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每当我读高鹗续改的《红楼梦》时,都要为黛玉之死而情不自禁地流下悲愤的同情之泪,然后陷入深深的沉思:黛玉究竟是为何而死呢?黛玉之死说明了什么呢?高鹗为什么要这么续改呢?高如此写黛玉之死有何社会意义与美学意义呢?高鹗续改《红楼梦》是有功呢,是有过呢?这些问题既复杂而又深奥,是红学界学者专家们颇有争议的问题。我作为红学的爱好者,《红梦楼》的一个普通读者也想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在《红楼梦》里,作者曹雪芹以细致入微的笔墨描写了贾母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当林黛玉死去了母亲之后,贾母多次催促她“必欲其往”,因而林黛玉来到了所谓“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的荣国府。书中写到,黛玉来时,刚刚入房,就“被外祖母抱着搂入怀中‘心肝肉儿’的叫着大哭起来。”以后,黛玉无论吃的、穿的、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是中国悲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文中从黛玉前世今生“红”与“绿”宿命的对应出发,进一步分析黛玉虽然身处幽绿的环境中但内心赤红的实质,并用两个副本对其命运和内红进行佐证,从而揭示曹雪芹利用黛玉外在之“绿”衬托出黛玉命运的惨烈之“红”,利用色彩的矛盾统一来达到一种“坚奥的美”的文学张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黛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指向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4.
许多人认为程高续书中关于宝黛爱情悲剧的章节续得不错,然而这实在是一种非常肤浅的看法。因为程高续书的写法完全改变了整部书的主题,破坏了人物性格的前后统一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根本上大大降低了原著的思想境界。纵然局部看来似有可取之处,从整体来看则只能说它是狗尾续貂。我们看惯了程高续书的读者,总爱津津乐道钗黛争婚和黛玉之死。程高续书写宝黛爱情悲剧,乃由于贾母弃黛取钗,凤姐“掉包儿”,并把宝钗的嫁和黛玉的死安排在一个夜晚,造成一个冲突尖锐、对比强烈的戏剧性场面。钗黛争婚的悲剧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因为传统的…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黛玉焚稿、宝钗出闺由于续作者安排得好,艺术高超,曾使得多少痴男怨女“涕泣涟涟”,曾赢得多少读者的同情,叹惜,曾赢得多少文学家,评论家的拍案顿足。自《红楼梦》出世二百余年来,考证、评论它的文章浩如烟海,对后四十回的批评文章也可称汗牛充栋,而对黛玉之死和宝钗之嫁,极大多数人总是肯定、赞扬。虽然偶而有人对曹雪芹原意如何提出  相似文献   

6.
“第一立意要紧”《红楼梦》第48回写黛玉与香菱论诗。黛玉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段话虽出自小说中人物之口,实际上也是曹雪芹的写作主张。曹雪芹特别强调立意新颖,“不袭前人”。《红楼梦》第37回写道...  相似文献   

7.
汪道伦 《南都学坛》2002,22(3):51-54
“情不情”“情情”是情榜对宝黛二人具有结论性的评语。脂砚斋也认为宝玉有“情极之毒” ,此评不确 ,应予以辨正。因钗麝非宝玉情之所钟 ,而情之独钟是黛玉。弃钗麝为僧是宝玉的情极之变 ,亦是一种“情极之情” ,而非“情极之毒”。情不情的核心是儿女真情。宝玉对黛玉、晴雯之情就是天然情性去私净欲后的无瑕真情。“情不情”与“情情”不能分开 ,宝黛二人均可说是“情情”。  相似文献   

8.
王晓洁 《今日南国》2008,(17):21-22
孙悟空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仙丹竟然是“伟哥”,而玉皇大帝则最爱用望远镜看一本名为《Q版童话》的畅销书;“比基尼”进入了大观园,而且众姑娘逢年过节都要穿着它选美,更离谱的是,宝玉和黛玉初会是因为宝玉的性骚扰,并且黛玉成了“二奶”,宝钗又有了外遇,还有跳脱衣舞的闹剧……  相似文献   

9.
秦可卿之死辨邹少雄从《红楼梦》的整体艺术构思来看,“秦可卿之死”在小说中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它不仅关系着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结构,而且还为《红楼梦》的悲剧定下了基调。虽然如此,秦可卿的形象及“秦可卿之死”的真相在作品中却显得很隐约朦胧,有如雾中之花,...  相似文献   

