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人口激增、环境污染和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不适当的发展方式,是当代世界性的四大社会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看,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始终与自然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剧增必然导致对资源消耗的加剧,而资源过渡的消耗,必然导致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和资源本身的危机。无论是“患人多”还是“患人少”,本质问题是人口与生态环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环境变化与人口迁移的研究中,环境难民这一概念饱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迁移动因的识别、是否存在环境难民、环境难民能否纳入难民的范畴三个方面。导致环境难民概念分歧的原因在于移民跨学科研究进展缓慢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从自身的角度对环境难民进行建构。为了弥合环境难民存在的争议,学者采取了将环境变化引起的跨国被迫迁移人口视为环境难民;根据移民动机和救援紧迫性识别环境难民;采取“自愿—强制”二分法将环境难民纳入非自愿移民的范畴;维持现状与加强合作等四条路径。本文结合我国环境相关移民实践认为:扩大环境难民的范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环境难民不能囊括那些既定类型和约定俗成的移民类型;不能将非自愿移民等同于难民;概念界定本身无法解决身份识别。在实践中,需要从环境变化的影响识别需要救援的迁移人口;以集体身份划定环境难民范畴;履行政府的职责,最大程度上较少跨国环境难民;对不同环境变化影响的人口采取不同的迁移手段;整合资源进行合作以更好地安置移民。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人口分布的平衡与不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不平衡特点由来已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腾飞的需要,大西北的开发势在必行。为此,主张向大西北大量移民以改变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状况,从而适应生产布局的西移的呼声在有关论述中时有所见。笔者认为人口的“平衡分布”不等于“平均分布”,我国这种貌似不平衡的特点与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各地区的环境容量相适应。因此,就这个意义讲,这种分布是平衡的和合理的。任何以人口合理分布为理由,大量移民西北的主张是不切合实际的。本文就这一论点试图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并以我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所划分的八大人口区为依据来论述我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这一不平衡特点的平衡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叶笃庄在《经济日报》1984年4月7日第1版上撰文《西北黄土高原种草种树与控制人口问题》,对向西北地区移民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文章指出:从历史上看;秦、西汉以前,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本是“草木茂盛,多鸟兽”之区。秦与西汉为了“拒匈奴”卫关中,实行了向西北移民实边与屯兵守卫的政策。汉武帝时,两次比较大的屯兵移民即达130余万人。于是内地去的兵民走到哪里,垦到哪里,草原变成农田,自然生态遭到了破坏。东汉至隋六百年间,中原战乱频仍,游牧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看,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都始终与自然资源(包括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患人少”,或者“患人多”两个方面。前者多发生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它出现的时间很早,大致从奴隶社会就开始了。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人口稀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口问题出现的特点是“患人少”,因而在历史上出现无数次地抢掠人口,占有奴隶——劳动力,以扩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  相似文献   

6.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胡焕庸教授最近在一篇题为:《怎样理解人口生态?怎样考虑移民西北?》的文章中说,1984年党中央提出:要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重点开发西北,全国上下响应这个号召,都在注意研究西北,着手开发西北,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许多人看到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尤其我国人口分布,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  相似文献   

7.
三峡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世纪工程,也是中国当代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水库移民。由理论工作者与实践部门的技术工作者共同合作的《三峡工程移民与库区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首次从移民安置与库区发展的关系出发,对三峡库区的人口、社会、经济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对库区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人口容量,移民人口群体状况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水库移民的历史经验;分析了促进移民安置与库区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条件;提出了三峡库区移民安置的思路与对策。与国内外已公开出版的同类专著相比,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甘肃疏勒河流域移民迁入区为例,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燃料供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房木材供应与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移民对迁入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移民开发能否与资源环境匹配,能否协调发展等问题,并提出一些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香港的经济发展与移民●郭志仪●(兰州大学西北人口研究所兰州730000)香港在历经百年沧桑之后,即将回归祖国。香港不仅以其骄人的经济业绩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政治上,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形式回归祖国,更引起...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曾对东北、西北等地区做过大量移民工作。30余年,几经起落,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得到了很多教训。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今天重提开发边区这一课题,了解边区人口、资源的配置情况和边区内人口流动变化的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人口思想从形成与发展的一般线索看,经历了由“患多”到“患少”的转折;对其“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进行逻辑分析,则可看出它的实质是既“患多”又“患少”的辩证数量观。他对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地域分布,控制人口的社会构成也有较多的论述,作者主张按照孙中山“患多”、“患少”、“三民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去理解其人口思想精义及科学体系,才能真正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开始,人类进入了第二个“移徙时代”。移徙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它可以使接受国、原籍国和移徙者本人都得到好处。1.美国。被称为“建立在移民基础之上的国家”的美国拥有4300万海外移民,占其总人口的13.5%,成为世界上拥有海外移民人口最多的国家。美国1/6的企业主是移民,而移民只占美国人口的13%。  相似文献   

