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代左翼加速主义以马克思"机器论片段"为主要理论支撑,对数字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展开批判,并以数字技术的解放潜能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思辨支点。左翼加速主义认为数字技术强化了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催生了平台资本主义的最新形态,仍是旧有生产关系参数框架内的继续。实现社会的后资本主义转向必须加速技术进步并将其重新目的化。左翼加速主义将传统上属于右翼话语体系的加速思想引入左翼框架,丰富了当代左翼理论的最新光谱,具有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面向,也具有难以剥离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2.
彭曦 《日本学刊》2012,(3):130-142,160
作为战后日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学者,广松涉和山之内靖解读马克思的视角十分独特。广松认为,立足于关系主义的"物象化论"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而山之内则主张,早期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确立的"受苦者"的视点先驱性地表明了生态学的思想。虽然在对早期马克思评价上,广松与山之内意见尖锐对立,但他们都对现代欧美文明持批判态度,而这种态度同时也是20世纪日本思想界的一贯主题之一。日本马克思主义从神道、佛教等日本传统文化中获得启示,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后,鲍·斯拉文反思旧社会主义模式,分析自由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俄罗斯,探究社会主义未来发展道路。他综合了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中和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他的新社会主义思想。鲍·斯拉文的新社会主义属于批判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当代社会民主党左翼理论,其实质是当代社会民主主义左翼理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马尔库塞关于发达工业社会的“单面性”的基本论述。作者认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旨在揭露、批判当代资本主义采用新形式对人加强奴役与压抑,具有积极意义。但他站在弗洛伊德主义立场上,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龟缩成人性的压抑与反压抑的矛盾,并把“单面性”看成是超社会制度的。第二部分分析了马尔库塞关于社会“单面性”根源的理论。认为其中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值得研究的新现象,所论不乏合理因素,具有现实感,但其基本结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相悖。第三部分论述了马尔库塞关于“单面社会”革命前景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关于马克思的“异化”存在着两大争议:“异化消亡论”与“异化转换论”。“异化贯彻论”认为,异化问题通过经济批判的路向一直贯穿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至“资本论”(《资本论》及手稿),即《44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到“资本论”的“雇佣劳动”,其本质性的内容没有改变,都是对资本社会的生产本质的提炼,只是后者对前者进行现实的论证与理论的推进,体现出异化研究的“贯彻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东方文学研究领域对二战后日本的左翼文学运动有一种出于善良目的的误解 ,这种误解认为日本战后左翼文学对军国主义及其发动的侵略战争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其实 ,这是善良的中国人对那些所谓进步作品引伸想象出来的思想理念。这种理解不自觉地掩盖了其中的错误乃至反动的思想观念。本文主要对日本战后左翼文学运动弱化、失败现象及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错误战争认知理念进行批判研究。一、日本战后左翼革命运动理念、行动纲领和斗争行为存在着严重偏差日本战后左翼文学运动发展软弱及对侵略战争态度暧昧是日本共产党的理论主张、行动…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问题成为国际理论界一大学术热点.与其他全球化理论不同,当代西方一些左翼学者建构了一种建立在全球资本主义理论基础上的特殊的全球化理论.在这一阵营中,近年来美国学者威廉·罗宾逊以其独具特色的全球化思想、清晰而又深刻的理论分析和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倾向逐渐崭露头角,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他从全球资本主义视角揭示了全球化的实质,分析了全球资本主义主要特征即全球经济的出现以及跨国资本家阶级和跨国国家的崛起,进一步揭示了全球资本主义所存在的矛盾和危机,从而提出了替代全球资本主义的一种所谓“建立在普遍民主基础上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全球化方案.这一全球化理论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同时又存在着内在困境和局限.  相似文献   

8.
"新帝国主义论"及其批判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帝国主义论"是最近两年西方流行的新理论.这一理论起源于西方主流社会寻求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根据的需要,试图以一种基于西方民主价值观的"新型的帝国主义"重新解释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论"为冷战结束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战略构筑了理论基础,为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美帝国"的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西方左翼理论分析了 "新帝国主义论"的价值取向,全面揭露和批判了"新帝国主义论"的帝国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广泛搜集日本方面相关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鹿地亘其人、鹿地亘与鲁迅以及中国新文学等问题进行实证考察。重新确认鹿地亘以"左翼革命活动家"和"左翼作家"为基点的多重身份及活动;通过《上海通信》三篇纪实文本,确认其读解鲁迅的左翼革命视角,他对具体细节的记述,具有历史价值;他对上海的感知显示了反战思想的某种渊源;他与中国左翼文坛的短暂接触,凝结了不少历史的细节场面,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现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首次提出的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观点具有较为曲折和复杂的“理论旅行史”,后人对这一理论的解释具体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模式:经典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作为资本主义统治逻辑与发展动力的“不平衡结构”理论,列宁与卢森堡帝国主义理论视野中作为资本主义发展前提与结果的“不平衡积累一扩张”理论和尔后兴起的世界体系论,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批判揭示的主客体颠倒的物化统治逻辑,以戴卫·哈维和尼尔·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家为代表的关于资本过度积累与不平衡发展的历史地理景观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基本形态之一是以空间化地解构资本不平衡发展逻辑为己任的历史空间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三大主题刘怀玉与“语言学转向”紧密相联,20世纪西方哲学研究还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日常生活转向”性质的革命。作为这场哲学革命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2.
"事实"与"规范"的关系:一个哲学问题的政治-法律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世骏 《求是学刊》2006,33(5):41-48
“事实”与“规范”的关系既是现代哲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实践问题,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具有重要的政治—法律含义的哲学问题。从讨论“事实”与“规范”的关系(或“事实性”与“有效性”)的关系入手,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他所谓的“商谈的民主理论”和“程序主义的法律范式”,并设法在这个新的基础上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辩护社会主义理想。厘清哈贝马斯的政治—法律理论的复杂论证,研究这个产生于特殊语境的理论的可能的普遍意义,有助于我们思考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13.
战后 ,日本最先开始研究中国问题的民间研究所是“中国研究所”。该研究所成立于 1 946年 1月 ,主要成员是战争期间研究满铁问题的研究人员、新闻记者和参加过左翼运动的人士。中国研究所的主要工作是向日本国民介绍并宣传中国革命与“新中国”的“真相”。到 1 95 5年以前 ,在加强日本人对新中国的了解、提高对中国的认识方面 ,中国研究所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 ,中国研究所的不足之处是其研究有“亲中国”倾向 ,在没有外交关系 ,没有人员交流 ,资料很匮乏的条件下 ,他们的工作几乎只能靠《人民日报》等官方消息 ,其研究主要表现为全面肯定…  相似文献   

