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逸诗人陶渊明以他自然,真淳的诗风,安贫乐道的人生体悟,在中国文学史上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追寻人生自我价值的道路上,时官时隐的陶渊明在矛盾中寻求到了心灵的归宿.对于田园世界的探寻,儒家的"独善其身"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都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发现了田园世界的美,以苦为乐,沉醉其中.陶渊明的田园世界有着独特的诗化的审美意象,与酒为伴,以菊为友,快意山林,乐守田园,为后世隐逸诗树立了典范,从而开创了田园诗派,同时也为士大夫文人建立了一个桃花源似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在古典诗人中第一次将中国士大夫内在性格冲突中摆脱社会通用文化,寻求文人特有的精神家园的这一面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使之成为知识分子精神的一种象征,他的田园诗也因为表达了这种近年纯粹的精神乌托邦的理想追求,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奠定了一个永恒的艺术范式。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卷中,古代文士的隐逸之趣是其显著、生动的无尽主题。不管是归隐田园的隐士,还是身居庙堂的朝臣,山水田园都是他们心心向往的精神家园。究其原因,中华农耕文化是决定他们价值取向的主要原由。农业作为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方式,影响深远。扎根于农业文化土壤上的中华农人与自然的亲和感根深蒂固。故此,中华士人无论现实中是否归隐,他们总会把田园山林当作心中最圣洁、最美好的乐土而去追求。  相似文献   

4.
为了寻求心灵的依托与慰藉,王维与陶渊明以不同的心态走入自然.王维淡漠人事,一意参禅,力图以释家的空与寂来消除内心的痛苦.对王维而言,山水是外在的.而陶渊明把田园融入自己的生活,隐逸成为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作为现实社会的异在形式,田园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田园诗人,鲁迅先生曾称之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头等人物”。是他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先河,发见了诗歌中自然本色美的艺术境界。他的田园诗,如一股清新明快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于六朝的直言翳雾.给整个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真率质直的人格美是陶诗的第一个主要特色。读陶渊明的诗,总觉得有一种读诗如见其人的感觉。诗人的音容笑貌,仿佛在眼前闪现。他的诗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字游戏,而是诗人的生活及真情实感的抒发。这是陶诗有别于以谢灵运为首的六朝山水诗的本质所在。质言之,陶诗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6.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社会意义王原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1]东晋诗人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崛起的又一位伟大诗人。陶渊明独树一帜,以田园诗派的的开拓者载人我国文学史册。我国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很少没有不受过他的艺术影响。李白说:“何时...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是东晋著名的诗人和隐士。钟蝾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鲁迅先生说他“是我们中同赫赫有名的大隐”一说到“隐士”,人们就会联想起鲁迅说的另一句话:“隐士和官僚是最接近的。”因而肯定陶渊明是隐士,似乎就等于否定了陶渊明的人格及其作品。一些人也正是用这种政治图解式的报论方法来评价陶渊明的。说他的归隐是逃避现实,激流勇退;是“耻事二姓”的封建愚忠;是“反现实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一生性好田园,心系田园,回归田园,终死田里,与田园有着特殊的关系。他在回归自然、躬耕田园中,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是重本寻根的历史传统,人与万物自然契合的哲学背景,魏晋动乱残酷的社会现实,浔阳独特的地理环境,长期躬耕的劳动实践,铸造了陶渊明的田园人格,提炼了精醇的诗品。  相似文献   

9.
青松是陶渊明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之一,陶渊明笔下的松,或表现自己坚定不移的志向,或象征自己的理想人格,或代表田园生活的欢欣自在,成为诗人精神慰藉的所在,是他孤高傲岸人格的象征。松的文学意蕴在陶诗中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变得极为丰富充实。本文以陶渊明咏松诗为题,希望藉由陶诗中松的各种意象探出诗人的真实心理层面。  相似文献   

