤以杨守敬《<郡国志>东冶、候官考》一文论证最详.兹就杨文提出的问题,略谈几点意见. 杨文认为,西汉有回浦,有冶县,二者并立,“是章安非冶县地甚明”.这一见识甚是.然以东汉有东冶.遂断郡国志章安县下应补东冶二字,注文应该移于东冶,从而得出光武时“更冶为东冶”的结论,却很难使人信服.因为杨文的推论,只是根据汉志有冶县,郡国志无,而在东汉又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字典》第1册(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346页载:剡,“古县名,西汉置,在今浙江嵊县西南。”又“水名,即剡溪。在浙江省嵊县曹娥江上游。”按此条有二处失误: 其一,此言剡县在今嵊县西南,实误。因为西汉剡县的范围相当于今浙江省之嵊县、新  相似文献   

6.
汉三水县考 《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载,两汉在今宁夏境内都设有安定郡,郡内都有三水县。关于三水县址,《后汉书·卢芳传》记:“卢芳字君期,安定三水人也,居左谷中”,唐李贤注:“续汉志曰:三水县有左右谷,故城在今泾州安定县南”。李贤认为汉三水县故城在唐泾州安定县(今甘肃省泾河沿岸之泾川县)南乃是错的,这待下文再论,其引续汉志说三水县有“左右谷”虽是一条地理记录,却并未能指出三水县的地址。  相似文献   

7.
《史记》和《汉书》均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胜乡里在阳城,西汉析秦三十六部为八十三郡、十三国,郡县建置变化很大。颍川、汝南二郡同设阳城县。哪个阳城是陈胜乡里,司马迁、班固笔下未作交待。到了唐代,人们对陈胜乡里在何地更渺茫不清,著名学者司马贞依照韦昭的陈胜乡里阳城“属颍川”之说,又参阅《汉书·地理志》,臆断  相似文献   

8.
河南地区的人口资料,最早的见于汉书《地理志》。公元二年(即西汉平帝二年)有03个郡国的户口资料。据明朝顾祖禹辑著《读史方舆志要》的考证资料,可知河南地区汉时为七郡、一国,兹分述如下: 一、弘农郡:武帝元鼎四年分河南郡置弘农郡,领弘农等县十一。明朝河南府以西至陕州,又南阳府西境,及西安府之商州皆是其地。弘农县在今灵宝县境。有118,091户,  相似文献   

9.
《张衡传》     
【题解】 本文节选自范晔的《后汉书·张衡列传》。 范晔(公元398——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人。他博贯经史,又善属文,在南朝刘宋时期,曾任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太子左卫将军等职,后因密谋拥戴文帝的兄弟刘义康,被文帝处死刑。 《后汉书》是范晔从尚书吏部郎贬为宣城太守以后开始写的。他根据前人各家撰写的有关后汉史的著作,写了《后汉书》。全书共一百二十卷。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其中志三十卷是梁刘昭取西晋司马彪《续汉书》的八个志补入的(因范晔遇害,只完成了“纪传”,“志”未完成)。到北宋时合刻,即流传自今的本子。范  相似文献   

10.
<正> 《潮州史事三题》(载《韩山师专学报》1990年1期)一文,在初唐潮州的地域与人口一节中,所论错误颇多,而福建、长汀州即其显著者。文章说:“潮州的地域和人口均与漳州、长汀州有直接而重要的关系”。初以为作者一时误把汀州作长汀州,及再阅下文,始知非是。因为作者一再提到长汀州——“建议在此置州获淮;这样就建立了长汀州(因长汀溪而得名)。为此,潮州北部又割去了相当的地盘给长汀州”。两唐书《地理志》说汀州建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治所在长汀县(今福建长汀),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临汀郡,乾元元年(758  相似文献   

11.
尚书,汉承秦置;中书,武帝时初置。两官并见于汉史。这两者在西汉职官系统中是怎样的关系,古来治史者作过一番考证。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汉书》、《后汉书》记载互异所致。《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少府“属官有尚书”,“又有中书谒者”诸令丞。《后汉书·百官志》却不列中书谒者,  相似文献   

12.
古地名三考     
一、汉代的九江郡不等于秦代的九江郡《汉书·霍光传》:“光以其书视丞相敞等,擢郎为九江太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云:“九江,秦、汉时郡名,今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北岸,与江西全省,皆其所辖之地。”(471页注13)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亦云:“九江,郡名,包括今江西全省及江苏、安徽的年江北岸一带地。”(修订本第三班第765页注11)汉乐府民歌《孤儿行》:“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古代汉语》注云:“九江,汉时郡名,包括今江苏、安徽长江北岸和江西全省之地。…  相似文献   

