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性生态知识对区域生态资源维护与利用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本土生态知识都是特定民族文化在世代调适与积累中发育起来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都系统地包容在特定族群的文化之中,本土性生态知识的本质在于对生态环境的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生态资源靠文化去定义,生态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靠文化去实现,而达致区域的生态安全.因而,具体的生态问题需要依靠特定的文化去解决.如果忽视或者在无意中丢失任何一种本土生态知识,都意味着损失了生态维护中不可替代的生态知识与技能.因此,利用本土生态知识去维护生态安全是一种最有效的生态维护方式.  相似文献   

2.
农村体制变迁对哈尼梯田及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梯田耕作是哈尼族物质生产的核心内容.哈尼族在长期的梯田农耕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耕作技术、管理方式以及梯田生态机制.但20世纪下半叶,农村社会体制的变迁对哈尼族长期以来的梯田农耕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哈尼族社会逐步由一个封闭的、自我循环的社会,脱胎而为开放的、多元的、复合型的社会.由内外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引发的哈尼族传统生产管理方式与文化机制的变革悄然涌起,其传统梯田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3.
朱旭先 《华人时刊》2011,(12):44-45
早就听说广西桂林大瑶寨龙脊梯田气势如虹、浩瀚如海,村落如画,风情诱人。国庆长假期间,终于一饱眼福。直奔大瑶寨龙脊梯田位于桂林西北部100公里的龙胜县境内,地处海拔1916米的崇山峻岭深处。梯田最高处达1180米,最低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贵州麻山喀斯特地区的调查,发现在外部社会的干预和冲击下,当地的生态系统已经由藤乔-丛林生态系统人为改变为荒草-灌丛生态系统。立足于这一实情,结合前人的研究表明,对这样的喀斯特山区进行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时,只能立足于这一生态本底特征,利用当地早已适应其生存背景的本土性生态知识,启用文化对策去加以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5.
大树垭村土家族传统梯田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知识。根据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传统知识的主要内容和特性,将其划分为梯田建造知识、生产知识、维护知识。这些传统知识在生态农业、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素材、稻鱼鸭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侗族梯田是侗族居民充分利用当地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开垦出来的生态农业奇观,在梯田的构建过程中,侗族居民积累了丰富的自然性适应成果和成套的本土生态知识。本文将侗族地区的梯田分为四类并分类描述其构建方法和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侗族梯田的制度保障及农耕习俗,探讨侗族梯田在区域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维护上作用。认为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侗族梯田所蕴含的构建智慧和生态安全价值愈加凸显,对今天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地方性知识是指各民族的民间传统知识,其使用范围要受到地域的限制。通常的科学研究虽然也会接触到地方性知识,但是很少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文化人类学及其当代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则不然,它不仅高度关注各民族的各种地方性知识,而且致力于发掘、整理和利用地方性知识去开展生态维护。这样的研究取向容易引起世人的误解与责难,也因此造成了地方性知识保护与利用的困难。为此,文章列举我国各民族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性知识事例,说明它们在生态维护中的特殊价值,借以重申生态人类学关注地方性知识的深层考虑。  相似文献   

8.
哈尼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创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互利的生态思想,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其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哈尼梯田之中,形成了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双赢、互利的生态文化本质,以及具有系统性、万物有灵的宗教崇拜和生态自觉下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背景下,对哈尼梯田生态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知识生态是生态学在知识管理背景下形成的新概念,是信息生态概念的继承与发展。文章以CSSCI收录期刊为检索来源,通过文献计量考察了1998-2017年间我国知识生态相关研究的演变。相关结论如下:1.过去20年间知识生态相关研究逐步变热,主要集中于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2.知识生态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建模及要素分析两个方面,由信息生态逐渐过渡为知识生态;3.从发文来看,形成了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为核心的科研团队;4.从文献引用来看,围绕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形成了一批高被引论文。  相似文献   