10.
对于《论语·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章,历来人们一般从生死观的角度去诠解,此章其实还可从孝的角度加以阐释。孝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孝在当时有三层含义:一是侍奉活人,二是埋葬死者,三是祭祀鬼神;也即《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章孔子所说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路问事鬼神,问的是如何“祭之以礼”;“敢问死”,问的是如何“葬之以礼”。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未知生,焉知死”的回答,强调的都是要“生,事之以礼”,即把行孝的重心放在侍奉活人即在世的父母身上。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林黛玉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红学界对林黛玉形象的研究异彩纷呈.纵观上个世纪,林黛玉评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现实的道德伦理评判;2.文学的典型评论;3.文化与美学探索.这个时期,对黛玉的原型和曹雪芹佚稿中的黛玉之死也作了深入探讨.虽然评论的视角、评论的方法几经变化,但至今仍无定论,其原因在于这一典型形象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模糊性及其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2.
论紫鹃——《红楼梦》人物论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鹃是《红楼梦》中一个成功的侍女艺术典型。她是黛玉的莫逆知己,聪敏伶透,善解人意,又有义胆侠骨,刚强正直。她不但无微不至地关照黛玉的衣食起居,而且关怀着黛玉的精神生活;在黛玉的婚事上,她敢于直言进谏,又能够矢志不二,勇于向封建家长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抗争,闪现出朦胧的民主主义思想火花。紫鹃的形象已经超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般“义仆”形象  相似文献   

13.
以《庄子·大宗师》为文本,阐述了庄子生死之辩的哲学精神和文化意义。王夫之曾认为庄子主旨在于“详于言死而略于言生”,但其实庄子虽然侧重于甚至执著谈“死”,但并不是鼓励人去死,而是为了更好地“生”而注重对死的感悟和探索,并以此来获得一种完全自然的自由精神,达到对生死的彻底超越与解脱。  相似文献   

14.
论于谦之死     
论于谦之死周祚绍于谦死得很悲壮。作为临危受命的救国功臣而惨遭杀害,是很悲哀的。但他面对迫害而视死如归,又是很壮烈的。于谦“死之日,阴四合,天下冤之”。有个叫儿的指挥,本是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谦死所,恸哭。吉祥怒,之。明日复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  相似文献   

15.
与谢野晶子的长诗《君莫死》长久以来被当作“反战诗”受到世人关注。但从与谢野晶子的战争观、“诗歌之道”“尊皇之道”以及政治立场分析,她的《君莫死》只是一首真情流露的“心声”诗作,甚至算不上厌战诗。对与谢野晶子的这首诗,应该放到她的整个创作当中加以判断和定位。  相似文献   

16.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脱迹于古希腊的酒神祭活动及由此形成的西方民间的笑文化传统。巴赫金认为狂欢节有四个特点:全民性、乌托邦理想与现实的暂时相融性、是笑文化的节日、是对“死亡”获得深切感受的节日。相应地,他的“狂欢化”理论也具有这些特点。他的“死亡”艺术观分析了文学作品中英雄(神)之死、平凡的悲剧性人物之死和怪诞人物之死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国传统声乐理论的涵盖范畴.语言特征和规律,以及由此特征和规律所形成的“依字声行腔.字正腔圆”的审美特征;“润腔”表现的审美特征;以情感表现为核心的审美特征.作了理论上的分析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传炖声乐艺术审美特征形成之必然.即语言字声音韵风规律之必然;传统民歌、戏曲、曲艺艺术综合性审美追求之必然;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和积淀之必然;传统音乐发展所经历的审美实践之必然.  相似文献   

18.
考试制度一经产生与建立,“应试”即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必然现象。由于考试在性质上存在着知识型测试与素质型测试的区别,实施素质型测试,应素质教育之试,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基于上述观点,作为研究“应素质教育之试”,探讨考试改革的原则和方法的前导,论述考试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考试学的内涵,并从考试的发展历程,阐述应试是考试制度下的必然现象。“应素质教育之试”就必须进行考试改革。  相似文献   

19.
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之根、发展之本、活力之源和创新之基等方面,全面而深入地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必然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引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一书对生死问题有着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本文着重从“生死之理”“生死之变”“死生无变”“养生顺死”四个方面,对《庄子》生死观中的“变”与“不变”进行剖析。“生死之理”是庄子讨论生死问题的理论依据,即道气论。庄子认为生死本为万物生化之一环,其实质为气化流行过程中的聚与散。以此为基础,庄子进而讨论生死之“变”与“不变”的问题。“变”是对生死这一客观现象所作的描述,生死循环无端,自然而然。“不变”则是庄子根据其“齐物”思想所形成之新的生命认识与态度,死生同一,“无变于己”。这种新的认识和态度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养生”和“顺死”的生命态度与实践方式。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