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毛泽东同志把这一认识过程简明地概括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来(或实践——认识——实践)这样两个飞跃的过程.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第二个飞跃的重要性,他说:“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①他认为认识运动只说到理性认识为止,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一半,更重要的还是后一半,即从认识到实践.那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呢?它是不是可以从理论直接变为人的实践活动呢?如果说前一个飞跃过程是经过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也有的同志认为经过了感性、悟性、理性三个阶段)那么后一飞跃过程是否也有几个发展阶段呢?  相似文献   

2.
按照传统的流行观点,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感性认识,再经抽象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之后,就能直接拿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了。譬如常见的说法: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理论的问题;而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解决的是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实现理论的问题。似乎在第二个飞跃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继续认识的问题。不错,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是有一个指导与被指导、检验与被检验的问题;认识过程的这第二个飞跃,也的确主要解决的是人们改造世界、实现理论的问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理性认识与未来实践活动的关系,实际上并非仅仅只存在着指导与被指导、检验与被检验的关系,而同样客观地存在着一个继续认识的问题。这个认识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首先是处于理性认识与未来实践活动“中介”阶段的认识活动,其次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认识活动。后者一直为人们所肯定,而前者始终被人们所忽视或否定。为此我们着重谈谈前一阶段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质的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它们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其具体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它是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的,其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曾经谈到关于“从抽象到具体”的问题。对“从抽象到具体”如何理解?它只是逻辑思维方法呢?或者既是逻辑思维方法同时又是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呢?这个问题在哲学界和经济学界中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些同志一看到“从抽象到具体”是马克思在谈经济学的方法时提到的,就往往只讲它是一种逻辑思维方法,而不讲它是理性认识的两个阶  相似文献   

5.
思想是行动的指针。因此,探讨理性认识失误的根源,寻求防止或减少失误的途径,对于所有从事革命和建设工作的同志特别是担负领导责任的同志,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从认识过程来分析,理性认识的失误是非科学抽象的结果。众所周知,人们的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相对于感性认识阶段而言,理性认识本身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人们由实践回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按照认识机制的不同和认识程度的高低,应该分为几个基本的认识阶段?对此,我国哲学界近年的讨论意见纷纭,各言其是。大体可归纳为两种意见。一种是“两阶段”论,即第一阶段为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为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理性—实践”。另一种是“三阶段”论,但具体分法又各不相一。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知性—理性—实践”;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直觉认识、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直觉—理性—实践”;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检验与发展认识”,写成  相似文献   

7.
<正>从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人的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而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这是人的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究竟是怎样实现的?这个问题至今尚在讨论之中.本文就其中的中心环节问题,方法论问题,模式问题发表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第二次飞跃是一个过程,它是以环节系列为其中介的.第一次飞跃是一个抽象化过程.飞跃的中心环节是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活动,人们的认识从一般意义上说,依次经历了“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理性认识向实践转化的中介(中间环节)有许多灼见.有的同志认为这个中间环节可以叫“智性认识”,更多的同志认为中间环节是“实践观念”.如果说,理性认识向实践转化有许多中间环节的话,那么实践观念作为中间环节之一,我是同意的.但是实践观念毕竟是属于主观范畴之内的.因为无论是计划、方案、政策、决策,都没有离开理性认识的领域.假使要找出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的中间环节的话,我认为应该是“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相似文献   

9.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发表的《马克思关于“从抽象到具体”的思想指明了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一文,作者张传湘同志提出将理性认识划分为“抽象的规定”和“具体的再现”两个阶段。怎样划分认识阶段,这是目前我国哲学界比较关心和正在开展讨论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读了张传湘同志的文章,在这方面受到一定启发,但觉得文章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值得商榷。下面就我认为值得商  相似文献   

10.
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对理性认识的具体阶段问题却缺少研究,现行的各种哲学教本在论及认识过程时,仅只一般地把认识过程区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阶段,而没有对理性认识的具体过程作些具体分析。其实,人类的理性认识如同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一样,都是一种发展着的过程,是一种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运动着的过程。笔者认为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抽象  相似文献   

11.
1 中学数学的教学是分初、高中两个阶段来进行的。那么,在这两个阶段中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有什么特征呢?从人的认识发展理论来说,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是由“具体,直觉水平占优势”渐渐地向“抽象,逻辑水平占优势”过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初中生认识客观事物时的逻辑思维活动较多地依赖被认识事物的直观、形象性(即依赖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表象来进行的经验型的抽象思维),而高中生由于学习材料的背景有了变化,其认识客观事物时的逻辑思维活动也要适应这种变化,故须从初中阶段的经验型抽象思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针对哲学教科书关于认识发展过程和阶段的传统理论提出两点质疑。 一、在由实践到认识这一发展过程中,到底有没有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在内容上加以分离的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  相似文献   

13.
《哲学研究》发起讨论认识发展阶段问题,这对推进乌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我们主张把一个具体的完整的认识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八个环节,即:感性认识阶段划分为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阶段划分为抽象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理性认识;检验理性阶段划分为形成理想意图、逻辑检验、实验或试点检验。本文不打算全面论述这些阶段和环节,只想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认识发展阶段的划分,有主张“二分法”(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有主张“三分法”(感性、知性、理性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的;有的主张“四分法”(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认识).在这些观点中,陶玉泉同志在他的《划分认识阶段的根据问题》(发表于《哲学研究》1984年第六期)一文中,主张把知性认识作为既区别于感性认识又区别于理性认识的独立认识阶段.陶玉泉同志的文章(下面简称“陶文”)对  相似文献   

15.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认识或理论直接作用于实践,而且通过一个中间环节-实践理念实现的。所谓实践理念是主体在观念中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实践理念仍属于认识的阶段,但与单纯反映客观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理念(理性认识)不同,它的形成是客体规律与主体需要相结合,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过程,实践理念是主体在观念中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创造,它一经确立,就具有可行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为此而制定的一整套路线,方针,政策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理念。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三十多年来,曾有过不少论述。今年二月,全国统战理论讨论会,对这个问题又进行了专题讨论,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已告诉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民主党派,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四化的建成。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去判断它的性质、分析它的地位、认识它的作用呢?在判断、分析、认识中又应该把握住哪些最基本的理论原则呢?本文就是想在这些问题上谈些粗浅的看法,供人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是一个理论上和现实上都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一飞跃的基本的中间环节,作一些肤浅的但却是诚实的探讨,就教于理论界的同志们。目的目的是第二次飞跃的第一个必经的环节,它是以观念的形态预先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实践结果。作为第二次飞跃起点的目的,它的理论基础是理性认识,是人们在第一次飞跃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实践客体的系统的、完整的、规律性的认识。(在没有得到实践检验之前,这一认识具有假设的性质)。因此,目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实践主体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如果失去这一  相似文献   

18.
形象思维是不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究竟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还是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如果它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那么它是怎样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这是形象思维讨论中至今仍然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就会直接影响到形象思维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有些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工作者是把形象思维归之于感性认识的。例如朱光潜教授就明确宣称;“形象思维属于感性认识范畴。”在《谈美书简》中,虽然没有说得这  相似文献   

19.
一、形象思维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吗?形象思维是不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究竟属于感性队识的范畴,还是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它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还是也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是形象思维讨论中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实践论》与船山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的认识产生可分为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即真理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以及真理的无限性和人的认识、实践的相对性等方面,毛泽东的《实践论》对王船山的哲学思想都有明显的继承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了人类认识的总规律,为夺取中国革命,尤其是为夺取当时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