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艺界出现了“东北热”。今天,东北风格的文艺形式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东北文艺现象也引起了更多关注。东北艺人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对弘扬东北文化的自觉追求使源自于东北地域民间文化的东北文艺现象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与政治文化、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紧密包容的主流性文化和文艺,改变了中国当下主流文化的品质和格局,对中国文化和文艺的发展历史都将产生重要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相较于其他地区,东北国企改革反映出了明显的滞后性。究其根源,由于长期受地域文化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的影响,东北国企人员形成了封闭而非开放,退隐而非进取,虚名而非实利的文化心理。制度变了,思想没变;体制变了,观念没变。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东北国企进一步发展的阻滞。因此,东北国企要使改革走向深入,必须实现从"伦理人""单位人"向"能力人""契约人"的文化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创新乏力制约着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把企业视为独立人格主体,通过企业文化塑造企业人格、发展和管理企业人格,使企业文化从建设走向管理,是一项值得重视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
人格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人格也会影响文化的变迁。结合我国独特的转型道路,本文试从文化与人格的研究历程、交互作用及机制等几个方面,探讨基于我国历史与现状的文化与人格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急剧转型,相应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政治文化,也正发生结构性转化,民主化趋向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主题,在这主题下,还并行着几个变奏,即,主流政治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政治认知从理想走向现实,政治人格从依附走向独立,政治思维从教条片面走向实事求是,政治信仰从迷茫走向清晰,政治价值从集体本位走向个体本位。  相似文献   

6.
从道德人格和文化的基本规定性的解读入手,论述了道德人格和文化的关系,特别是着重阐述了文化对道德人格形成的作用,并由此得出结论,文化生成道德人格,因此,我们应该用先进的文化塑造人的道德人格,以促使人把所接受的文化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推动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现代主义进行颠覆与反拔中兴起的后现代文化以其特有的逻辑,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格的塑造并使其走向异化,最终形成戏仿性、边缘性、仿像性人格集于一身的“后现代人”。在内心世界、他人世界、虚幻世界中放逐了自己的后现代人,最终虚化为游走于幻想和真实之间的魅影。  相似文献   

8.
两汉时期是东北各古民族逐渐形成时期,也是具备地方特色的东北区域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从起源上来看,东北古民族的发展有着相同的族源和相同的地理环境,相互之间联系也往往非常密切。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层级,有益于探讨两汉时期东北地区各古民族在文化内源与表征上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9.
高等师范院校特定的职业文化发展而形成的文化人格,其核心是师德,而师范文化人格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文化人格.它主要通过敬业、仁爱、进取、自律这个具有教师职业道德特征的师范院校主导性文化人格,以它的整体性、持久性、和谐性与稳定性,培养着师范生的师德人格,并形成健全的师德人格体系.  相似文献   

10.
媒介文化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社会对东北文化的认知水平,消弭了东北文化的空间隔离性,使人们对东北文化的认知有了更为广阔的文化参照域。媒介文化通过改变人们的传统经验和价值观,改变赖以形成传统经验和价值观的文化现实环境,实现了对东北文化价值和意义的重构。媒介文化不断赋予东北文化新的内涵,并将自身的文化品质和文化创造融入东北文化的发展中。媒介文化的现代性精神和多元化视角,使得它对东北文化的信息化表征,在文化对象选择和文化意义认同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媒介文化通过东北文化的转型和体系化传播机制的建构,增强了东北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与其以前的创作不同,作为一种自觉、理性的创作成果,大连籍作家素素的“独语东北”系列散文在鲜明而浓郁的文化色彩覆盖下,较全面地梳理和审视了东北文化,在突出表现东北历史与文化昔日辉煌过程中,充满了对东北历史文化的理性观照和反思,对东北人的生存方式和文明走向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树立了一种宝贵的东北意识。  相似文献   

12.
代情结与中国人的无意识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俄底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弗氏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最重要的几个工作假设。然而,俄底浦斯情结是普适的还是文化的?作者通过研究认为,俄底浦斯憎结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人的无意识领域及人格结构化过程,代情结才是中国人无意识结构中的核心情结。  相似文献   

13.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文缘是地域文化的深层标志.透过方言形成和传播史及其所展示的地域文化,可以透析出闽台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海洋文化的丰厚蕴涵:闽南人和客家人都有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海洋性格,走向海洋后都能与异文化的原住民友好相处,从而传播中华文化,实现中西文化的最早交流.二、多元复合的人文性格:从方言的文白读和外来词以及民间信仰可以体察闽台文化是中原文化、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多元复合.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二元整合:主体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整合,中小城市文化和乡镇文化的沟通,士族文化与平民文化的融合.海峡两岸的"文缘"是深层的思想情感和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的三种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蕴含着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积极人格思想,对《论语》蕴含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论语》中具有现代意义的积极人格思想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对培养积极人格、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核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节日文化及其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依族历史悠久,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日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了解这些节日的基本内容、形成发展、文化内涵、社会影响,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这些节日活动的社会功能,对我们了解布依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性格特征极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作品的理想人格是在都市人生和乡村人生的对立中完成的。其理想人格蕴含着深厚的湘西少数民族文化内涵,表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自然率真、 雄强张扬的审美理想, 这既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个性解放的思潮一脉相承的,也是作家试图以文学艺术的方式改良人性、改善人的生存状态, 重塑国民性格的审美追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针对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描绘了老东北众多的民间风俗进行研究,萧红把这些民俗镜象作为作品的载体和表象,从而把文章的主旨藏于其中。通过对生活、礼仪、信仰等民俗的深入剖析,一步步走进作品的本身,最终揭示出生活在这里人民的总体性格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研究周恩来的人格风范,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周恩来的精神"这一概念."周恩来的精神"思想文化渊源十分复杂,既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受到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对"周恩来的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怀民兴邦的入世情怀,和而不同的中庸精神和信守诺言的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19.
婚姻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基本形式,东北地区的婚俗文化呈现出东北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在清末民初,东北地区各民族婚姻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同于旧礼的婚姻形式,其中以满族的婚姻习俗最具有代表性,本文以满族的传统婚礼为基础,阐述清末民初东北地区满族的婚俗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