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安琪 《社会》2022,42(2):209-242
本研究基于2015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以父母婚姻教育匹配构建的“新型家庭文化资本”为视角,探讨不同婚配模式下“共同养育联盟”的水平与新型家庭文化资本被激活的效率对子女学业表现影响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与低等教育同质婚家庭的子女相比,向上婚以及高等教育同质婚家庭的子女学业表现更好。其二,父母婚姻教育匹配对子女学业表现的影响存在教育差距效应,随着父母间教育跨层级的增加,向上婚家庭中子女学业表现的优势递增,向下婚家庭中子女学业表现的劣势进一步扩大。其三,父母婚姻教育匹配模式对学业的影响因子女性别而异,向上婚和高等教育同质婚减弱了男孩的学习劣势,向下婚扩大了男孩的学习劣势。最后,家庭中的共同养育联盟对子女学业表现的影响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向上婚家庭的父亲与母亲在教养分工中建立了更互补的关系,共同养育联盟水平较高,更有效地激活了新型家庭文化资本,促进子女的学业表现。“强强联合”的婚姻教育匹配虽然成为不平等再生产的“温床”,但是,通过建立高水平的共同养育联盟这一中介路径提高新型家庭文化资本被激活的效率,则可能减缓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2.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是应对少子老龄化挑战的必然之举,为此需要在税收等制度层面予以回应。然而,当前“个税”课税单位以个人作为征纳对象,既降低了个人婚育意愿,又无助于子女养育、教育,还不利于家庭建设,有碍生育友好型社会建构。为此,须引入家庭课税制方案,在解决个人婚育意愿,子女养育、教育和家庭建设等实际问题的同时,契合量能课税原则的基本诉求,亦能丰富“个税”生育激励的工具内涵。在“个税”课税单位具体改革径路上,可选择“个人+家庭”的整体方案,并以夫妻作为基本纳税单位,设计以“折半乘二制”为标尺的家庭课税税率基准,达成“个税”课税单位改革目的,真正助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3.
随着过去20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多数都把子女留在家乡,部分子女跟随父母到了城市。无论是“留守”还是“流动”,这些农民工子女的抚育和教育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和学界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2006年“珠三角”3000多名农民工的调查资料中反映的有关农民工子女的抚育和教育方式的分析,理解农民工子女“留守”家乡和“流动”到城市的影响因素,发现在控制了农民工个人和家庭因素之后,农民工来源地的区域差异仍然是影响他们的子女“留守”或“流动”的重要因素。“地区性壁垒”存在的原因和机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空巢家庭”成主流 “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据了解,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也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至30%,大多数老年人均与子女分居。美国在二战前,52%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到了20世纪80年代,与子女同住的只有百分之十几。在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部家庭户中65岁以上独居者占11%。瑞典独居老年人达到40%。  相似文献   

5.
当代,“过日子”逻辑包括子女成才、延续后代、家庭和睦、经济宽裕四个衡量标准和子女成才、延续后代两个优先级需求.农民教育选择服从“过日子”逻辑的考量.“过日子”逻辑下农民教育选择呈现历时性变化特征,教育机会向教育前景明朗的子女及男性后代倾斜,教育前景而非经济因素是决定教育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农村教育政策要将农民的“过日子”逻辑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6.
当今中国由于计划生育已成为国策,进入了少子女或独生于女的社会。据统计,上海市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中学生90%以上屯是独生子女。随着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小康生活已指日可待。富裕家庭的父母,面对独生子女,必然望子成“龙”。那么如何才能使独生子女成长呢?成长有三个条件: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环境与起决定因素的教育。这里的教育,除了学校、社会教育外,就是家庭教育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事实上是每个家庭虽则都在对孩子进行一教育”,然而并非所有的家庭教育都是得法的。一、走出家庭教…  相似文献   

