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当前失独老人面临着生活、社会保障、心理抚慰等问题,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有助于失独老人"自助"能力的提升,基于社会失范理论、社会排斥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和社会隔离理论的分析,从失独老人的社会心理特征、家庭结构和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失独老人拒绝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原因,并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的对策:加强对失独老人的悲伤辅导、建立失独老人互助小组、加强对失独老人个人支持网络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构建尊重失独老人的社会文化氛围,帮助失独老人认可和接受社会工作服务,重获生活希望。  相似文献   

2.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在控制人口规模,实现人口再生产转型等方面曾发挥过积极功效,然而由于政策本身及社会风险的加大,使得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异常脆弱,随时有可能成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的生活现状如何?怎样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文章在对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失独家庭的实地走访,对失独家庭的生活现状与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应从立法与制度层面明确国家责任、建立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健全失独家庭的政策补偿机制;探索失独老人的养老途径等多角度切实解决失独老人面临的问题,为其构建一道安全的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3.
农村失独老人由于文化程度低,晚年没有稳定的收入和保障,处于生活、社会关系、社会融入等全方位的身心困境中。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分析农村失独老人的现状和需求,研究影响农村失独老人社会救助困境的主要因素,分析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供给各主体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中心的“六社联动”的失独老人多元社会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4.
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我国失独老人正在逐步增加。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对失独老人的精神关怀,主要是由民间互助团体来承担,这些团体有着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有的地方经济扶助不到位。国家应该在制度保障方面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管理主体,制定动态化的养老扶助标准,采取分级负担的方法制定差异性的补贴方案,依靠社区建立失独者养老院以解决失独老人面临的经济、精神的问题,让失独老人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5.
随着失独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其处境的日益艰难,失独老人面临的种种问题逐渐被社会重视,这个被忽视的群体随着养老问题的热切讨论,也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政府在近年也出台诸多相关政策法规,如单独二胎政策,力图缓解失独老人群体面临的问题。文章叙述了失独老人的现状,主要阐述放开二胎政策对失独老人现状的影响,从社工介入和社会政策等角度提出建议,以期失独老人能在晚年“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相似文献   

6.
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失独风险包括了内源性风险和外源性风险。失独带来三大“欠缺冶:一是核心家庭结构的残缺;二是精神情感生活的痛缺;三是老年生活照顾的空缺。“广义失独冶既包括了“绝对失独家庭冶和“相对失独家庭冶,也包括了“事实失独家庭冶和“潜在失独家庭冶。自我拯救首先要接受事实,其次要告别过去,再次要重建生活。社会拯救的实质是对“唯一性风险冶的国家补偿和老有所养全方位支持。“失独冶的性质属于“政策性失独冶,而非“选择性失独冶。计生政策需要负责的不是死亡的风险,而是唯一的风险。建议将“扶助冶改为“补偿冶,立法保障失独老人的生命尊严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失独家庭作为社会中的特殊弱势群体面临着许多困境,如经济压力和负担、精神和心理创伤、夫妻关系危机、社会融入问题、养老和医疗困难等。针对失独家庭的特殊需求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是改善其生活质量和促进其融入社会的关键。在全面分析失独家庭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基础上,建议构建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个人四位一体的失独家庭社会服务体系。该体系中政府提供政策及制度保障、养老和医疗支持,社区提供场地支持和社区关怀,社会组织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援助服务,个人提供灵活长效的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8.
失独老人自组织已经成为失独老人互相倾诉、互相支持和抱团取暖的心灵共同体,但也导致失独老人进入"家庭"和"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双重内卷化"状态,阻碍了失独老人的社区和社会融入。通过对四个失独老人自组织的质性研究,发现在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发展中,应通过政府主导、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失独老人自组织自我完善等路径,强化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心灵共同体"功能,避免其"双重内卷化"等负作用,促进失独老人顺利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9.
作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外部性效应,失独家庭已经进入了公众视野。暴露在高风险社会下的核心家庭,面对政策风险、家庭风险、观念风险、生理风险等风险,成为失独家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失独父母面对投资损失、老年失保、情感断续、社会再适应困难等失独问题,其应对模式随政府职能的完善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建议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与失独家庭合力构建社会支持网,为失独家庭实现老有所依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0.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中国避免了严重的人口危机,但也带来了独生子女家庭的不稳定以及随之而来的"失独"问题。一胎政策、当今社会的高风险性、不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失独"老人社会保障的缺失等原因使得"失独"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社会问题的缓解,需要国家在宏观方面调整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措施,也需要独生子女家庭改变家庭教养模式提高独生子女的抗压能力,另外还离不开"失独"老人之间的互助。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控制人口、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该政策增大了一些家庭的生活风险,因独生子女死亡而产生的失独老人数量正在不断增加。本研究对失独老人群体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大多数失独老人存在经济状况恶化、精神普遍抑郁、健康状况下降、人际交往敏感封闭等困境,在生活救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存在着强烈的需求。目前,国家的扶助政策较为滞后,存在扶助标准低、覆盖面窄、扶助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为了满足失独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必须从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来设计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  相似文献   

