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秦诸子作为密切关注现实的思想家,以现实为思想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以历史为智慧的源泉与立论的依据。他们立足今天而反思过去,古今联系而相互比照,换位思考而得出结论,以史为据而抨击时弊。周秦诸子之书虽然成书年代不同,语言风格各异,政治主张有别,论述内容各有侧重;但多为论议时政而发,"博古"与"通今"紧密结合,于现实的批判中隐含对历史的批判,于历史的批判中贯穿对现实的批判,把现实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我们探讨周秦诸子的现实批判与历史批判,把握其思想大义与理论精髓,对于认识社会现实与体察历史大势,有着重要启示与鉴戒意义。  相似文献   

2.
略论宋代士大夫的“史学自觉”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道、经世 ,这种史家最富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感的主导意识 ,在宋代文人士大夫身上表现得异常浓郁和突出。他们从当时的社会情势出发 ,把关注社会现实的报国激情倾注于笔端 ,以期通过研究历史 ,思索解决社会危机、维持社会和谐与安定的途径和方案。他们在史学领域中建构的经世致用的鉴戒观 ,以道德为本位评判历史的义理观 ,有因有革的历史变易观 ,无不凸显出他们关注社会历史命运的“史学自觉”精神  相似文献   

3.
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卢卡奇的历史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系统、详尽地阐发了总体观念,并用总体的观点来研究和理解历史。他关于历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关于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和理论依据等方面的阐述,都可以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卢卡奇的历史观中也包含着一些理论错误,但这些错误是作为一个探索者所犯下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唐甄在《潜书》中,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探求王朝兴亡、历史盛衰之鉴。他注重从人事作用上对历史盛衰之理进行考察,认为君主是王朝兴亡、历史盛衰的重要决定因素;他认识到社会风气对社会治乱兴衰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他还有"众为邦本"、"富民"、"养民"等重要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5.
总体性是贯穿卢卡奇早中期思想的核心概念,具有克服资本主义物化的意义。卢卡奇在主客关系的框架内展开对总体性的思考。在早期,他接受了新康德主义主客二分的范式,只能以主观的赋形创造总体性。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凭借无产阶级的历史主客体地位,将总体性揭示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真正现实,由此为他中期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奠定了基础,现实主义必须反映现实的总体性,揭示历史的真正结构和真实动力。但卢卡奇未能超出主体优先逻辑,这使他的总体性与现实主义理论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6.
陆贾的历史著述与历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贾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和史学家。他的历史著述主要有《新语》和《楚汉春秋》 ,其中《新语》也是一部政论性著作。后人对二书的思想性和史料性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陆贾的历史思想丰富而深邃 ,他通过对历史治乱兴衰的探讨 ,提出了“逆取而以顺守之”的观点 ;他的“三圣”说与古今论 ,则表述了一种历史变易与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莫言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从想象民间开始,实现了再造历史的目的,在这种虚构的历史时间与空间语境下,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主观化历史文本理解方式。而想象民间源于他对苦难感受的切身体会,源于他对善恶、美丑相生相依的现实世界的欲望书写,从而达到了他对客观化历史做出主观化艺术处理的文本意图。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历史经过了晚清新政、中华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在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特点是学习与自我创新相结合、政党在中国国家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制度形式与制度的实际运作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回顾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历史,总结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特点,是为当代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经验和鉴戒。为构建和谐社会,当代中国应着力强化和健全国家对社会监管和控制的力度和机制,提高国家政治权力运作的制度化水平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三个方面来抓好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9.
灾难为历史研究带来诸多启示,既促使学者深入思考历史进程中"变"与"常"的关系问题.又促使学者反思中国自古有之的鉴戒史现.从而寻求新的视角陈述和诠释灾难史.  相似文献   

