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的新主流电影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整体格局中的最重要的潮流或现象之一。其中《长津湖》与《长津湖之水门桥》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作品。这两部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题材,以全景视野统一架构起战争叙事中的宏观历史与微观视角,将诗意化家国情怀与写实性战争展现进行多维度的联结。这两部影片标志着新主流电影经历“外向型”和“内向型”两个发展阶段后,迈上新主流电影大片的新台阶。作为“新主流”与“类型创作”融合发展的标志,其一方面实现了对以往主旋律战争题材的承继与创新,另一方面对于探寻当代民族影像的艺术创新、文化融合与工业美学探索等,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曾国藩不仅深受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也受到不少国外学者的研究。本文介绍了美国学者黑尔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评述了其学术观点和研究内容,展示了该作者独特的学术视角。  相似文献   

3.
从解构主义的“常论与悖论”言说和新历史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经典历史小说《赎罪》主人公罗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遭遇.《赎罪》的主要故事背景放在敦刻尔克的前线和后方,麦克尤恩通过史实和虚构,以罗比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战争奇迹”,让读者在恐惧和希望交替中强烈感受到了战争给个人带来的人伦悲剧.小说还从美学角度,丰富人们对敦刻尔克,对历史,对战争的认识和理解.麦克尤恩创造的这些经典叙事文本,既是对人皆知之的敦刻尔克神话“常论”的挑战,也是在更广泛层面上对战争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4.
军旅剧《历史的天空》《狼毒花》有着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实事求是的创作内涵.作品以独特视角展示历史大背景,塑造“另类”英雄形象,在审美理念上突破了传统英雄塑造的“高大全”取向,努力实现对个体人性的现象还原,以灵动的笔触再现生命存在的本真,从而突破了以往英雄主义的审关原则,其成就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现实主义手法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远山淡影》是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处女作,故事以经历了丧女之痛的寡居英籍日裔女性悦子的回忆为主要内容,叙述在英国现实生活和日本战后回忆间交织穿插推进,将长崎的战争记忆假托在佐知子身上,通过大量散落在对话中的信息逐渐剥离出故事的“真相”,集中展示了战后日本民众的心理创伤和疗愈困境。石黑一雄以独特的双重身份和残缺记忆叙述为写作策略,从三代人代际差异的角度探寻不同创伤类型及受创原因,分析文化创伤、家庭创伤及心理创伤的内涵与症结,再现主流战争历史记叙和个体创伤记忆之间的差异,并探讨受创者内心深处的恐惧、痛苦和震动情绪对被创者余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该作品以跨文化视角对日本的文化与战争责任进行了反思,并以微观视角下的个人心理反思世界视野内“战争与和平”的宏大话题。  相似文献   

6.
电影《特别响,非常近》以“9·11”事件为故事背景,透过平民的视角表现恐怖主义事件给普通百姓造成的心理创伤及精神焦虑。从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视角看,该电影具有强烈的民间化、平民化色彩,透射出灾难后美国普通民众生活的真实性。同时该电影表现出批判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不仅控诉了“9·11”事件给美国人民带来的创伤,也谴责了所有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相似文献   

7.
麦家的《风声》与李洱的《花腔》都在广袤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以“复调”的叙事策略,将创作凝聚点不约而同地放在个人身上,以个体视角去触摸历史、感知历史,凸现出作者对于革命化历史的独立思考与深度追问,并挖掘出个体生命在历史与现实的复杂纠缠中、在权力规约与人性困顿中的精神深度,于人性的褶皱处去发现其深邃丰满的内质或强悍而庄严的生命品性。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翻译是规范制约下的行为。但译者作为自主的个体,有选择翻译策略的自由。翻译规范形成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中,可由文本资料与超文本资料推导而成。格里菲斯、阂福得的《孙子兵法》两英译本分别以“军事战略”和“生活文化”为中心予以阐释。格译本乃是格氏及以利德尔·哈特为代表的西方战略家集团敏锐地感到西方传统军事思想已无法适应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他们探求一种使《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同西方传统军事思想融合互补的道路,这一翻译意图和期望规范背后的动力是美国传统的实用主义价值观。而闵译本对《孙子兵法》作的“生活文化解读”以及对孙子“兵者,诡道”思想的批评,所代表的期望规范背后的社会动力乃是人文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歌剧《钓鱼城》以历史故事为题,用泸州蒙族守将熊尔之妻熊尔夫人为线索,围绕“爱和恨”、“名节和大义”、“复仇与和解”、“战争与和平”等戏剧冲突,通过塑造一个战争中的新女性形象,表达当下“以人为本”、大局出发实现民族复兴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0.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1993年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夏季号上,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冲突》一文。这篇文章以“历史形态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一种新的战争理论,认为当今世界的冲突将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亨廷顿所言并非新鲜。半个世纪前在我国文化界就曾经出现过一个流派:“战国策派”。这派学者在他们的言论中,也曾依据“历史形态学”理论,宣扬强权政治思想。对“战国策派”的言论,当时许多学者纷纷加以批驳。本文据史重评这一流派,以引起人们对“历史形态学”外衣下的战争理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1961年初,杜塞尔多夫出版了汉堡大家教授弗里茨·菲舍尔的《向世界霸权进军。凯撒德国政策中的战争目的问题(1914—1918年)》一书。几年内,该书在西德出了五版。意、英、美、法、日相继出版了它的译本。1969年,菲舍尔出版了第二部专著《幻想的战争(1911—1914年德国的政策》,不久也被译成好几种外语。  相似文献   

