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公平及其调节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玉明 《探求》2004,(2):48-51
社会公平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中心问题,在当代,它是由权利公平、机会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五个层次基本内容组成的一个体系。近年来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贫富出现分化,社会不公问题突出,这就要按照实现五个层次社会公平的要求,构建起市场经济良性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调节机制,即社会公平的调节机制。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从规范政府行为入手,构建起公平合理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复杂的理论问题。目前,理论界对公平和效率关系的理解颇具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种观点:一、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二、主张公平优先,以公平促效率;三、认为两者同等重要,不应区分孰先孰后。一段时间以来,这几种观点处在一种相持状态。 本文认为,以上几种观点都未能充分科学地表达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鉴于此,本文认为有必要提出自己认为适合我国目前需要的公平主张。 公平的两种涵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 人作为一种理性动物,在它的生活中具有多种价值取向,其中自由、平等和公平(或正义)就是基本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三种价值取向并不是完全等值的。 公平作为人们最高的价值理想不仅区别于自由和平等,而且包涵着自由和平等。或者毋宁说,正是自由和平等构成了公平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公平所包涵的自由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机会平等的公平(也有的学者称之为起点的公平);公平所包涵的平等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结果平等的公平(也有的学者称之为结果的公平)。 所谓机会平等的公平,指的是人们应该具有充  相似文献   

3.
公平与效率及其相互关系,既是劳动价值论的本质内涵,也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从财产制度和市场制度两个方面、从微观和宏观两个不同层次探讨了公平与效率及其相互关系.劳动价值论中公平与效率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思想家,经过古典经济学家尤其是马克思的发展,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效率和平等的矛盾,实质上是生产和分配的矛盾。西方国家不可能解决这一矛盾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资料个人占有,利息和利润作为分配万式是以雇佣劳动的剥削为前提。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采取恰当的分配和再分配政策,用小的不平等导致效率的提高,用小的效率损失换取大的平等。但是建国以来,由于我们犯有如下错误:将社会平等看成绝对平均;以牺牲效率来维持所谓的公平;否定收入分配受市场调节的客观规律;用非经济手段强制干预、割断、破坏平等与效率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也未能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成员收入也并没均等化。尤为严重的是,不能建立起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组合与经济运行机制,导致经济效率极低。关于平等和效率问题,我国现在主要存在两种认识:一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二是以公平促进效率,以效率实现公平。就西方经济学关于效率和平等的两种意见而言,笔者的看法是:既承认交替关系,又可通过不充分竞争将其变成正相关关系,使效率和平等达到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5.
1.市场是占有主体之间为增进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平等地交换占有对象的关系。市场关系是中性的。这主要是指:第一,市场关系是人类社会自始至终调节占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手段,尽管它在社会发展各阶段的作用有所不同;第二,生产资料占有制的演变与市场关系的存亡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尽管前者对市场关系的发展过程(包括平面推进和层次递进)有着重要影响;第三,市场关系包含经济活动中的平等关系和效率关系,而这两者又都是“两刃的剑”,即伴随着程度不同的不平等和效率损失;第四,市场关系本身具有自发性和计划性,尽管两者的比重可以不同。  相似文献   

6.
政府与市场:效率维度和公平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磊  周芳 《学术交流》2003,(9):53-58
效率和公平是判断政府与市场孰优孰劣的一个根本标准,在传统观点中政府追求公平,而市场追求效率,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要求政府与市场二者关系的有机结合。随着实践的深化和相关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效率与公平的不可分割性已经逐渐融入到政府与市场两个不同的领域,政府干预必须将寻求社会公正与实现政府机构自身效率目标结合起来,市场配置资源必须将市场经济效率和市场环境公平结合起来,这两个目标的实现依赖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7.
“更为困扰人心,更为普遍的抉择,即平等与效率间的抉择。……这是最大的社会经济抉择,而且它在社会政策的各个方面困扰着我们”。因此,为了总结近年来公平与效率问题上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有必要就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再深入探讨,以便做出恰当的抉择。一、理论争鸣追述——“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改革以来,我国理论界就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有人将这些观点归纳为六说,即“效率优先说”、“平等优先说”、“互为条件说”、“各尽所能说”、“双重均等说”、“市场化公平说”。我认为,就其实质而言,上述六说可概括为两大说:“效率优先”与“平等优先”。“平等优先”是我的政策主张。我在1987年9月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救助事业改革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必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变革,社会救助事业也必将深化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救助在改革中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呢?首先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公平与效率,在西方社会已成为两难论证。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协调公平与效率的根本条件。能够以最小的不公平获取最大的效率,或是以最小的效率的损失来取得最大的公平。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效率优先的原则,由于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特点,难免使社会分配领域完全平等。社会救助事业改革必须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  相似文献   

9.
孙一平 《学术交流》2007,8(8):33-35
平等和公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人们理解和运用这两种观念时,很容易将它们混淆。当代学者多是在"什么的平等"这一角度上看待平等的概念,而忽视了平等的本意和平等的价值。现代理解平等不仅指相同性,还包含了利益和差异的因素。平等作为理念给人一种永恒的理想,同时对普遍平等的现实效果考量衍生出现代意义的公平。现代意义的平等只有在公平、正义的框架下才有真实的内容。在这个框架下,平等为公平提供理念的支持,公平则成为平等思想的价值延伸。公平在价值上超越了平等,并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社会公平的实现成为了当今人类社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公平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实践的治世原则,是固守着特定平等的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0.
一、传统方法意义下的解释1.平等的内涵平等(EQuaLity)和公平(fair)含义不一。公平的含义很广,平等应囿于其内。平等亦含有相等和公正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平等问题虽属于价值判断,但它有数量化的可能属性,而公平则是不可以数量化的变量。互瑞昂曾对平等、效率和公平分别给出了定义:“当在一分配状态X下,对于所有单位i和j,X_i≥iX_J时,该分配状态X是平等的;如若X_i相似文献   

