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旨趣契合了近代中国人“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进呈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互动,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交相呼应。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共产党人系统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难题,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以伟大的实践创造回应时代之问,以卓越的理论创新引领时代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正确反映、把握、引领时代中,构建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以筑牢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时代发展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社会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的提出及其伟大实践,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坚持中国化传统,借鉴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且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的发展的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世界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立足时代和当代中国的实践,根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并参考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解读,阐明对当代哲学创新的看法,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从市场经济的实践、信息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挑战中探索规律,揭示矛盾,解决问题,更新观点,不断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之思的当代性言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6.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7.
"回到马克思":一种可能性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对接的三种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9.
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问题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内在融通,找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根本路径,在实践基础上打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思入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通道,从改革开放的当代视野出发重演基本原理体系的真实思想,使其本真精神和科学价值全面介于并活跃于当代实践之中;还必须确立一种中国化、大众化的根本立场并向着未来的实践积极筹划,确保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成为革新时代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策略考虑,在其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中获得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式拓展。  相似文献   

10.
以科学的理论态度研究"当代性"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变革的实质是用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代替旧的物质主义哲学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超越物质主义哲学体系为前提,以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为根本,以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是“改变世界”的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民本位、“革命的实践”和以社会进步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确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2.
以教科书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际生活产生了较大距离,不能满足变化了的时代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创新。中国哲学工作者应当有能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根与命脉所在。今天,它又是我们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关系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是其产生、发展、传播,还是其中国化的每一步骤,都与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现代化有着某种独特的关联。确立"和而不同"的开放思维与包容心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等方面有很多共性。从理论上而言,这些共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体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逻辑的,具有民族形式和时代特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贡献是,开辟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具体化和民族化,创立了解决新的时代课题的中国共产党哲学思想,提供了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规律和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自己的实践需要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能动选择与运用,是文本与诠释者的互动。实践性和缺少全面详细地阐述自己基本观点的文本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特点,极大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它的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从客观方面看,中国人是以苏联哲学为中介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著作的;从主观方面看,中国的国情、革命的实践需要、革命领袖的个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起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形成了三种形态。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27年,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927—1949 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事求是为基本精神;1949—1978年,在两种思想的斗争中“左”的思想日渐占据上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现出唯意志论的特点;1979年以后,以实践唯物主义为特征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在形成之中。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的哲学观深受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主张从本体论意义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或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唯物史观和经济学理论;他阐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哲学的阶级性特征,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走过了90余年的风雨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余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色彩斑斓和丰富多彩的画卷,并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主流形态,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马克思的新发现(即唯物史观)三者之总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种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纪念李达诞辰115周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形态。李达是在中国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驱者和启蒙者。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有着开创性的历史地位,被毛泽东称为“理论界的鲁迅”。  相似文献   

20.
在 2 0世纪的近半个世纪中 ,李达通过自己的再阐释再创造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特色的性格。他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 ,所主张的以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来探寻中国出路的致思趋向 ,所凸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继承人类认识史积极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在 2 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必将仍然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启示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世纪中与时俱进 ,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