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树理小说"清官"断案模式有两大特征在内容上是典型的"问题小说";在艺术结构上由三板块组成.这种"清官"断案模式有四大贡献和四大缺陷.  相似文献   

2.
"价值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内部控制分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着眼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特征,结合以往两种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建立"价值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观点.通过对该内部控制制度模式、特征及构建过程的分析,对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寂然是澳门新生代小说家,著有小说集<月黑风刀>和<抚摸>.本文论述了寂然小说的艺术特征第一、运用现代后设小说的艺术形式反映澳门的社会现实,具有模糊效应与心理效应.第二、运用情节聚焦与伤痛事聚焦表现形形色色的人生原态,探索人性的幽微.此外其语言转色,构成文本的符码系统兼容了中西小说的特征,有两套符码系统.  相似文献   

4.
孝心"减负"     
我有三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已另立门户,小女儿定居美国.因此,我和老伴成了"空巢"老人.三个孩子都很孝顺,对我们的生活照顾得很周到.大女儿、二女儿奔走于家庭-单位-老人这三点一线之间,又忙又累.小女儿每周从美国打来一次长途,一打就一个钟头,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每年暑假,他们一家回来探亲两个月,尽女儿之孝.  相似文献   

5.
清代文论对"味"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味"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味"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或对"味"作为文学审美之本予以标举,或对"味"的审美特征与要求进行探讨,或对"味"的创造与生成予以考察.清代文论对"味"的阐说,为我们更好地把握"味"这一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6.
汉语社交称谓"老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演变总体上表现出使用范围扩大的倾向.当前,"老师"称谓使用的根本特征是泛化,由这一根本特征又衍生出一系列附加特征,诸如语义指向的模糊性及适用对象的选择性等.该称谓嬗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抽象地、原则性地指明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二是反对制定出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十分完善的方案.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标准"的理论有新特点,即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的愿望,以广大群众的意见为依据,认为被广大群众肯定"这比旧制度好"的东西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东西.邓小平提出了关于"压倒一切的标准"理论,其内容一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二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不断地增加人民的收入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启蒙"传统与古代"教化"文学的相关性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启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传统,这一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西方近代文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而且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化"传统也有着深刻的相关性,从文学的功能角度看,尤为明显.中国现代与古代都强调文学有改变人心、改造社会的重要作用;"启蒙"与"教化"文学皆有明确而相似的对象,并有共同的前提预设,即多数民众是不觉悟的,需要启蒙和教化;它们在方式上都具有"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单向性封闭性特征.但由于这两种文学形态的发生发展的基础不同,因而其本质又有根本性的差别.追求人的解放与使人成为"顺民"甚至奴隶是现代启蒙文学与古代教化文学在价值目标上的主要分野;思想内容的多元化与道德说教的单一性是现代和古代文学的重要差别.形成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价值基础不同:现代启蒙文学植根在近代理性的土壤之中,怀疑、批判、求真、超越是其核心品格;古代教化文学则建立在传统实用理性的基础之上,服从、肯定、求同、守成乃其主要特征.两种文学传统的最终结果,其性质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9.
"资本"和"伦理"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资本属于经济范畴,伦理可以说是属于文化范畴.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把经济和文化区分开来,出现了这种范畴区分以后,现代资本主义才有比较大的发展,一般的现代化理论都会讲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无为"新解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墨家、儒家等学派都根植于北方诸侯列国.北方诸侯列国产生的这些学派的思想核心及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即都洋溢一种大有为的精神.而源于楚国的道家学派却认识到了"无为"之为一种行为形态和政治统治模式.自此,"大有为"和"无为"便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两种基本的处世与治国的方式.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在相互融合与碰撞中生成了数不胜数的思想和智慧,极大的拓展了中国人的思维空间和处事智慧.  相似文献   