11.
平等与效率问题是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很多哲学家、经济学家等所热衷的话题,这个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认为,平等与效率间的抉择是当今社会中最困难的选择,奥肯力图解决两者的关系并使得两者获得平衡。奥肯主要从权利与金钱、市场状况、收入平等与机会平等以及如何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中增进平等几个方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论述。奥肯的分析视角已被作为经典在社会科学领域广泛引用,他的抉择理论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论著很多,说法各一。综观各种说法。基本上都是从“公平”和“效率”的概念辨析出发,再以社会的价值取向或道德标准分析其利弊,然后提出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见解。许多人都认为公平与效率,正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因而有人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人主张公平优先,以促进效率;也有人认为两者同等重要,不分孰先孰后;还有人认为应当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一论题,还原为“平等与效率”的权衡。有的人则把“公平”与“效率”完全看作是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从伦理学的意义上来研究“公平…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公平的主观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率与公平孰轻孰重、孰应优先发展、孰应暂时牺牲这个社会发展上的问题,很久以前就成为人们纷争不息的主题了,时至今日,我们又不得不重新对它作出抉择众所周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采纳了经济学家的意见,以尽可能小的不平等去换取高效率,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通过经济上的传递和带动作用,达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这的确是加速现代化过程的唯一可行之路。然而我们同时不应忽略社会公平问题,不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改革的积极性,这不仅会使效率上不去,还可能会给稳定的社会秩序带来危害。本文是作者近两年来对这一问题的一些观察思考以及最近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而写成的作者试图从公平的主观认定的角度,深化“社会承受力”这一概念的操作性,并根据北京地区社会公众对目前社会上七组职业收入差距作出的主观评价,找出社会公允均值和调整值,以及其中四种职业之间合理收入的等级序列。基于此,作者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公平、公平感和公平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调“效率优先”并非意味着排斥社会公平。公平不仅仅是一个伦理学原则 ,它也是提高活动效率特别是提高整个社会活动效率的重要条件 ,甚至是必备条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在运用诸种因素对员工实施激励时 ,员工主观上产生的公平感状况是激励行为能否收到预期成效的关键变因之一。因此 ,有关“公平”的研究还应该是激励理论的重要内容。问题还不限于此 ,实际上 ,社会的公平机制对于整个社会心理环境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而导致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行为的重心改变。从目前来看 ,如果忽略了这一问题 ,就会形成直接的社会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  相似文献   

15.
袁小良 《社会工作》2024,(1):130-157+166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是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转向社会投资范式试图超越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本文利用经合组织国家社会福利支出数据库(SOCX)和福利国家比较数据集(CWS)建构了涵盖18个经合组织福利国家1990年至2017年的面板数据,以福利支出指标和税后基尼系数为代理变量,检验了福利国家社会投资转向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特别是福利体制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在控制一系列变量的条件下,福利国家提高社会投资类政策支出比例有助于缓解收入不平等;在主效应的前提下,福利体制对两者的关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中保守主义福利体制强化了两者关系,而南欧和东亚福利体制削弱了两者关系。这表明福利体制对理解福利国家的社会投资转向改革以及缓解收入不平等仍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陈永昌 《学习与探索》2008,23(2):130-132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出现高增长和矛盾凸显两个鲜明的特征,社会分配不公越来越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出现分配不公的状况是多年历史综合原因形成的:第一次分配注重在效率优先中维护公平竞争,第二次分配注重在财税改革中实现相对公平,第三次分配注重在捐赠回报中推进社会公平.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即社会的富人运用捐赠、资助慈善事业等行为回报社会,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的收入分配调整.它是通过制度安排和公众自觉行动,体现社会的一种慈善文化和捐赠文化.三次分配互动互补,互相促进,形成"三点式"社会分配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萍 《探求》2005,(5):14-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涵着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政治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的自由和平等;科学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切实维护公平与正义;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及时化解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和保持社会的稳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法治为基础.要进一步完善构建和谐社会的立法体系,扭转重发展、轻规范的立法、执法和司法理念,树立发展与规范并重的新理念;扭转重效率、轻公平的立法、执法和司法理念,树立公平与效率并重的新理念.构建和谐社会,还必须确认和维护社会权(社会权利).立法者应当建立社会权的有效实现机制.旗帜鲜明地向弱者倾斜原则是现代法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向弱者适度倾斜的原则不仅不违反平等原则,恰恰是坚持、捍卫和发展了平等原则,并最终贯彻了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19.
面对市场经济趋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收人分配悬殊。社会贫困面扩大等问题,主管社会救助工作的民政部于1994年选择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应对。目前,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认识是把它作为一种维护公平原则的社会制度去弥补市场经济的高效率所产生的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社会公平制度是否应该考虑效率问题,以及如何在设计社会公平制度时考虑效率问题。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公平与效率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老话题,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理想社会目标和理想社会行为准则中,是公平至上的,如儒家思想的“大同世…  相似文献   

20.
起点平等来源于现代社会人们对人人生而有别这一社会现实的道德反思。起点平等不推崇平均主义,它旨在减少或降低社会偶然性因素对人们前景的影响,给人们提供相类似的初始资源和发展机会,从而为他们展现同样的成功前景。起点平等也不反对竞争,它试图构建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应该说,起点平等是结果平等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不能保证起点平等的社会很难实现结果平等。起点平等维护了人的尊严和社会公正,它不仅要求保障每个人都享有生命权、健康权和受教育权,而且要求遵循正义原则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实现起点平等,市场无能为力,个人或社会团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政府则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这是由政府自身性质和能力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