14.
犹太人问题是西方神学—政治问题的突出体现,青年马克思曾对之予以重点关注,而围绕着他的犹太人身份,百年来亦争论不休.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可以重新梳理马克思的经典文献——《论犹太人问题》中的理论线索.其一,将神学问题转换为现实问题,倡导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这些观点主要从财产权批判入手,阐释了启蒙主义的政治平等原则;其二,在政治思想史中,马克思的犹太人问题观有其历史渊源.斯宾诺莎认为,犹太人只有恪守自由理性原则,摒弃狭隘的民族宗教及相关的文化习俗,才能同化于现代民主国家,进而获得公民权.马克思秉承了这一思想原则并予以深化,他号召无产阶级积极扬弃资本主义异化,最终建立普遍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两条思路共同构成了共产主义理论的隐秘前提,马克思也由此实现了对近代启蒙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论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实质●张和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还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批判,抽象的批判,他还没有从费尔巴哈学说的人本主义中脱胎出来,还带着费尔巴哈学说的浓厚色彩。尽管马克思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6.
泡沫经济与日本政治文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纪廷许 《日本学刊》2005,(2):111-126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泡沫经济引发的种种社会现象,特别是政治文化方面的变化,促进了日本学界对当代日本社会的新一轮探究。从“日本孩童资本主义”的定性到“日本异质论”,从对“日本奇迹”的质疑到对“日本模式”的否定,日本国家的现实及其走向似乎又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实际上,学界所说的日本政治保守化倾向是由其国家发展战略的外向性和大众意识的内向性特点所构成的。泡沫经济的崩溃,不但加速了日本社会的结构疲劳,更扩大了社会思潮的混沌  相似文献   

17.
徂徕学派与法家的"人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东育 《日本学刊》2002,(5):102-118
朱熹理学对社会发展的滞碍作用 ,在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日渐凸显。不甘安于停滞的思想家 ,在“古学派”尤其是“徂徕学派”的积极倡导下 ,发起了一场以反对朱熹“性理”哲学为核心的思想启蒙运动。在这场运动中 ,作为朱子学根源之一的先秦“人性论”遭到批判 ,而法家的“人情论”则迅速取“人性论”而代之。徂徕学派的工作 ,为明治维新的到来做了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准备 ,它创生了“日本近世新法家”。  相似文献   

18.
晚期威廉斯用“内在的语境主义”来对作为“生活形式”的实践作出批判性解读,该解读内在地关联于威廉斯对“我思”结构的阐释。威廉斯将“我思”结构中的第一人称作复数理解,依此区分两类“我们”。他又将“思”作“批判性反思”理解,强调实践同时是批判之实践。因而他将“对比性的我们”作“左翼维特根斯坦式”的理解,并在靠拢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用“批判理论检测”来思考规范性问题。该批判自带对于制度环境的敏感性(历史感)。威廉斯的这种“超级反思立场”赋予我们对于生活以合理信心,同时也使其理论面临着各种真实的“两难”与“不安”。  相似文献   

19.
涩泽荣一(1840—1931),素有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创业者”之称。他曾在明治政府中任大藏大丞,后弃官从商,陆续创建过第一银行以及东洋纺织、日本邮船会社等数百家企业,为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的启动和拓进立下汗马功劳。涩泽荣一不但是个实干家,而且在思想上也颇有理论造谐。他在长期工商业实践的基础上,写成《论语讲义》、《论语加算盘》等书,摆出了著名的“论语 算盘”论。“论语”与“算盘”,本是相互抵触的。“论语”意指本质上重义轻利的儒学伦理观,“算盘”则象征着追求利益的商业经济。而涩泽荣一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司空图从欣赏角度论述诗的美感作用,对于确立和发展具有民族特征的欣赏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美学思想内涵主要为:提出"韵味"说,以此阐释诗歌意境的构成,认为意象与物象的本质差别是"离形得似",主张"思与境谐",强调诗人艺术构思过程中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和谐统一,不可生硬雕琢客观物象,形象地归纳概括了诗歌的艺术风格,构成了风格论体系.所有这些,源于他对诗歌艺术表现特质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