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阿眉斯人(Amis)居住在台湾的东海岸。从东海岸北部花莲市到南部台东市的海滨地区,是阿眉人的主要聚居区。东海岸的山区之中,也有阿眉斯人的村落分布。虽然准确的人口数字目前难以统计,但是根据当地首领和教会的估计,现在有13万多人。大部分地区的阿眉斯人自称为“邦匝赫”[pa?tsah],台东地区自称[?amis]。 阿眉斯人是台湾高山族的一个支系,所操语言为阿眉斯语。高山语包括阿眉斯语在内,属于南岛语系(或称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印度尼西亚语族。本世纪30年代日本人调查过阿眉斯  相似文献   

2.
有一则传说这样讲:唐朝时,穆罕默德打发根思、格斯、宛尕斯等人到中国传伊斯兰教。根思和格斯在路途中病故了,只有宛尕斯来到了中国。宛尕斯知识渊博,德高望众,深受唐王的尊敬。几年过去,宛尕斯思念家乡,唐王一再挽留,说:“这个人呀,今天要回,明天要回,老回呀回的,要想个办法把他留住。”他就对大臣说:“你去跟那个‘老回回’说,叫他再住个把月,等天气一好,就让他回去。”从此以後老回回的名字就传开了。从内容分析,这只是一则关於回族名称来源的传说。事实上,这则传说既不能准确地说明回族名称的起源,也不能说明回族的…  相似文献   

3.
在《论语》中,“斯”字出现了七十一次。第一个“斯”字出现在“学而第一”篇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的“斯”字,按宋人邢昌疏说:“先王之道斯为美者,斯,此也。”朱熹注:“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二家之注均以斯为“此”字之意义。今人杨伯峻注(按:杨著《论语译注》后,附有《论语词典》)指示代词:这人、这个、这里、这样(25次):斯为美,有美玉于斯。指示形容词:这个、这种(15次):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连词:这就、于是(31次):观过斯知仁矣。杨注有两个指代性词类,一个作为连词。  相似文献   

4.
这本集子是值得读的。不为别的,就因为作者是“山药蛋派”第二代作家中的一员健将,也是该派第一、二代作家中仍然坚持不懈写作的一位。从八十年代后期起,“山药蛋派”就不怎么受到重视,“山药蛋派”这个名称也几乎不再听说。“山药蛋派”行情看跌,乃是社会转型期必然会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同样必然会有的另外一种文学现象,是这个流派不会完全消失。它是  相似文献   

5.
方艳  罗季心 《今日南国》2005,(23):102-104
核心提示:刚走过17岁花季的琼海少女阿美(化名),带着“打洋工”的美梦被“输出”到香港。没想到却陷入张口等食的淫窟,受尽了非人的折磨。聪明的阿美不甘屈服,终于找到机会,在香港警察的帮助下,历尽艰辛回到家乡。9月10日,阿美勇敢地站出来揭露组织卖淫团伙的罪行。  相似文献   

6.
阿眉斯人(■ami■,又称阿美人)的亲属称谓,以马来制为基础,兼融图兰制的主要特点,进而产生描述式的雏形,是一种适应自己的社会及婚姻制度发展需要而创制的亲属制度。而亲属基本称谓是这种亲属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本文主要通过亲属基本称谓的初步分析,借以探讨阿眉斯人古代社会及婚姻制度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7.
族回,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也称“回回”、“回民”。我国何时起有“回回”的名称?据清李慎儒的《辽史地志考》中记述:“五季后,或称大食,或称回回,盖不知其旧矣。”这就是说,五代后就有回回的名称。宋代沈括  相似文献   

8.
宗传璧、周烽同志的《从“斯”字看<论语>》一文(载《复旦学报1989年第六期,以下简称“宗文”)根据段注《说文》等证据,认为“斯”字的本义当为“析”义,“斯”字作为“此”义是从宋代开始的,因此《论语》“先王之道,斯为美”之“斯”应当是“分析”之义。宗文的这一见解其实是不能成立的。一、《说文》探究的是字的本义,但字义不一定等于词义,正如“岁”字许慎释为“木星”,并不等于上古“岁”字就没有“年岁”、“年成”之义,“叔”字许慎释为“拾也”并不等于上古  相似文献   

9.
论尾声     
作为曲学名词的“尾声” ,并非如《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定义的那样仅限于戏曲范畴 ,也不存在“分为若干段”的尾声。尾声是套曲中位置在全篇之末、有特定名称的一支曲 ,它同时也是一种曲牌名称 ,其作用是从文义及乐章两个方面收结全曲 ,其使用有着自身规律。尾声起源于先秦诗歌中的“乱” ,发展至唱赚及诸宫调中成型 ,终成南北曲之重要构成因素。尾声有数十种名称。北曲与南曲所用尾声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在全部《论语》里,“斯”字凡71见,“是”字凡58见,和两字词类相近的,“兹”字凡一见,“此”字未出现。汉语语法学家认为是指示代词的,“斯”字有22例,“是”字有26例,“兹”字一例:认为是指示形容词的,“斯”字有15例,“是”字有5例。现在将它们分别列出,作一对照。知道“斯”“是”在两方面的用法中,完全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古代的监狱     
中国古代的监狱最早出现在夏朝,古代典籍中就有“皋陶造狱”的传说。皋陶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大法官,也是监狱的发明者。古代的监狱,一般被称为“狱”,也有“圜土”、“囹圄”、“犴”等等名称。根据《说文》的考  相似文献   

