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年来,在借鉴人类学反思民族志理论思潮和成果影响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的书写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以摆脱民俗学的危机。但只有刘铁梁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彰显了与民族志的区别,具有特别的学理意义。民俗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民俗志需要作适当的层次划分。在民俗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让"一般民俗志"和"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共生共荣,使民俗知识有更好的机会和渠道与社会契合,实现民俗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反思民俗志--关于钟敬文先生的"记录民俗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志是“中国民俗学派”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志 ,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由钟敬文先生提出来的。在新的“记录民俗学”理论指导下 ,本文提出新民俗志撰写的基本要求 ,并对民族志与民俗志两大学术领域近年来所做的理论反思工作进行比较总结 ,提出“反思民俗志”这一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民俗志"是相对于"民族志"而被提出的一个概念,在民族志理论走向"反思"的时代,中国民俗志理论需要拓展民俗志记录的对象、关注民俗事象的现代性存在状态、借鉴民俗学情境学派的"实践性"理念以及民族志的"反思性"理念,实践的、反思的民俗志也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民俗志"作为文化书写的实践活动,并不是自现代民俗学科建立以来才产生的,在我国"民俗志"书写传统古已有之,它存在于我国卷帙浩繁的史志文献中,是一种"有实无名"的民俗志;自20世纪90年代"民俗志"概念被正式提出,经过十多年的写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民俗志已经进入了对其书写范式的反思阶段.本文首先追溯了我国史志文献民俗志的书写传统及其写作程式,并进而对"民俗志"概念作了发生学上的研究,提出在新形势下应当实现现代民俗志书写范式的转换,并对现代民俗志书写的可能形式和多种类型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5.
民俗学是研究民众生活层面文化的学问,与文化人类学关系最为密切.民俗学强调要把民俗事象作为活态文化来研究,当前民俗学研究更应结合田野调查不断升发一些新的问题,然后展开讨论,从而丰富民俗学的理论.民俗志不仅要记录、描述民俗事象,而且要说明和解释民俗事象.民俗志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书写,地方民俗志的编写应以标志性文化提领.  相似文献   

6.
民俗志基于民俗田野调查,是民俗研究的一把利器,属于民俗研究的重要环节和结果呈现.民俗志书写不应只是一种资料汇集式的民俗记录,它应具有一定的理论追求,允许民俗学者的个性化诗性与美学书写.民俗志书写,更应贴近民俗主体的现实民俗生活,关注其民生与人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1994年, 钟敬文先生指出:“田野作业……的经验缺乏必要的整理和总结; 理论上也缺乏比较深入、系统的阐发。这样的现实情况, 对于各地这方面 (田野作业) 的实践活动, 既不能产生有益的指导, 对于我国民俗学理论的丰富与提高, 也不能尽到应有的职责。这无疑是我们这方面工作的一个缺点。”①时隔九年, 董晓萍教授出版了《田野民俗志》一书。该书凝结了作者十多年来对民俗学田野作业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②全方位论述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学科地位、国际动态、阐述框架和操作方法, 结束了中国民俗学界较少系统介绍国外先进田野作业方法原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近年来民俗志书写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些新探索作了初步梳理,指出了"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对于创新民俗志书写模式、增强民俗志书写主位视角和对话功能的意义以及"感受之学"在探寻民俗志独特学科品格上做出的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9.
汪玢玲教授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在中国民俗学史上,以《民俗学运动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一文,第一个起来破了民俗学是资产阶级伪科学的坚冰;《蒲松龄与民间文学》将蒲松龄作为民间文学搜集家、民俗学家来研究;《中国虎文化研究》发现了中华万年虎文化;所主编的《中国民俗文化大观》是篇幅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中国民俗典籍,她以“一文三书”奠定了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以来,中国民俗学界就民间文学的传统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度反思,尤其是围绕文本与语境之间的关联,就田野作业的主体间性形成了集中讨论。有鉴于此,本文借助世代从事《格萨尔王传》搜集、整理和抄写的"玉树抄本世家"及其三代人的传统实践,探讨口传史诗的搜集、整理及出版工作中面临的田野伦理问题,以期为当前民俗学界提出的学术伦理问题提供一种取法民间的实践路径。笔者认为,民俗学或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伦理建设须以尊重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和实践者为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开辟学者与民众之间平等交流的对话通道,倾听传承人的声音,关注民众的生活实践,并以"为民谋福利"为终极目的,使民众能够分享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成果,进而确保由传承人和学者共同创造的文化产品的权益共享。  相似文献   

11.
海外民族志: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路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民族志是世界人类学界的后来者的概念,也就是非西方的概念.中国人类学界直到进入21世纪之后才开展有规模的境外田野作业的民族志研究,这既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一种新格局的反映,也是中国发展自己新生的表述世界的"写文化"能力的一种表现.借助于海外民族志在方法、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观念以及各国的社会事实的基本资料上的积累,中国的整个社会科学将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周泓 《民族论坛》2012,(6):27-38
本文概括庄孔韶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方法论诉求之意义:一、与传统民族志撰写方式对话,提出中国"文化的直觉主义"理解论和"不浪费的人类学"。二、与传统社区研究对话,提倡人类学区域研究,提出中国社会动态结构与"新平衡论"和"中国历史民族/民俗区";以过程研究,提出"文化关联反观法"和"回访再研究范式";力主问题研究,与科学领域对话,提出"文化力量介入科学"和"作为文化的组织"。三、与西方汉学人类学对话,提出中国动态宗族模式"准-组合家庭"、"理念宗族"与中国乡村人类学。四、与社会史和民族史对话,提出"历史人类学的原则"与"传统激活"。  相似文献   

13.
现代意义的中国民俗学自“五四”时期兴起以来 ,在开始阶段曾对口头语言问题非常重视 ,并开展了不少相关的活动与研究 ,在当时有着特殊的作用与重大的影响。但后来很长的一段时期 ,民俗学领域的语言研究开展得很少。黄涛所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是民俗学领域内对语言民俗进行专业研究的开拓之作 ,在语言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做了有益而且较为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纳入保护的范围;1989年又在《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中,把民族传统和民俗文化纳入保护的范围。世界各国大都制定了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法律规定,我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立法正在抓紧进行,开发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加快对民间文学艺术等遗产的立法保护,积极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相似文献   

15.
在民族志文本的"写作"和"表述危机"的背景下,笔者通过对"网络日志"与"民族志文本"在"谁在写-为什么写-在哪里写-用什么写-写什么"的系统性过程的描述,开始寻找"网络日志"成为"自我反射式"民族志文本的合法性所在--以"自我反射"的方式,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思想变迁等背景下以"我"为主体与"世界"进行对话的民族志写作.  相似文献   

16.
钟敬文先生所主编的高校文科统编民俗学系列教材,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史上民俗学教材的首例样本,也是新时期30年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总结它的学术价值、社会作用和未来意义,对于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和中国民俗学事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传统节日文化生存发展策略——写在传统节日法定化之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要得以生存与发展,有三个方面的工作是紧迫和重要的:提升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这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存之本,这方面媒体、学校教育、家庭、社区均有着重要的责任;重建传统节日的符号体系,在这方面,企业、商家和政府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转换传统节日的参与模式,将封闭型的"血缘共同体参与模式"转换为适应现代生活的开放型的"业缘共同体参与模式",这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现实而又长远的意义,这方面,各类社会组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