10.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人类学并没有处理好地方与全球的辩证关系。无论是从单个点出发的民族志研究,还是单纯宏大叙事的论述,都已很难得到当代人类学界的欢迎。因此,必须通盘考虑两种研究范式的优点和不足,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改进。作为当代环境人类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政治生态学将"地方性"的环境事务置于全球的背景中去洞察,较好地处理了地方-全球复杂的辩证关系。从政治生态学的视角去看,龙脊古壮寨的生态重建与外部世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龙脊古壮寨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点,成为全球性旅游资源配置体系的一个重要节点,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产业布局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演进轨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知识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把知识看成一种有生命体,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化的视角.这种视角不仅将对知识的理解引向其本真,也从一定程度上中廓清了各个知识类别之间的关系.如果将知识的确认投射于知识的推动力——宗教之上,进而为知识确认可能的定位,使得知识能成为有生命的知识,并与宗教成为一种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2.
藏族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体系,其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藏民族对人类、自然以及二者互动过程的深刻认知基础上的。在内化为民族心理特征之后,藏族地方性生态知识至今仍作用于藏族群众的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基于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在藏族所处的特殊认知情境中,对影响藏族地方性生态知识的认知要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脆弱生态环境中极具适应性的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乡村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通过观察系统核心区王金庄发现,系统中作为运输和耕作工具、承担生态循环功能并象征本土知识的驴饲养量不断下降,简单高效、方便人口流动并象征现代性知识的微耕机作为补充进入,二者产生了替代、融合的互动。 现代性知识以“守田冶文化为基础融入系统当中,两种知识从简单并存逐渐到深度融合状态,形成“新地方性知识冶。 它唤醒了传统农耕系统中濒于湮灭的优秀元素并使其保持活态,延续了传统文化的根脉,批驳了拒斥现代化的乡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新趋向的今天,将“文化自觉”理论运用到生态文化领域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思想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从认知角度来讲,生态文化自觉既是一种文化意识,又是一种生态价值观,其本质是生态理性,具有历史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从实践角度来讲,生态文化自觉的实现要遵循继承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群众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人学基础,生态文明的人学基础是生态-文化人。相对于渔猎文明时期的自然人、农业文明时期的政治人、工业文明时期的经济人、知识文明时期的文化人来说,生态-文化人是人们深刻反思工业文明时期的"经济人"的产物,也是当代社会把建设生态文明和知识作为时代标志的要求。生态-文化人应具备六大基本观念,即整体论的生态-人-社会的世界观,生态知识观,生态伦理观,生态经济观,生态公正观,经济、社会和生态相协调的发展观。生态-文化人理论丰富了人性假设理论,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自己;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全球性生态危机;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缓解当今人类的文化危机;有利于中国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6.
企业在向绿色供应链转型过程中通过对所处发展阶段的定位,采取不同维度的知识嵌入措施实现生态知识与绿色供应链的结合.环境、战略、要素、生产和能力是企业用来确定生态知识嵌入的动态要素;每个维度生态知识嵌入的阶段和嵌入模式均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根据动态嵌入的特征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能有效地解决生态知识嵌入绿色供应链的路径问题.研究结论为企业有效实施生态知识嵌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化教养:创建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国民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化教养,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有利的环境熏陶和浸染,使所有社会成员具备建设生态文明必需的生态文化素质。它包括生态知识教养、生态伦理教养、生态审美教养和生态行为教养。培育生态文化教养必须以中国生态文化传统为根基,同时吸收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来发展当代的生态文化,以服务于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生态维护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已有的生态维护都是从具体文化出发所做出的。生态安全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同文化规约下的不同民族对生态理念内涵的界定也因文化而异,以至于我们所今天从事生态人类学研究,也需从具体民族入手,对其传统生态知识进行发掘与整理,激发当各族人民对自己拥有的传统知识的自信,不断地提升该区域生态知识技能,充分地发挥该区域各民族生态知识价值,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贵州省麻山地区引入外来农作物的历史、民族文化等原因进行剖析,首先对这一地区的苗族及其他各少数民族的传统生计与引入外来农作物的历史演变过程作了一个简要的概述。其后就外来农物种的引入对这一少数民族地区造成的生态后果的严重性进行论述,麻山地区引入外来农作物的这一恶性生态后果应该作为一个历史教训远记心头。我们在引入外来物种时不应当仅考虑目前的经济效益和利益,而应当多考虑一些长远的利益和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哈尼族生态观的特色及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传统文化中,在居住空间的选择、传统的梯田农耕和宗教祭祀活动等方面都有一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和实践。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对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快速变迁,对这些生态观念和实践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