12.
失独老人因为孩子的离世而产生了极大的压力,造成了身心混乱的状态,生活陷入了危机中,他们容易失去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隔离、断裂,形成严重的生命无意义感,生活延续也陷入困境.当“失独”这个词语用来界定独生子女家庭失去子女后的存在状态时,间接也就给失独群体贴上了“孤独”“失依”的标签.这些负面标签的偏差化、刻板化和排他性进而催生了失独老人的情绪危机、自虐危机、认同危机和断裂危机.反之,可以通过输入希望、恢复自尊和提供支持等危机干预机制,赋予失独老人更多正面的标签效应,以帮助他们改善危机环境,提高面对老年生活的信心和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失独老人养老面临的生活困境出发,分析其在精神以及物质生活方面存在的生存障碍,并从我国政府的角度出发,探索政府管理以及社会资源对我国失独老人养老保障的影响。作为长久之计,完善相关社会管理体制是解决失独老人养老困境的制度保证,精神慰藉和社会服务工作机制的完善则是帮助失独老人摆脱失子之痛、安度晚年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失独者数量的日益扩大,失独家庭养老问题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深入了解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和养老风险状况,我们对河北省保定市的失独老人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通过调研,了解到失独老人的基本情况、养老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失独老人群体的特点。结合调研结果,我们从风险的损失性视角,分析总结了失独老人面临的制度风险、经济风险和自身风险等养老风险。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从主体角度出发,提出了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四个主体共同参与的失独老人养老风险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管理领域的改革和变迁,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的家庭数量有所增长,成为各界关注的"失独群体"。当失独家庭成员逐渐步入老年,"失独老人"问题随之而来。调查发现,失独老人在经济、生理健康以及心理创伤恢复方面有多元化的需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针对失独老人的服务中发展出了"1+3"的服务运作模式实践。结合失独老人需求调查和服务供给现状,针对现有的服务及不足,认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需要提升自我服务能力,从赋权的视角搭建失独老人综合性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失独家庭理论的研究最初以问题视角为主,对全面认识和了解失独家庭相关问题具有启示意义,但问题视角对失独家庭成员的潜能和资源的挖掘缺乏关注,而优势视角对失独家庭的问题研究则是一个弥补。在实务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实际的干预,探索相关实务介入方法,实现了失独家庭问题研究从“理论”向“实务”的范式转换,但就整体而言实务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失独家庭的社会政策研究中,研究者从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2个范畴探讨了现有政策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但是失独家庭的社会政策定位尚不明确,并且相关具体政策的研究相对缺乏。因此,失独家庭的研究可以通过增加行动研究的数量、深化相关实务研究、加强失独家庭的分类研究、明确失独家庭社会政策定位和细化相关社会政策的研究等方面来拓展失独家庭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边缘化理论视角为出发点,通过对失独人群边缘化进程的分析,试图为失独者适应社会探索可行路径。研究发现:对失独者边缘化行动性质的认知差异,是导致失独者主观建构的边缘化体验与客观边缘化事实间偏差的主要原因,其直接原因在于他人对失独者选择性边缘行动的否定和消极回应。由于失独事件本身已给失独者造成了情感性重创,主观上的干预策略有限且很难取得效果。因此,在理解失独者选择性边缘行动的基础上,缩减失独者主观边缘行动与客观边缘事实之间的偏差,或可成为减缓和阻止失独者边缘恶化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8.
社会排斥与弱势群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排斥”是关于弱势群体研究的一个新取向。在我国 ,社会群体弱势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社会中的种种社会排斥。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主要受到经济的、制度的、社会关系的等多方面的社会排斥 ,这些社会排斥加剧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状态。因此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针对弱势群体的反社会排斥最重要的是正确有效的社会政策选择 ,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补偿性社会政策和发展性社会政策使弱势群体真正摆脱社会排斥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社会政策以克服贫困和消除社会排斥为基本目标,在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民主、调整社会结构、增进社会团结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社会政策在中国的发展,源于解决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强烈需求。为此,需要从科学执政的高度重视社会政策,确立"关注民生"的社会政策目标,积极扩大社会政策覆盖面,并逐步实行社会政策的城乡整合,促进社会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20.
对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中的社会排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每年有大量刑释人员回归社会。虽然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重视这个问题,有专门的安置帮教部门来负责回归工作,但刑释人员在回归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很多排斥,这些排斥体现在就业、家庭、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严重影响了刑释人员的回归进程。正如社会排斥本身是多维度的一样,导致社会排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律政策上、思想观念上的,也有刑释人员的自身因素。减少社会排斥,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更新观念、并注重对刑释人员自身素质及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