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 诗和酒联系在一起,是陶渊明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开创的一种风气。魏晋时代,“宽袍大袖,大家饮酒”,是一种时风,曹操就好喝酒,《短歌行》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孔融更嗜酒,有借醉辞婚的故事。刘伶“唯酒是务”,还作有《酒德颂》。陶渊明不仅嗜酒如命,而且在晚年贫病交加、缺酒和无酒可饮时,把酒友颜延之送给他的二万钱全数交给酒家,充作酒资,以便随时零碎取饮。他饮酒唯恐不足,甚至虚拟死后也会遗憾:“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挽歌诗》)颜延之给他作诔,也说他“性乐酒德”。而更重要的是酒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的题材内容。收在陶渊明集子里的一百四十二篇诗文中,说到饮酒的有五十六篇,占三分之一多,其中以酒命题的,就有二十三首。较之“酒仙”李白现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与慧远是东晋后期,同处庐山的两位著名历史人物,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慧远为“莲宗初祖”,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关于二人之思想关系,正史未见明载,仅有无名氏之《莲社高贤传》记有陶渊明不入“莲社”故事一则: (潜)常往庐山,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以行,(慧)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出。(《莲社高贤传·陶潜传》) 宋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亦云:“(陶)靖节与远公雅素,宁为方外交,而不愿齿社列,远公遂作诗博酒,郑重招致,竟不可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反佛说辨异——兼评逯钦立先生论陶文之疏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后期,且与佛门人士多有往来。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都否定他与魏普佛教思想有联系。四十年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就说:“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立新自然说。……故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相似文献   

4.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归属问题,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宋代朱熹说:“靖节见趣多是老子”,“旨出于老庄”。清代沈德潜则说:“汉人以下,宋儒以前,可推圣门弟子者,渊明也”。四十年代,朱光潜、陈寅恪先生就这个问题又展开了一次争论,陈先生认为,渊明的思想应属道家,朱先生则认为应归入儒家。建国以来,争论仍然在延续。笔者不惴浅陋,愿以一已之管见;就正于前辈和专家们。  相似文献   

5.
宋贤 《江淮论坛》2014,(1):188-192
元代赵孟頫喜欢画渊明像时并书《归去来辞》和将渊明的绘事独立片段,以连环画的形式依次呈现。他画陶甚勤,有所寄托,笔墨下的渊明呈现出一种生拙混融,简率萧散的风貌,元代学习和后世题跋赵孟頫陶画的画家、诗人不乏其人。元代的陶渊明绘事丰富了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接受,也表明陶渊明越来越深入地融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6.
从“不求甚解”谈到语言的理解问题●李恩江“不求甚解”语出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文中称:“(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梁·萧统在《陶渊明传》中指出:“渊明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可能是名人名文...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陶渊明可谓身兼多种角色:有人尊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人奉他为“放人”、“逸民”、“第一达磨”,还有人将他推作圣贤之人”、“有志天下者”、“卧龙豪”,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文学现象。从表面上看,他似乎仅仅反映了陶诗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但是,若对渊明历来为人们所忽视的咏史诗进行一番清理和分析,便会发现,诗论家们主要是从各自的品评标准出发,或多或少地通过咏史诗这一特定题材,选择了他们心目中的陶渊明。本文拟对陶渊明的咏史诗进行初步研究,同时探讨批评史上这一文学现象的由来,并对陶诗的总体特征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阮诗无酒说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同时留下诗名与酒名的是阮籍、陶渊明和李白。 陶渊明和李白都留下了大量关涉酒的诗篇。南朝梁代之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陶渊明集》中确实有《连雨独饮》、《饮酒二十首》、《止酒》、《述酒》等诗。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说:李白的诗,“说到饮酒上来的有一百七十首。”其中篇题涉酒的名篇就有《将进酒》、《金陵酒肆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四首》等。唯独阮籍在其毕生创作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却没有一首是咏酒的,只有其三十四中提到了酒:  相似文献   

9.
生命主题是陶渊明诗文主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陶渊明的回归自然、耕读劳作、安贫固穷、诗酒合一和桃源社会五个部分来探究其生命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而分析他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曲乐章,尽管有时高昂,有时低沉,但它总有一个基调。一个诗人作品的艺术风格也是如此,虽然有时豪放,有时隐曲,可是它也会有个基调。陶渊明诗歌风格的基调是什么呢?答曰:自然、朴素。惠洪说:“东坡尝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斧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相似文献   