12.
先秦道家哲学主要名词通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录(一)先秦道家的中心思想(二)进行研究的方法(三)先秦道家思想与医学的关系(四)“气”(五)“精”、“神”、“明”(六)“一”(七)“德”、“理”(八)“道”(九)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一)先秦道家的中心思想道家是先秦哲学中主要六家之一。六家的分别,是从司马谈开始的;这是汉朝的历史家对于先秦思想研究的成果。这种分别不完全是科学的;例如在这六家之中,在许多家的内部,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但是就先秦哲学思想发展的某一个线索说,这个分别也有一定的根据。有人说,先秦没有道家。这话没有什么意义。如果说先秦没有道家,是因为先秦没有这个名称,这个理由是不充足的。所谓六家这些名称,本来是后来历史家对于先秦的哲学派别作了分析研究以后给予它们的。除了儒墨两家是用先秦已有的名称之外,其余各家也都是新立的名称。不仅道家这个名称是先秦所没有的,就是名家和法家等名称,也是先秦所没有的。如果说,先秦没有道家,因为没有这种组织,这个理由也是不充足的。先秦哲学派别,除了墨家有严密组织之外,儒家都宗奉孔子,可以说是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但是像名家和法家,既无组织,也很难说其中的人有什么师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码头名称的流变,主要是由一词多义的“马头”向一词一义的“码头”转变的过程。这一名称的转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马头”一词被赋予了舟船停泊之地的含义,同时也被视为码头得名之始。其次是明清时期,码头在功能完善和形制变化的影响下,“码头”的用法开始出现,并与“马头”一同表示舟船停泊之地,于是出现了两词并用的情况。到清代以后,“码头”开始成为主流的表达用语,而“马头”则逐渐退出使用,码头之名最终得到统一。码头名称的流变也带来了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是消除了“马头”的歧义理解,另一方面则是统一了码头之名的书面表达。通过对码头名称流变的把握,我们在研究具体码头问题时,就不能以名称变化而割裂其历史源流,也不能忽视对码头其他名称史料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蒋振邦,这位宁夏土生土长的作家,对农村大地充满深情的眷恋;对家乡父老怀抱无限的真诚挚爱。当他以生动活泼而又略带幽默的笔触,伸入黄河岸边沟渠纵横的地地时,作品就会流露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泥土芳香;当他饱蘸挚情描写“生于斯、长于斯、劳作于斯的农民”及其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的命运时,作品就会溢满他或  相似文献   

15.
一单纯词和合成词(一)课文内容“蝙蝠”这个词中的“蝙”和“蝠”都没有意义,只有合起来才有意义,表示一种动物的名称。而“黄雀”这个词中的“黄”和“雀”都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意义——一种动物的名称。象“蝙蝠”这样的词叫作单纯词,“黄雀”这样的词叫作合成词。这里重点讨论在汉语词汇里占着明显优势的双音合成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崇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从郎吉弩斯的《论崇高》谈起。郎吉弩斯是公元三世纪雅典的修辞学家,他主要从修辞学角度进行论述:“所谓崇高,不论它在何处出现,总是体现于一种措辞的高妙之中。”这种措辞的高妙,“自然属于卓越的心灵”,“思想深沉的人,言语就会闳通”。正是从这一角度,郎吉弩斯得出“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结论。他的论题中心只是崇高的语言形式,认为“恰当的惊人的措辞会对于听者有巨大的威力,迷人的魅力”;他眼中的崇高对象主要是海洋、尼罗河、多瑙河一类自然事物,还没有充分注意到社会美。然而,郎吉弩斯对崇高的认识使崇高进入了美学殿堂,被确认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郎吉弩斯是针对当时道德败坏、文风萎靡来强调崇高和激情的,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民主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民主的涵义传统的关于国家形式的种种名称中,用得最多的是“民主”。“民主”一词在政治思想文献中早有记载,且其涵义众说不一。就它的一种涵义而言,早在公元前5世纪,民主就开始在古希腊城邦得以流行,就它的另一种涵义而言,只是到了近代。民主才开始萌芽,但也许尚未在世界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上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句话的解释分歧颇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攻”的意义是“攻击”还是“攻治”,“也已”的“已”是动词还是语气词.本文从句法分析的角度说明:“攻乎”的“攻”只能理解为“攻击”而不能理解为“攻治”;“斯害也已”的“斯”是一个代词,复指前一分句;“已”是语气词而不是动词,“也已”是语气词连用.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的口语中,“哈吧狗”一名似乎不登大雅之堂。由于人们常常把在权贵面前溜须拍马、摇尾乞怜、卑躬屈膝的无耻之徒蔑称为“哈吧狗”,所以这一名称就含有了相当的贬义,人们也就对它十分厌恶了。然而,在古代,人们心目中的哈吧狗的形象却十分可爱,一点也不令人讨厌。《山东甬志·卷二十四》载道:“犬,种类不同。有吠犬,短喙,  相似文献   

20.
对于《论语·为政》中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前人有不同的理解。这句话应当解释为“攻治异端,这个害就会停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