12.
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是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以小说《裸者与死者》而闻名于世。最近,他以80高龄出版了一部极富挑战性的书《神圣的战争:美国的十字军东征》,叙说了“9·11”事件后美国的反恐斗争。近日,梅勒接受了德国《明镜》周刊编辑格哈德·斯潘尔的采访,谈了他对美国舆论氛围和布什总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从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角入手,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为历史背景,解析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中如何体现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抑制并颠覆"西部观念"和"美国梦";参与"沙尘暴移民"激进话语的商讨与交流;参与历史意义的发展与建构。从《愤怒的葡萄》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历史所形成的互动关系,可以证明该小说是"三十年代大萧条的史诗",斯坦贝克是一位具有伟大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  相似文献   

14.
对“记忆、语言和死亡”问题的探究是理解卡夫卡长篇小说《失踪的人》的关键。小说主人公卡尔失去了记忆、被剥夺了历史;语言在现世中的缺席使他无法融入群体;死亡作为每一个生存个体的归处,卡尔却欲死不得。一个没有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只能沦为“失踪的人”。卡夫卡通过聚焦“人的失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人的生存困境以及犹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创伤。  相似文献   

15.
杰斯·沃尔特的《零》聚焦后“9·11”美国的集体哀悼问题,不仅讽刺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忧郁图景以反思集体哀悼的政治、伦理实践,更展望了一种批判性的历史哀悼。两种关于丧失的主要叙事——关于“丧失”的理想话语与电视媒体的奇观哀悼——界定了媒介化的主流哀悼,并生产忧郁的主体以服务例外状态和商业主义。在话语表象宰制下,忧郁个体无法理性反思“丧失”并遗忘了本真的情感体验。然而自我具有抵制权力的潜能,废墟“零”敞开了去媒介化的历史哀悼可能,即通过想象与记忆感知本真的情感,并从历史维度审视被遗忘的暴力瞬间。  相似文献   

16.
威廉.H.麦克尼尔是美国著名的世界史学家。他的名著《瘟疫与人》(1976)从病理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人类历史,创造性地拓展了世界历史的研究范围。《瘟疫与人》是西方环境运动发展的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促成了麦克尼尔宏观性世界历史思想的重新定向,也为他最终形成科学化的世界历史观奠定了基础。《瘟疫与人》之中包含的生物学思想和观念对于麦克尼尔科学化世界历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以《沉思的老树的精录》、《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而享有声誉的文学批评家黄子平,于90年代在香港出版了文学评论集《革命·历史·小说》。作者以睿智的眼光,透过历史的烟尘,深刻地剖析了50-7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中革命、历史、小说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革命历史小说的研究揭开了一个新视角。此评论集,融其智性与生命体悟为一炉,从而形成了黄子平成熟而独特的批评风格。一、智性的批评黄子平1983年的《当代文学中的宏观研究》,鲜明地提出了“要在微观基础上展开宏观研究”①的意见。他认为宏观研究不仅意味着空…  相似文献   

18.
《典论·论文》是魏晋时代个体意识自觉和文学自觉的产物。曹丕的个体意识贯穿在《典论·论文》文章整体之中。《典论·论文》中的文章价值论、“文气”论,以及“诗赋欲丽”的观点都与曹丕的个体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曹丕个体意识的自觉是其文学自觉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从民意调查看“9·11”后的美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对美国最大的震动和打击是心理上的。美国百姓的忧虑与担心使“恐惧再次成为有力的工具和驱动杆”。“恐惧政治”作用之一是把美国带进伊拉克战争。“恐惧政治”作用之二则是通过《爱国者法案》在反恐的名义下 ,限制公民自由 ,压制不同意见。这些给美国人的心理和美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是根本的、深远的 ,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的交叉——关于朝鲜“军谈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李朝后半期,主要是在十七、十八世纪,连续出现了一批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朝鲜学术界一般把它称之为“军谈小说”,也有称之为“英雄小说”或“武勋谈”的。这类小说以战争为其所主要描写的内容,但这些战争并非都在历史上实际发生过的。早期的作品,基本上有史实为据,如:《壬辰录》(《抗倭演义》)、《朴氏夫人传》、《林庆业传》;中期及后期的作品,没有史实根据,全凭想象、虚构的战争作为其背景。前者一般被称之为“历史军谈”,后者则为“创作军谈。”(见金东旭等编的《韩国小说史》,现代文学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第282页。) 这两类“军谈”,在主题思想、情节模式、人物形象等方面,均有所差异。尽管“创作军谈”产生过程中受了“历史军谈”的影响,它的基本色调却与之颇不相同。从作品数量和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