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象周蘩漪这样的艺术形象,为数不多。 作者曹禺认为,周蘩漪“是‘五四’以所谓‘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关于<雷雨>在苏联上演的通信》)。这种观点被我们的评论界大体认可,而且沿袭已久。然而,依我看周蘩漪只能是一个从封建的“旧式女人”向资产阶级女性过渡的典型,而且最终也没有完成这种过渡。 一 蘩漪的个性,在《雷雨》的八个人物中最引人注目,是各种复杂错综的矛盾的焦点,也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雷雨”。  相似文献   

2.
三仙姑是《小二黑结婚》中的主要人物 ,蘩漪是《雷雨》中的主人公 ,她们在对待性爱的问题上 ,有相同的心理轨迹 :性补偿心理和性痴妒心理。  相似文献   

3.
蘩漪是《雷雨》中唯一体现“雷雨”性格的人物。关于蘩漪的“雷雨”性格,很多前辈及同行已有很多高超见解,但这里还是想不自量地谈一淡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蘩漪的“雷雨”性格,是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在封建专制家庭环境长期受压仰的结果,是她的人性长期在异化生活中进行反抗挣扎时的一种猛烈而独特的表现。 蘩漪,如果只是一个文弱的大家闺秀,她很可能会在这封闭得象一口残酷的井一样沉闷窒息的周公馆,默默地坐享这丰裕的物质生活,成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成为周朴园——带有封建色彩的资本家的“好妻子”。然而,蘩漪是受过一点新教育、要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4.
农迎春 《河北学刊》2006,26(4):131-133
蘩漪是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具有鲜明特色和复杂蕴涵的叛逆女性形象。物质生活的富有、精神生活的贫困导致她成为肌理病(忧郁)和心理病(偏执)的共生体,其症状最终表现为疯狂的欲望和“雷雨”的性格,其复杂蕴涵则在于人性建构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以及个体生命力的创造性与破坏性力量相兼相制而显现的深刻人性深度。  相似文献   

5.
从填补与完善剧本《雷雨》未曾表现出来的蘩漪和周萍的情感与生活之路着手,揭示出蘩漪嫁给周朴园出于自愿并非所谓父母包办,周朴园也并未压抑蘩漪。是她与周朴园追求错位,转而主动追求并抓住周萍不放。通过对学者褒蘩漪追求的执着、贬周萍摆脱的不义对待爱情平等问题上双重标准的质疑,揭示出真正的蘩漪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并非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楷模。《雷雨》表现了西方思想泛滥将会带来的恶果,它不再具有反封建意义,而是开启了民族解放运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再肯定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一个卑鄙自私的女人─—论蘩漪李乐平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在论及曹禹《雷雨》的人物时,有不少人都说蘩漪是作家满怀激情塑造的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就连曹禺自己也说他对蘩漪充满了无限的同情和怜爱:“我算不清我亲眼看见多少蘩漪(当然她们不是蘩漪,她们多半没有她的...  相似文献   