13.
移民西北,始于秦末,自张骞通西域之后才逐渐开展,但时行时辍,开发成效不大。两千多年来,我们的祖先,致力于东南国土的开发多,致力于西北国土的开发少,形成我国国土开发和人口分布的极不平衡。去年夏秋,中央几位领导同志先后视察西北,强调开发大西北,将使之成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我国经济开拓的重点。这是一个具有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德川时代,约三百年间,日本人口大约有3,000万人。统治者认为,人口和家畜一样,越增加越好。但是,扶养能力没提高,而且在人口移动被禁止的社会里,要增加人口,也不可能。那时,一般居民采取溺婴、“堕胎”等手段,是常见的行为。不久,开始了明治维新。明治初期,在全国范围,政府禁止溺婴、堕胎,采取了积极奖励生育的政策。例如:对贫困家庭,发给育儿补贴,并实行孕妇登记、死产检查等制度。新政府采取的是增加人口的政策;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口号,鼓励人口的增加。明治20年代,在日本国内,出现了人口过剩的趋势,人口过剩论在日本被提出来了。因此,提倡向海外移民和开发北海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农业灌溉区20万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建设项目为例,详细地论证了该次开发性扶贫移民中的综合效益。指出本次移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相互联系的,只有三者彼此间协同作用,使人口、资源和环境系统在新的有序状态之下,方能有效地发挥自组织功能,促进甘肃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地处三峡库区的重庆市开县面对移民迁建工作中的新特点、新困难,广大干群始终以“开发扶贫、移民迁建、人口控制”为库区的工作重点,结合库区实情,更新观念,探索出了一条三峡库区移民计划生育工作新途径:  1.以完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为基础,努力解决库区移民过程中所产生的计划生育新问题。一是强化责任。针对库区移民任务繁重,移民问题多,工作难度大,计生工作在不同程序上被削弱、忽视的现象,建立了计生工作首问制和捆绑责任制,确定了县、乡镇、村党政纵向责任线、部门横向配合责任线和计生协会会员责任线三条责任线,通过“…  相似文献   

17.
李忆春  高新才 《西北人口》2007,28(2):97-99,103
鉴于妇女在扶贫开发中的特殊性,本文拟以2004年甘肃省河西玉门移民点的调查为依据,对农村妇女自身素质与开发移民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描述.结果表明,移民妇女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迁移的成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异地开发对贫困地区的妇女素质也有促进作用.文章最后建议在扶贫开发中要为移民妇女自身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邹志伟  侯甬坚 《西北人口》2012,33(2):93-97,102
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探讨人口与环境承载力问题,是历史环境复原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对民国时期拉卜楞寺僧侣制度及甘南藏区部落人口的地理分布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当时甘南地区人口与环境关系有种清晰的认识,而且也可以为我们当今西北民族地区开发提供一份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人口迁移,就没有株州市的今天。在调查的1500人中,有739人是迁入移民,占49.3%;在被调查的400户中,移民户为344户,占86.0%。迁移给移民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从经济收入,住房条件、工作与专业、学习与教育机会、文化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六个方面来分析。 (一) 1.移民生活变迁总分析(参见表1) 从表一可见,大多数移民认为,迁入以后在“经济收入”、“住房条件”、“工作与专业”、“学习与教育机会”、“文化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六个方面都比迁入前好,其比重分别为76.1%、69.1%、  相似文献   

20.
谢颜 《人口学刊》2022,(4):29-38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规模较大的人口流动,清末以来的农民流向东北即“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流动之一,它对东北地区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场大规模移民在民国时期达到了高潮,本文以1912-1931年东北地区移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历史经济学分析方法,运用大量的史料考证还原东北地区农民流动的概况。通过分析这一阶段东北地区移民的规模、人口结构、地域分布、职业分布等人口特征描绘出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移民的总体状况。同时,利用历史经济学方法和理论分析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的深层次原因,从土地价格、交通条件、就业机会、收入差距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人口迁徙的原因,民国时期政府的宏观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北地区人口迁徙。东北地区农民流动对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经济、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直接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种植结构的变化,为东北地区成为我国著名的“大粮仓”奠定了基础,同时推动了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东北地区人口迁徙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