11.
马冬 《西域研究》2008,968(2):68-74
唐初官服"异文",即官绫图纹中的"大、小科",它们应该与中、西亚起源与盛行的联珠纹、对兽纹有密切关系,故在中晚唐的史籍文本中被记为"异文",但其已具有本土化的特征,因此,总体上应归属于唐初由窦师纶创制的"陵阳公样"图纹内涵范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曾几何时”的本义,指出该词词典注释的问题。简要评介黄汝龙对其新义考辨的成果,然后应用语料统计,重新归纳该成语的语义和语用特征,得出两种大的意义倾向,并简要分析了这种意义变化的理据,提出认可该词的两种新用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着重讨论科技英语翻译中"貌"与"神"的关系.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特征,所以它们的语法(句法)结构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尤其是科技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努力用合乎逻辑的汉语来消除这种语言上的巨大差异.当翻译过程中出现两种语言的"貌"离现象时,我们应当采取"貌离神合"的翻译方法,而不要过多地拘泥于原文的语法(句法)关系,生硬地翻译有碍于原文意思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统"与"分"结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家庭分散经营是由农业产业特征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社会保障功能决定的,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有着改变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发展倾向.农村经营体制的统一经营在国外表现为传统农业的改造,在中国则是要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和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在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经营两个层面,同时从制度与技术创新两个路径,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是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改革和发展的"中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经过了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不同于世界现代化其他发展模式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中国经验"作为世界现代化经验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本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概括了中国经验的十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儒家与道家对“道”的论述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通过在本体论意义上的“道”和在认识论意义上的“道”的比较 ,可以发现儒家、道家哲学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缺乏理性 ;二是经验色彩浓厚。因此可以认为 ,儒、道两家哲学的价值重心是人而不是物  相似文献   

17.
有学者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后期则抛弃了这一思想;很明显,这一观点忽视了马克思<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立足于唯物史现、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革"与法国"五月风暴"评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家星 《学术界》2001,(5):55-67
中国"文革"和法国"五月风暴"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性的左倾群众运动的两个典型,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各方面的一次大暴露.中国"文革"对法国"五月风暴"的一定影响和"文革"时的中国对"五月风暴"的声势浩大的反响,是东西文化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一次大碰撞.这两个表面十分相似,而结果和影响却不同的.左倾群众运动,给我们颇多启示.深入比较研究它们,对于深刻地吸收"文革"的教训,学习西方合理的东西,融合中西文化,如何重视和解决学生问题,青年问题、教育问题、如何健全民主和法制,如何在经济较发达的时期预防群众运动的发生不无裨益,可以为我们的今天提供更深刻的借鉴和更好的作法.  相似文献   

19.
唐代律赋的宏观评价体系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非律赋"式的批评方法导致律赋批评的文体特色褪化.应当指出,唐代律赋体制因素与艺术风格之间的密切联系,集中体现在"雅"与"丽"两大关键词:之上."雅"是涵盖唐代律赋风格的第一要义;"丽"作为另一要义,有"媚丽"和"清丽"之分.在唐代文学家和律赋批评家心目中,"雅"与"丽"二者之间的理想关系表现为"丽不伤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符命的文体渊源与《文选》"符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乃龙 《学术论坛》2006,(12):162-167
<文选>有"符命"类.作为文体的符命由作为凭证物的信符而来.神化帝王的出生、视动物和文物为天赐吉祥、人造碑石以示符命,是制造符命的三种基本方式.符命的基本作用就是为易姓而王、巩固皇权制造神学根据.封禅仪典的需要和士人依附心态是待命文的产生的两大原因.一篇完整的待命文由序文、正文、颂文等三大版块构成.序文一般从叙皇恩、颂帝德和述己忧三方面叙述符命文缘起.正文一般由溯源、颂圣两大版块构成.颂是司马相如首创,内容是封禅的意义,大抵撮括前文大意而成,以四言为主,受李斯刻石文影响甚明.不过,扬雄和班固对颂都弃而不取,可见他们都不以颂为符命文之所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