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艳红 《社科纵横》2014,(5):102-104
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阐释,体现了语言的社会本性及社会学对新生社会现象的阐释功能。文章梳理了近几年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社会舆情等社会因素的分析,提出社会学理论中关于语言问题的研究以及网络社会学的新进展,为网络流行语的相关研究带来了多样分析视角及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2.
智翠玲 《生存》2020,(5):0181-0181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愈加繁荣,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并以其特有的简洁性和诙谐趣味性受到了网友的热情追捧。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民的意向与诉求。许多网络流行语对公众事件,社会问题进行了娱乐化解读和调侃,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网络流行语紧跟潮流,追求新颖,近年来,愈加接地气和生活化。网络流行语尤其在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中广为流行,成为日常倾诉交流的语言工具。那么,作为俄语人,我们应以最合适,最精准的方式翻译时下网络流行语。使俄语朋友更好地明白理解网络用语的意义和用法,并同时促进中外双方语言交流和文化认同。对于促进青少年,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建立深厚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流行语,流行起来没商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更行 《社会》2002,(1):22-23
仅就思想观念而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显著区别是,传统社会静止而保守,现代社会变动而流行.而流行语的泛滥和快速更替,可谓是对现代社会人们思想状况的多向折射.流行语通常是一种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语言形式,它常被用于享有相同生活态度或人生价值观以及有可能属于同一行业、群体甚至全社会人们之间的口语交际之中,因而人们通常认为流行语在语言交际中只能扮演次要角色,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有着不同的态度,但国内大多持赞扬立场.作为对社会形态的考量,网络社会理论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并能用来描述未来社会发展的可能方向;但也有局限性,它依旧无法解决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网络社会视阁下的跨文化传播,在更大意义上应该是社会结构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制度力量的多重整合,而非单纯的技术力量.  相似文献   

5.
赵景峰 《学术交流》2002,(5):105-109
网络社会的本质是建立在信息和知识的快速传递与链接共享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结构形态 ,其运行机制是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 ,社会信息的传播、选择与使用的方式和途径朝着网络最大化的方向运动与发展 ,以促进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网络时空中得到不断更新。为了适应网络社会在劳动性质、劳动方式、劳动形式、劳动用工制度、劳动报酬的确定方法等方面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 ,政府、企业、劳动者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 ,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和行为调适  相似文献   

6.
试论网上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及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胜洪 《社科纵横》2008,23(1):130-131
网上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网民借助互联网,对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它主要通过网络新闻、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网络评论、网络聊天室、博客、播客、维基、聚合新闻等途径进行传播,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丰富性、互动性、偏差性等特点.互联网在为社会个体自由表达个人意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一些有害信息和杂音噪音提供了传播渠道,对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7.
艾尤 《新华文摘》2022,(5):117-119
近年来,年度流行语盘点已成为岁末年初的一种文化现象.流行语是时代的脚印,从中我们能看出时代、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回顾2021年,"觉醒年代""建党百年""小康""双减""躺平""YYDS""破防""绝绝子"等成为各机构和媒体发布的年度流行语中的高频词.这些热词既承载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社会发展的记忆,也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13,(6):140-147
流行语义(即流行语的语义)是感受性的文化含义,是当下中国社会舆论和群体意志的重要来源。法国哲学家塔尔德的"模仿律"为证实这种主观性、群体性的话语意义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由38份深度访谈构成的质性研究表明:流行语的传播本质上是情绪和意志的社会互动。流行语义中存在着共通的信念和欲望,通过社会模仿而扩散并逐渐固化,公共舆论和普遍意志因此实现;经由时间的检验,民间意志争夺到了当下中国社会的部分话语权和价值观。流行语义的研究为符号的公众意义的建构乃至社会意志的实现路径提供了切近的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9.
当代人类社会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之中,使人们认识这一生活环境而又能引领人们走向新世界的,则是影响力巨大而又深远的传播文化.传播文化发展经历了口语文化、书面印刷文化、电子媒介以及网络文化三个阶段.从人类"语文"时候开始,"传播文化"就已萌发,源远流长,对社会影响巨大.使人们在心理上更甚于在地理上的接近.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方法和内容瞬息万变.电影、广播、通讯、广告、电视等媒体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特别是继电视媒介后网络应运而生,新媒体的诞生及多元化是新一场传播革命,并将传播文化推向颠峰,使传播文化特性表露无遗.  相似文献   

10.
社会网络作为资源流动渠道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引起普遍关注的现象:社会关系成为人们事实上获取稀缺资源的有效途径.就社会网络而言,微观的自我中心网络通过社会网络资本配置资源,表现为单个行动者的社会网络资本生产和投资行为.行动者占据的位置和资源获取量是匹配的,对有价值资源进行控制和使用的不同位置构成一个连续的等级体系,资源呈倒金字塔状在各阶层间分布.同时,同一阶层或相似阶层的人们拥有相似数量的资源,呈横向水平相似的状况.如此一来,整体社会网络对资源的宏观配置结果呈横向水平相似和纵向等级递减状分布.  相似文献   