7.
通过中国教育追踪(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2013-2014学年的调查数据,运用多项二元logistic模型,分别从父母职业阶层差异、 城乡差异、 子女性别差异、 子女数量差异四个方面,对步入重点初中与获得影子教育的机会程度进行分析后发现,无论是在重点初中的教育机会还是在影子教育机会的获得上,农民阶层家庭、 非独生子女家庭均可能性最小;蓝领阶层家庭子女在获得影子教育机会上与白领阶层家庭并无太大差异,但在重点初中的教育机会上处于一定劣势;进入重点初中的性别差异未受到城乡户口的调节作用的影响,但在影子教育机会获得上,女性的教育受重视程度逐渐凸显出来,除城市重点初中外,在城市普通初中和农村地区学校中均已超过男性,且农村中的性别不平等程度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与农村城市化相伴随出现了流动人口学龄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通过对华东某市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大多设置在城区和县城的民办学校,具有收费低、规模大的特点,满足了大量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该市民办教育15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至2006年,一批民办学校分别在乡镇、县城、市区建立起来,同时一些公立学校实现了向民办学校的转制,形成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并存的格局.第二个阶段从2006年到现在.随着公共教育经费的增加,公立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再加上学龄儿童的减少,对于民办学校的办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而民办教育制度的灵活性及其效率优势是其可以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教育机构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但它同时又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有一个良好的效益运作机制,这是包括像美国这样的经济发达的国家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占学生总数90%,拥有5000万中小学生的公立学校,长期以示由于体制陈旧,墨守成规,缺乏活力,教学水平不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批评。实际上,美国公立学极的教改问题已经提了将近30年了。女教师埃斯特是首批参加教改方案试验的教师。她认为:“教师、学校、家长和整个社会都早已看到了公立学校资金的浪费、教学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松散等等瑞,大家早就认办,办好公立学校…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婚姻家庭的固有概念,似乎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家庭的类型,由几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变成仅有父母子女的核心家庭,在国外又出现了许多新奇的家庭形态,如:以成人为中心的“无子女家庭”,由两个离婚有孩子的人再婚的“合成家庭”,以及“独身家庭”、“群婚家庭”、“同性恋家庭”、“老人家庭”、“母亲—祖母家庭”和“母亲—姑妈家庭”等等。目睹这种繁杂  相似文献   

11.
实例:某社区有一百多名小学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年龄介于6至12岁。学校从7月5日至9月1日放暑假,假期时间长,学校除了布置暑期的必要功课外,与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所有的教育和管理都是回归社区和回归家庭。而某社区的居民大部分属于低收入家庭.家长综合素质较低,整日为生计忙于奔波,教导子女的方法可能简单,  相似文献   

12.
根据25位童年曾有留守或流动经历的90后农民工的口述史资料,考察农民工家庭对子女抚育策略的决策机制.研究发现,子女需求的变化是引起家庭策略变化的诱因,其中以教育需求变化最为明显.父母能否调动足够的资源满足子女变化的需求,是家庭策略发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长期亲子离散的家庭结构,削弱了父母对子女决策的权威,子女在家庭事务中的话语权随之有较大提升,子女在家庭决策中开始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研究也发现,农民工在城市的“非市民”待遇,使每位农民工父母决策时都面临着来自于歧视性制度和匮乏的公共政策资源的巨大压力,使得每个农民工家庭的选择都极为有限且相似,带有深刻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请老教育家段力佩谈谈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老人家欣然同意了。段老认为,学校是社会上培养下一代的重要的教育场所。古话说,“道相同,相与为谋”,此话有理。目前,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相与为谋”的气氛似乎还不够浓。确实有少数家长、“热心”的至爱亲朋、街坊邻居帮了学生的倒忙,使有些学生对某个专业虽有强烈的兴趣、美好的愿望,但因不愿意离开上海终未遂心愿。有一位女学生,学习成绩优良并大有培养,深造的前途,却因家庭,社会的种种影响,放弃了报考大学的机会。段老不无感慨地说:“学校的常数是‘1’的话,家庭、社会的常数也各应该是‘1’,1 1 1需要产生的是一个‘合力’,究竟等于多少,看来要靠大家的努力,当然学校要负主要责任,然而这三方面力量的总和不应是个分力,更不该相互抵消,产生零的答数。”为此,段老在学校里采取了不少措施,由班级辅导员(即班主任)加强与学生家庭所在街道的联系,又努力先做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而后再让学生动员、说服其家长,力图解除父母与亲朋邻居中不必要的顾虑和疙瘩。段老提醒人们注意,当前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教材过深,中小学生“一试定终身”的倾向,仍是  相似文献   