10.
宋词中有两种别具一格的词——政论词和谐谑词,这两种词虽然在整个宋词中数量较少,却是积极反映现实的词体,因而为不少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爱国词人所采用。刘克庄是一个为祖国的危亡而呼喊、而战斗的爱国词人,他以这两种词为匕首和投枪,反映社会现实,向投降派进行斗争,不仅数量较多,艺术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政论词的开拓者是苏轼。苏轼以议论入诗,又以诗为词,把议论带进了词的领域,打破了词纯粹是抒情之作的传统写法,为政论词的产生开拓了道路。后人继承苏轼以议论入词的  相似文献   

11.
过去,我们曾一度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对立起来,疏于对西方历史哲学经典著作的译介和研读,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创新。近十几年来,这一情况己经有所改观。韩震先生主持翻译的“历史哲学译丛”既是这一变化的一个可喜成果,也将进一步推动这一变化。该译丛涉及历史经验、历史解释、历史叙事、历史隐喻和历史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有关西方历史哲学发展最新动态的简化的全景图。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存在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的哲学家。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之前,对历史存在问题进行阐述的不乏其人,但他们都只能给出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解释。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历史存在问题进行了哲学上的建构,科学地回答了历史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的存在在时间中的展开就是历史。人对自身历史的自我意识经历了“历史观--历史理论--历史哲学”的发展过程。历史哲学具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基点,是介于哲学与史学之间的一门特殊的中介学科。历史哲学的两个分支--思辩历史哲学与批判历史哲学--在理论形态方面是前后相继的关系,在问题域方面则是作为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而互补的。唯物史观为历史哲学这两个分支的辩证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拉布里奥拉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集中体现在其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阐述和分析方法的探究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孟子继承了孔子开创的道德史观,并以理论建构的形式充实了道德史观的内容。孟子将历史的源头追溯到尧、舜、禹时代,尧、舜、禹时代的重大意义在于创立了尧舜之道。尧、舜、禹先王成为后世永远效法的典范,尧舜之道成为后世永远遵循的不变之道。人作为历史主体,更作为道德主体参与历史建构。历史的本质是道德的演进,历史的演进也是常道与变道的统一,道德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孟子重视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所形成的民本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孟子终极的社会理想是建立以道德维系和支配的道德理想国。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小说以实验文本的形式走上当代文坛,繁荣一时,但至今为止还是一个含混的概念,从历史题材、历史视角、历史意识三个角度入手,尝试澄清它与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小说和传统历史小说的区别以及“新”之所在,为它的存在提供理由与合法性依据,并对简单地将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理论对应阐释的状况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与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传记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境界。历史传记的审美化包括这样两个特点:第一 ,它对历史人物的态度是理解性的,而非褒贬性的;第二,它对历史人物的判断是欣赏性的,而非评论性的。历史认识的审美取向不是某一种特殊的或特定的视角,而是一种普遍的或超越的视角。它的基本原则是凡历史都是美的。审美判断是最具个性化的判断形式。而历史评价的审美判断就意味着它要求在评价历史时,必须尽最大可能地承认和肯定每一个人对历史所独有的评价原则和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柯林武德的史学观念发生了反实在论的转变,这种转变影响了他的历史叙事理论。他将历史叙事视为一种"先验的想象",蕴含了叙述者的视角和目的论,凸显为历史事实的组合功能。在真实性方面,他超越了用"事实世界"检验个别事实的真假,而代之以"想象构造的网",藉此融合"事实世界"与"思想世界"。另外,他反思了一种构造论的历史证据观,阐释了它的伦理内涵和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文学运动在引进新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方法的同时也促使历史小说开始向现代嬗变。在这一过程中,吴趼人是第一个对传统历史演义进行历史小说转化的作家,曾朴则是第一个从事全景式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他们为现代历史小说开创了最为基本的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论《文心雕龙·史传》的史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评述文学理论的宏伟巨著.其中的《史传》篇雕镌史籍,探究史理,关于史体评论、史评准则、史才理论等对后世史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