11.
陈伟军 《浙江学刊》2013,(1):183-193
网络空间结合虚拟实在技术,为社会思潮发生、传播提供了新平台,任何一种思潮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自己寄居的地盘.虚拟社区中的社会思潮很难被凝固为特定时间及空间中的思想符码,它们随着交流语境、运作策略及传播意图的变化而呈现为各式各样的形式.网络思潮与现实世界互动,形成舆论声势,有时可能成为少数极端思潮或特殊利益群体的“宣言书”,导致网络话语权的失衡.在多样化社会思潮自由传播的虚拟社区中,必须形塑核心价值观,防止过度利益化、政治化及反社会倾向的思潮在互联网上恶性膨胀.  相似文献   

12.
龙小农 《浙江学刊》2012,(2):186-193
社会因传播而存在,因传播而认同.传播缺失是当下中国社会管理失序、群体事件突起的关键诱因.社会传播系统是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互动的润滑剂和黏合剂,是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可以使用的利益诉求表达和均衡机制.创新社会管理,要在创新当下社会传播系统,充分发挥社会传播协调社会冲突、制造社会认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与功能.  相似文献   

13.
群体的社会网络对于集体行动的生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群体成员内部的积极情感与针对反对派的消极情感借助网络得以产生、传播和强化,群体的凝聚力以及参与集体行动的内驱力也因此得以强化;通过群体的社会网络,群体成员对社会问题的诠释得以不断传播、交流和整合,从而上升为集体层面的意义建构,这种高度共意性的意义建构能对集体行动潜在参与者产生强大的动员潜能;此外,群体网络通过对信息的传递、对行动者的监控、激励与庇护、对组织者和积极分子的供给施加影响,从而改变潜在参与者集体行动的预期收益,进而改变着他们的行动选择.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9,(12):47-53
社会情绪是个体在信息的作用下相互感染、叠加共振的结果。其形成离不开个体之间借助于社会网络的相互影响,它与特定社会的信息传播手段密切相关。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智能手机与两微一端的开通,使得社会情绪的形成和传播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网络群体的日益年轻化,网络本身的去中心化、匿名性使得一些负面情绪极易扩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助于当代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治理理念,在多主体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实现。具体而言,个人要加强媒介素养,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与影响,主流媒体应彰显其主导地位,积极引导社会情绪的走向,政府亟需转变管理社会情绪的陈旧思维模式,积极应对负面社会情绪的扩散。  相似文献   

15.
王海玉 《社科纵横》2013,(10):64-66
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引起人们的道德和责任危机。传统人际交流"多媒体"的特点被抹杀了,同时交流的动机和社会功能受到颠覆。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和德育教育在网络时代尤其应该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6.
赵安民  张瑞云 《社科纵横》2012,27(12):10-12
在如今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广泛迅速,舆论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这不得不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深思和警醒.网络舆论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环境也具有能动的改造和营造作用,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来应对网络舆论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优化舆论环境,为小康社会的建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7.
吴兴民 《社科纵横》2008,23(10):68-69
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去考察网络可见,网络实际上是人的一个表演前台,它与现实社会具有对应的关系.因此,网络犯罪也主要是根源于现实社会的.但网络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得边界,由此所导致的社会变迁是制定预防网络犯罪措施时应当关注的问题.网络犯罪因带有较强的技术性而可能魅惑了人的思维.我们必须克服它,从而抓住网络犯罪的本质以制定更为完善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从网络舆情传播的角度谈文化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丽红 《社科纵横》2007,22(2):129-131
舆情与社会心态对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可以深深触动文化的深层结构———社会心态,对文化的变迁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传播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使得中国的文化安全面临一系列挑战。由于网络舆情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面,因此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文化传播策略来确保中国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9.
李文婧 《学术交流》2002,(4):111-113
网络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具有复合性、欣赏性、协作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网络艺术的传播具有信息流通的双向性、视听符号的统一性、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互性、传播广度的宽泛性、传播者的自控性以及传播者与受众共享性的特征。因此,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网络艺术的传播行为都呈现出社会化的互动过程。网络艺术传播正是在这样一个双向选择与互动中得到不断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荫榕  温皓 《学术交流》2004,(6):107-110
近些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了WTO,又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使得社会心理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飞速变革。社会发展对社会心理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积极影响为:个性化心理、主体精神得到张扬,依赖求稳心理向风险心理转化,由务虚变得务实;当代科技及网络的出现扩大了人们社会心理的时空范围。其消极影响为:社会心理冲突增加,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重新抬头,理想呈低层次趋势;现代科技增强了人们对技术的依赖和盲从,网络也使人们产生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