7.
在曹禺的戏剧<雷雨>里面,蘩漪被认为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她为了获得自己的爱情,用暴风骤雨般的反抗来对抗周朴园的压制和周萍的背叛,但结果却以周鲁两家的毁灭而告终.蘩漪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根源决定了其反抗失败的必然性,但即使如此,她的反抗也在黑暗的天空中划出一道闪亮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论《日出》     
曹禺1934年发表处女作《雷雨》,两年后又推出新作《日出》。两颗巨星相继升上蓝天,为中国剧坛洒下一片银光。不少评论家已在议论《日出》与《雷雨》的相异之处。我们把两者作个粗略的比较,至少可以看到以下两个不同点:作者的视野扩大了。《雷雨》的焦点只是由血缘联结起来的几个人物,这几个人物也只是围绕着情欲旋转,最后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一场乱伦的大悲剧中。《日出》却把上海这个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中各阶层的人物都摄入了镜头,全面地揭露了那个鬼魅世界的阴森恐怖的内幕。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分析了曹禺剧作《雷雨》始终表现的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其次探讨了《雷雨》表达出来的深层语义,使它带有现代主义色彩。最后论述了《雷雨》又是一个神话祭礼的世界,一个原型象征的世界。因此曹禺的《雷雨》不仅是仪式性,也是象征性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剧坛上,戏剧结构的分析方法,种类繁多。本文不揣浅陋试图站在比较文学平行比较的视点上,鸟瞰全剧,从情节冲突线、人物关系网、心理冲突线等处着眼,用轮状分析法,对《雷雨》(1934年)与《大雷雨》(1859年)这两部名剧的艺术结构的相共性与相异性作一些探索。一、轮状情节冲突线布局的比较《雷雨》与《大雷雨》都是家庭悲剧。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主题特殊性,决定了作品的结构的特殊性”。两剧都不谋而合地采取了多层次线索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安娜、蘩漪形象悲剧意识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翠兰 《学术研究》2003,(12):132-134
安娜与蘩漪这两个独具特色的知识女性形象,渴望追求爱情,却因缺乏独立自我,无法摆脱所处的生存困境而走向悲剧结局。本文比较她们在婚恋、结局方面相似的特征,探索其形象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运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雷雨》的一种尝试。《雷雨》并非曹禺的独创 ,可以在西方神话以及后起的一些中外著作中找出它的原型。该剧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在于它交错采用了戏剧中常见的三种母题 :复仇母题、乱伦母题和弃妇母题  相似文献   

13.
林华胜 《南方论刊》2012,(10):90-93
冼夫人首先是一个历史人物,这是冼夫人最为本源的文化内核,要系统研究以冼夫人文化的本质内涵很有必要从有关她本传的史料了解文学形象的真实原型。本文从正史《隋书》、《北史》、《资治通鉴》和明清广东的省、府、县地方志有关冼夫人本传史料记载中探讨史书塑造的历史人物最初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4.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三部剧作创作了一批具有象征意蕴的幕后人物形象。幕后人物与场上人物明暗交织,在激化戏剧冲突、推动剧情发展以及深化戏剧主题方面起着独特的美学作用。  相似文献   

15.
《蝇王》是戈尔丁的成名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作品。本文旨在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对《蝇王》中的人物原型、自然景物原型和原型主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安娜与蘩漪悲剧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娜与蘩漪是被置于世界文学同一系列中的两个典型。她们都反抗封建道德 ,追求个性解放 ,渴望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她们在追求个性解放中充实着自我 ,又在拼命挣扎中慢慢耗尽个体生命 ,以悲愤结束其一生。她们的悲剧是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造成的 ,也取决于她们自身的性格冲突  相似文献   

17.
《原野》是曹禺继《雷雨》《日出》而后写出的第三个剧本,然而,《原野》不仅没有赢得《雷雨》和《日出》那样的声誉,反倒招来许多批评。主要的批评意见是:仇虎这个人物被作者所加的复仇、爱与恨、心理谴责等因素神秘化了,他只是一种与命运抗争的力量的象征,失去了丰富复杂的社会性格。尤其是第三幕中布置了过多的象征性的环境气氛,把许多神经  相似文献   

18.
李金松 《江汉论坛》2006,(1):126-128
《儒林外史》中许多文学人物是有原型可考的。作为小说中唯一的一个女八股迷鲁小姐,尽管以前不曾有人考证出她的人物原型,但她同样是有原型可考的。她的人物原型就是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妇人能时艺”条中的“妇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鲁小姐的塑造,只不过是将历史上“能时艺”的“妇人”转化成了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9.
杨科 《学术界》2005,(1):238-241
美狄亚人物原型源于古希腊神话 ,是欧里庇得斯在著名悲剧《美狄亚》中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 ,以她来关照当今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地位的不平等 ,价值的失落和角色的物化  相似文献   

20.
《雷雨》这部伟大剧作的出现代表了中国话剧艺术最高水平,然而,它的命运却是一部悲剧史,相对于它的初版本(文化版),《雷雨》开明版对人物形象进行较大修改。本文从周冲这一角色出发来探讨版本变迁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周冲淡化了原来的悲剧色彩,人物形象比以前显得更为苍白,在艺术上它是一个极大的败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