14.
李锋亮  侯龙龙  文东茅 《社会》2006,26(1):112-129
本文利用2003年北大课题组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考察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在高校中学习与社会活动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父母的教育背景对于其子女在高校中的英语过级以及担任学生干部都有正向促进作用;本研究将这种现象归因于高教育程度的家长从小就注重对其子女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在高等教育阶段家庭与学校联合生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家庭的心理气候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生产活动、履行社会义务、发挥各种年龄的人的创造力都有直接影响。家庭对儿童个性的形成有特殊意义。儿童都是从小通过家庭进入生活,了解世界,理解社会道德、社会准则和文化传统的。最近,心理学家愈来愈重视研究儿童的家庭教育特点。研究的课题有: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与社会机构(保育院、寄宿学校、幼儿园、学校)在教育方面的区别;家庭结构(完整的和不完整的家庭、多子女的和独生子女的家庭等)对儿童教育的影响;父母和子女在家庭中的相互关系的心理特点;所谓不和睦的家庭,它们的心理特征以及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由于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儿童的影响很大,所以特别重视研究父母的个性及其倾向性、父母生活和工作中的主要动机等。  相似文献   

16.
经教育部批准 ,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 ,北京大学、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亚太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协办的“第 4届中国教育国际论坛”于 2 0 0 3年 1 0月 1 8~ 2 0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深学者、著名教育机构负责人、经验丰富的教育投资者、国内各级政府的教育官员、大学校长、公立学校负责人、民办学校负责人、培训机构代表以及从事教育投资的工商企业界代表等 60 …  相似文献   

17.
由于各种原因,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特殊的经历形成了他们特殊的性格特征,他们的教育一直困扰着很多的家庭和学校,令很多家长和老师“头痛”,我认为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家庭生活中唯—一个让绝大多数父母苦思冥想头疼一辈子却终不得其要领的问题是:父母到底欠子女什么?如果要选择一个词来形容中国绝大多数父母对子女一生的情感的话,最恰当的恐怕当数“满怀歉疚”了。尽管他们已用毕生的精力来“者劳”自己的子女。在中国,绝大多数父母绝对是百分之百地。*甘情愿毕生在做着一种“给予游戏”。最后满头白发时却愕然发现,无论他们对子女付出多少,却总是不够。中国的父母好像是一头挤也挤不干任劳任怨的“奶牛”,而子女好像是一只吃也吃不够贪得无厌的“俄狼”。我的文字可能言重了点。但君不见,当他们…  相似文献   

19.
在通常情况下,每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可是,家庭情况是五花八门的。有一对夫妻或一对夫妻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有祖父母、父母、子女祖孙三代组成的“主干家庭”;有代际层次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家庭合并而成的“联合家庭”;有丧偶或离婚而造成孩子失去父或母的“残缺家庭”;以及只有一个人过着独身生活的  相似文献   

20.
王甫勤  时怡雯 《社会》2014,34(1):175-195
家庭背景通过子女教育实现优势地位的代际传递,以往国内研究认为,这种代际传递主要通过教育分流和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机制得以实现。本文根据威斯康星教育获得模型的研究成果,引入大学教育期望作为家庭背景影响子女大学教育获得的中间机制。研究采用2010年“上海居民家庭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在少年时具有大学教育期望的人,最终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而个人大学教育期望的产生又主要同家庭背景和父母期望有关。具有优势地位的父母(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子女上大学的期望较高,并激发了子女上大学的期望。同时,具有优势地位的父母能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为子女创造更多的支持条件,这些都有助于子女维持和实现自己的教育期望。因而,整个代际传递的逻辑可以表述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子女,其上大学的期望也越高,这种期望最终会转化为大学教育获得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