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豪兴 《社会》2007,27(5):66-66
江村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成名的起点,又是他近70年持续研究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研究基地。他踏出的江村研究之路,表达了西方人类学大师“梦寐以求的愿望”,开拓了人类学从研究野蛮人转向研究文明人的新时代。文章指出,费孝通的江村研究是由环环相扣的偶然因素促成的,同时又是有计划、动机明确、志向高远的一项研究。他进行的中国乡村“文明社区”——江村研究的实践, 跨越了“文野之别”,开拓了人类学研究的新领域,西方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时代造就了《江村经济》,《江村经济》把费孝通推向了世界学术前沿。费孝通“志在富民”,江村研究以探索农民怎样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走向富裕道路为主旨,揭示了“江村人”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等的变化。文章认为费孝通的“江村”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后继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未竟的事业,将由“江村学”研究肩负。  相似文献   

2.
地处太湖之滨的开弦弓村,因其地形象一把拉开的弓而得此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当年调查时又给它起了“江村”这个学名。1981年底1982年初,我们参加“江村调查”,来到这个环境清幽、河渠密布、民风淳朴的江南水乡,了解到江村所在地区一些有趣的婚俗。  相似文献   

3.
正他叫李奇鲁,今年70岁,摄影艺术家,国际摄影家联盟GPU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营口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顾问。祖籍山东,少年时期随父亲定居营口,从此与营口结缘。她叫李驰,今年40岁,绘画爱好者,广告公司设计师,土生土长的营口人。  相似文献   

4.
费孝通一生的学术旨趣便是社区研究。针对同行对《江村经济》这种由点及面的演绎、推理方法有以偏概全的责难,费孝通主张社区研究视角应该比较更加广阔性地不同的社会地域提供的条件和结构,而不应该限制在单一个案之中。由此,从"江村"研究再到"云南三村",体现了费孝通早年试图通过社区研究到类型比较模式再到"文化格式",从而认识整个中国社会结构的抱负。这其中,《云南三村》构成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应用类型比较方法的典范,并值得当代每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习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正青岛福宁园坐落于浮山余脉,背依浮山,是一块福满人间春常在的宁静宝地。多年来福宁园积极打造"以环保为前提、以园林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的现代化园区,园区内营造了"文化园区、文明绿色"的良好氛围。首届"福满人间花满园"青岛福宁园摄影大赛在近日落下帷幕,袁福夏、管风刚等三十余位摄影家的优秀作品获奖。本次摄影大赛共有60多位摄影家参与,共收到作品300余幅。通过摄影家独特的镜头记录福宁园的绿色环境,定格福地花开绿常在的园区景象。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学校领导派遣张钟汝、韩志锋、徐亚丽、赵善阳和我五个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的首次“江村”调查,这篇短文是在调查中所得到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八日,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在伦敦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颁发了一九八一年度的赫胥黎奖章,从而使费孝通成为第一位接受这项人类学最高荣誉的中国学者。在授奖会上,费孝通教授作了《三访江村》的学术演讲。  相似文献   

8.
刘豪兴 《社会》2004,1(11):4-10
费孝通先生是国际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英国,其博士论文《Peasant Life in China》(中文名《江村经济》)被国际社会学界誉为"人类学的一个里程碑"。回国后,费孝通先生致力于中国乡村社会的实地调查,发表了诸多经典的调查报告。他一生致力于社会学中国土本化的努力,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是获得过"赫胥黎奖"和"马林诺斯基奖"的亚洲学者。 费孝通先生对《社会》杂志的发展曾寄予以极大的关心和希望。他曾为《社会》创刊号寄文,其著名论文《江村五十年》也是首先发表在《社会》杂志上的(1986年第6期)。在即将迎来他95岁华诞之际,本刊特刊发一组有关他学术思想的述评文章。  相似文献   

9.
正本溪境内枫叶观赏面积达26.5万亩,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本溪枫叶最佳观赏期,关门山、铁刹山、五女山等地成为美术摄影创作的绝佳之地,共同构成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本溪"枫景"。铁刹山——关东汉子赤色的脸清晨雾气或炊烟中的火红枫树美不胜收。每到秋季,铁刹山的山峦之间便由绿变黄、由黄变红地热闹起来!这里是古  相似文献   

10.
1990年冬天,我们来到江村进行毕业实习,着重对这个村庄的基础教育状况进行有计划的调查。虽然在日子不长的实习期间,这江南水村湾湾的湖泊,航行的船儿,无忧的游鸭,泥泞的田埂,新建的楼房,质朴的村民和吴侬软语使我深深眷恋于她的美丽与纯朴,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我对水乡中生长起来的孩子们和这片土地未来的忧虑和喟叹也在加深,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为那儿的孩子们记录下这个村庄关于教育的困惑。困惑一:教育经费奇缺,学生们无法享受完善的义务教育江村,即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现有一所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第一次走访那儿的小学,是在一个飘着濛濛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