13.
僰为彝说     
关于古代西南夷“焚”的族属问题,目前有氏羌系统说,有百越系统说。本文拟从彝族有关文化现象来探讨“僰”与彝族的关系。 一、僰的分布 史志载,古代僰人分布在键为郡、越巂郡、益州郡。健为者,即以僰道(今宜宾)为中心,《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语说:“(僰道县),故僰侯国也。”《华阳国志·蜀志》:僰道县,……本有僰人,故《秦纪》言僰僮之富,汉民多,渐斥徙之。”《水经注·江水》:“(僰道)县,本僰人居之。”许慎《说文解字》:“僰,犍为蛮夷。”《华阳国志·南中志》:“朱提郡,治朱提县,川中纵广五六十里,有大泉池,僰名千顷池。”《史记·平淮书》:“汉通西南夷道,  相似文献   

14.
李则纲《安徽历史述要》一书中说春秋时期楚之令尹孙叔敖为安徽寿县人。这是误判。《吕氏春秋·异宝》、《荀子·非相》均说孙叔敖“期思之鄙人”。历代史学家对此并无异议,应当是可信的。问题是期思在哪里。西汉初《淮南子·人间训》就有“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的记载。雩娄,汉置县,东晋时废。雩娄在今河南省商城县东北。期思在河南省固始县西北,今属淮滨县辖的期思集,系古蒋国区域。《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有期思县”,颜师古在期思县下  相似文献   

15.
新近出版的《中华都城要览》(以下简称《要览》)一书第三章第十一节中说:楚之中叶,“楚国为了向北、向西发展势力,便决定放弃丹阳,迁都到鄂(今湖北武昌)”《要览》援引史书《史记·正义》所引刘伯庄语:“鄂,今东鄂州是也”;《括地志》亦云:“武昌县,鄂王旧都”;并将今武昌(古之江夏)与古武昌(今鄂城)混而为一。  相似文献   

16.
楚汉之际,在江东出现有鄣郡、吴郡、会稽郡,但是《汉书·地理志》不载吴郡,所记会稽郡的地理范围包括了吴郡。清代考据学家对吴郡、会稽郡建置沿革进行了考证,仍然没有一个定论。据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有四种说法:一、《元和志》越王无强为楚所灭,楚以其地并吴立为会稽郡;二、《史记·始皇本纪》:二十五年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寰宇记》秦灭楚以越并吴立会稽郡;三、《汉书·高帝纪》:六年,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一县立刘贾为王。……《汉书地理志稽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历代人口资料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的户口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贾捐之传》:“儋耳、珠崖二郡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其县名,人口数均未详,我以为这仅是一个估计数。因为十六县中可考者仅八个县,其余八个县不可考。《后汉书·郡国志》载:合浦郡五县(珠崖、徐闻、高凉、临允、合浦)共23,221户,86,667人。这一数字包含了海南岛的珠崖县,但珠崖县户口多少,未详。《隋书·地理志》载隋代于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临振三郡,统县十,户一万九千五百,  相似文献   

18.
据《辽史·地理志》丰州条载,辽天德军与丰州同置一地,即都在今呼和浩特地区;而同卷“天德军”条又载,辽天德军的地理位置与唐天德军完全相同,都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期明安川一带。而据《辽史》所载,辽代并无二个天德军设置,所谓“天德军’即“天德军节度使”,辽代仅此一机构。那么,辽代天德军的地理位置究竟在何处?笔者通过对辽初史料的稽查,核对与考证,有理由认为,辽代天德军的地理位置应与辽代丰州同治,因而,《地理志》“天德军”条,显系舛误。  相似文献   

19.
由山东社科院、山东师大和龙口市政府发起召开的徐福籍贯学术讨论会,于十月十日至十二日在龙口市东莱宾馆举行。来自天津、江苏、辽宁及山东的有关专家学者共二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十余篇。与会代表本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秦代方士徐福籍贯与东渡日本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一)关于徐福籍贯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江苏赣榆说;二为山东黄县(今龙口市)说,与会代表一致指出,司马迁《史记》记载徐福为齐人。《汉书·地理志》东莱郡下有徐乡县,清代王先谦《补注》引元人于钦《齐乘》:“盖以徐福求仙为名。”徐乡县为西汉设置,齐国之士乡秦时为徐乡,屑齐郡黄县。徐乡就是徐福的家乡。今龙口市乡城镇东村古城遗址,即为汉代徐乡城。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籍之最》(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关于《郡斋读书志》版本,讹误颇甚。是书谓,《郡斋读书志》袁本为“宋代淳祐十年(1250年)初刻于宜春郡(属袁州),故称袁州本。”袁本确是宋淳祐年间刻于袁州,亦即故宜春郡,但当时的正式政区名并非宜春郡,而是袁州。我国自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易郡为州后,郡制即废,宋时未曾再有郡之建置,因此,更无所谓州郡隶辖关系。那么,编著者又何来“刻于宜春郡(属袁州)”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