11.
酒是陶渊明诗文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独特的意象.他借酒托兴,述怀写意,正是陶渊明把酒与诗,把酒和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将酒作为表现精神世界的主要意象,使这一客观外在之物转化为主观心灵的内在之物.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在诗歌中表现饮酒并把它确立为一个重要文学题裁的诗人,从此酒与中国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告别官场栖居田园,在多年的躬耕陇亩的实践中,在多辛酸苦辣的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义利观:坚持节操,不食嗟来之食,表现出“贫贱不能移”的品格。同时他又努力耕作,足践南亩,以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口腹之需,也在躬耕乡居中体验到了自食其力、贴近自然的乐趣。从这个角度看,他比一味讲“君子固穷”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儒家知识分子高出一筹,所以陶渊明的义利现实在是一定程度地超越了儒家。儒家之利,是严格限制在儒家礼义之下的,很少考虑到个人的欲望、需求,而渊明恰恰否定了这一点,他重视个人正当需求,追求…  相似文献   

13.
【写作时间】本诗写于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陶渊明15岁。钟优民先生指出:“细味其诗,疑系渊明早年自况之作。”(见《陶渊明论集&#183;陶渊明的咏怀诗》)又,诗中称“年始三五间”,即15岁。诗人54岁所写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有言“结发念善事”。“结发、总发,指15岁(逯钦立先生校注《陶渊明集》第50页)”。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与鸟关系是随着 2 0世纪诗歌意象研究的“出口转内销”而逐步受到重视的。尽管远在唐代 ,颜真卿就曾称道渊明“兴逐孤云外 ,心随还鸟泯”(《咏陶渊明》) ,捕捉到了一点蛛丝马迹 ,不过自兹而后却遥成绝响。直到现代 ,西方以庞德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掀起了意象研究的高潮 ,影响所至 ,陶渊明与鸟关系遂又成为国内研究者注目的对象 ,有关的研究论文超过 1 0篇 ,皆各有创获 ,然而总觉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试图将鸟与陶渊明的整个人格联系起来 ,全面发掘鸟意象在陶集中的内涵。一、鸟与孤独感孤独是六朝文人常有的心理状态 ,人生的祸福无…  相似文献   

15.
浅谈中国的酒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有了酒,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对酒兴味盎然,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饮酒文化。酒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创作出不朽的传世佳作;酒与文人的趣闻轶事不计其数。酒在医疗保健养生方面的作用也非比寻常。宋代医学家钱乙能集酒的作用于一身,不愧是嗜酒好酒医家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在现存陶渊明的诗文中,《闲情赋》是一篇思想和艺术都比较复杂的作品,引起后人颇多的争议。主编《文选》的萧统认为它蹈袭了汉赋“劝百讽一”、“卒无讽谏”的窠臼,视为陶集中的“白璧微瑕”。后来,赞同萧统意见的人甚至将它归于“丽以淫”的“词人之赋”,说它“轻薄淫亵,最误子弟”,是一篇包含“邪心”的“情赋”。另一些人不同意这种观点,首先起来发难的是苏武,他说:“渊明《闲情赋》,正所谓  相似文献   

17.
正如生理上患病的人会“薄疾忌医”一样,思想上患病的人也会“讳疾忌医”。在检查自己的个人主义的时候,有些同志同嗜酒的入买酒时所想的相反。嗜酒的人买酒之时,总想买到那够味的酒,他觉得醇酒比淡酒好;而那些同志呢,他觉得把个人主义的性质说得越轻越好,把个人主义在思想里的含量说得越淡越好,他耽心照实直说出来,会对自己有什么“不利”。于是,他就转弯抹角,反复推敲。个人主义这一路货色,也就有着名目繁多的品种了。  相似文献   

18.
3月27至29日,正值“92中国湖南常德经技贸洽谈会暨桃花园游园会”期间,全国性陶渊明学术讨论会在常德桃源县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下述问题作了讨论: 1.陶渊明的出代和隐居问题。有的学者认为陶渊明是因家贫而仕,为口腹而仕,即所谓“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也”,如果说他初任江州祭酒时还想为理想而仕的话,那么其余四次均为口腹,这表而上看来贬低了陶渊明的人品,实际更能真实地揭示出他求仕的心态,更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北宋文人苏东坡在评论盛唐诗人王维的诗、画时曾这样说:“味摩谓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话之画,画中有诗。”这个十分精当的评论也适用于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是这样的情景俱佳的作品。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和刘宋初期,这是个大动乱的时代。东晋与十六国的共峙,南北朝的对立,使人民在战乱和压迫剥削的双重磨难下挣扎。《桃花源记》正是作者和人民痛恨这个时代的产物。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族家庭,他的青年时代也曾有过“济苍生”的壮志。在《拟古》诗里,他说:“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在《杂诗》里,他…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论左健(一)陶渊明雅好读书,把读书作为安顿精神、提升人格的本质需要。他不仅博览群书,融汇贯通,而且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读书命题。其《五柳先生传》曰: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先说说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