10.
青松是陶渊明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之一,陶渊明笔下的松,或表现自己坚定不移的志向,或象征自己的理想人格,或代表田园生活的欢欣自在,成为诗人精神慰藉的所在,是他孤高傲岸人格的象征.松的文学意蕴在陶诗中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变得极为丰富充实.本文以陶渊明咏松诗为题,希望藉由陶诗中松的各种意象探出诗人的真实心理层面.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从事田园诗创作的诗人。他以自己的农耕生活为内容,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景物、简朴的田园生活,向我们展现出其闲适恬淡的心境。因而在大部分读者看来,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是"静穆"的。然而,通过运用四层面分析法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加以解读后,笔者认为其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大人形象。  相似文献   

12.
论陶渊明的桃源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的桃源境界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是一种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劳动境界。鉴于目前陶渊明的研究现状以及陶渊明本人的实际 ,本文拟着重探讨以下四个问题 :(1 )陶渊明田园文明思想的历史背景 ;(2 )陶渊明田园文明思想的实质 ;(3)桃花源与陶渊明田园文明思想的内在联系 ;(4 )陶渊明桃源境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绩与山水田园诗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着割不断的精神联络,它是在陶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初唐诗人王绩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题材视点上,王绩第一次把田园诗与山水诗结合起来写,表现了田园中的林泉之致。在对待人生行藏的态度上,王绩是从陶渊明固志守穷到王维身心相离的中间环节。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王绩也开始注意创造物我相融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之前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菊花"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文学意象。到了陶渊明这里,"菊"成了一个特立的审美意象。之后,"菊花"逐步形成了习用的文学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之"菊花"意象的建构过程中,陶渊明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一是"菊"的南方诗学意象建构;二是"菊"的田园旨趣美学建构;三是"菊"的隐逸象征系统建构;四是"菊"的重阳话语建构。陶渊明与菊意象形成了一种符号化和被符号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一种意蕴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清淡美,展现了一幅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陶渊明既是一个怡然自得的田园守望者,又是一个"猛志固常在"追求个性自由,独抒性灵的个性张扬者.他的田园诗是内心真情的流露,既体现了人与自然天然融合的审美意蕴.也体现了个性的心灵与田园守望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王维是田园山水诗人 ,他们的诗歌意境以清幽、淡雅而著称 ,两者在诗歌意境创作中有相近之处 ,也有代表诗人个性的一面。被喻为田园山水诗创始人的陶渊明 ,以其平淡自然的诗风成为楷模 ,对后代田园山水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王维则以幽静清雅的诗歌风格享誉诗坛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大诗人,他以其独特的生存模式和艺术追求向后代士人展示了一个入世极深而又出世甚远的境界。早年受社会时代的影响,他以用世的态度在进取中求索,是一个有功业追求的儒士;后期追求自由退出官场,守拙归田,成了一个洒脱恬谈、自耕自足的隐者。从儒士到隐者,陶渊明实现了人生的转换,寻到了生命与精神的止泊处——田园,并在其中写出了不朽的华章,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品味。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诗文开辟了中国古代田园诗一派,这与诗人所生活的魏晋时代的思想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玄学对诗人的影响是很突出的.作为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以其清新自然的诗歌传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意识,即避世思想、田园情结和生死超然的人生观,这正好是一种崭新的人文精神.它对后代文人士子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9.
魏晋士人园林将可居的现实需求与可游的审美需要结合起来,以山水为核心突出了士人园林独特的文化意味。陶渊明的田园应置于此文化氛围中来考察,他在田园中的居处活动,与其仕隐抉择和人生思考是起伏相印的。与高门士族的山水庄园相比,陶渊明田园具有规模结构之"小"、景观布局之"简"、人与自然审美关系之"和"等特征。依托田园的生命实践,陶渊明表达了以道抗势的道统意识,树立耕隐结合的自由人格,以及称心适性的自然人生观,赋予田园深厚的思想审美意义。田园作为可居可游的文化意象,在陶诗中才开始成熟丰富起来,田园归去也成为后世士人永恒的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20.
王海荣 《新天地》2011,(10):57-58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战书,他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