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古诗十九首>研究,缘起于<中国诗歌演变史>的整体写作,其中汉魏五言诗演变历程的研究和写作,既为十九首研究的缘起,也为其写作的主要方法.审美学术观,对文本与史料的思考在先、现有结论在后,实践第一等诸多方面的统一,为本研究学术观和方法论的本质.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应为曹植所作,其余作品、苏李诗和<孔雀东南飞>等,皆应与曹植、曹彪、甄氏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学术研究的魅力,就是探讨未知.木斋先生<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不仅仅限于古诗十九首,还涉及到建安诗歌乃至中国诗歌发展的整个历史,学术视野非常开阔,涉及到对于中国诗歌史若干重要问题的重新理解与界定等问题.他的见解还未必能成为定论,但是,文学史研究的意义,本来就是探讨各种可能性.因此,他的研究工作理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3.
<正>木斋先生对古诗十九首的创见,带来古诗研究的新视野。总体来说,木斋对于《古诗十九首》的看法,大致可以罗列如下:首先,他区别"五言诗"与"文人五言诗"的差异,并将五言诗的成熟归于曹魏之后,认为此前的作品当不得代表"古诗"的体系,而作为古诗中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自然属于文人五言,并成于曹魏之际。此点将过往"西汉说"、"东汉说"、"建安说"作出一明确的取舍。 相似文献
4.
5.
编著文学史时,对于文学史料的收集、文献的鉴别去取,以及资料的安排运用,应当谨慎从事,但也不应划地自限,固守成见.而应收集对文学史中某些疑案能有所突破的论著,将其见解,适时编入著作中,以修正原有的观点.木斋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是就诗证诗,或以史证诗,条分缕析,详加辨证,其对学术的贡献,应是毋庸置疑的,也应当为文学史家所关注. 相似文献
6.
从史书材料、五言诗在汉代创作情况、对锺嵘和刘勰相关观点的辨析、与《古诗十九首》比较等六方面对《文选》所收李陵诗逐一考证,可以得出结论,《文选》所收三首“李陵诗”应当是李陵作。 相似文献
7.
8.
《古诗十九首》是曹睿于景初中对曹植文集"撰录"的结果。曹、甄之爱,发生于建安十六年(211)暑期,写于建安十七年七月的《离思赋》,为曹植之思甄之作;《涉江采芙蓉》为曹植于建安十七年十月随父出征孙权时于长江北岸所作,与曹植《离友.其二》为同一主题的不同体裁之作。翌年正月从江边归程中写作的《朔风诗》,再次证明了《涉江采芙蓉》为曹植思甄之作。 相似文献
9.
尹保云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7-75
内因-外因的分析模式把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文化看作是封闭的系统,把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并把西方的现代化解释为内源性的。任何一个传统社会所内生的现代性因素的作用有限,不可能带来社会形态的现代化转变;西方的现代社会不是在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母体内孕育出的,而是来自于一个世界范围尤其是从中国聚集与融合现代性因素的过程。由于西方在世界范围内聚集了重要的现代性并融合成新的社会形态,迟发展国家的现代化难免表现为向西方国家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知识分子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末年,政治腐朽,社会黑暗,文人们面对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现实,痛感生命的短促悲苦,人生的坎坷无常,并由此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这在情绪上的直接表露便是孤独,便是对时间之流、生命之本的追寻,便是对人生怀疑而产生的感叹哀伤,对因人生短暂而产生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木斋先生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从诗本体的原生视角、诗客体的立体释读、诗主体的通盘考量等三个层面发覆正谬,又通过多学科之间的的嫁接、杂糅、融贯、跨界,扩展视域,形成了一种圆融的柔性机制,共同推进了《古诗十九首》的深入开掘,最后完成了学术积累的集成绽放,得出《古诗十九首》作者及写作年代的木斋"新说",其古诗解蔽路径具有方法论的学理意义、启发意义和指南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古诗十九首>的抒情主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将其主体情感区分为离别之情、失意之情和叹老之情,并探完了产生这类情感的根源、在抒情主体身上的表现和对人生态度的影响;使我们对人类情感的基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较为完美地解释了<古诗十九首>所以为人们所钟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毛泽东在 195 6年— 195 8年期间总结并发展诗词创作的文学活动 ,分析他的政治心态和文学心态对总结的影响。此次总结产生三项成果 :整理并公开发表《旧体诗词十八首》 ;创作并及时发表新作三首 ;出版毛泽东诗词的第一种自选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 ,并对其作全面、系统的批注。诗人毛泽东及其诗词在当代和后世读者面前的自我历史定位 ,由此次总结开端。 相似文献
14.
统观《古诗十九首》中运用植物意象的十首诗歌,其植物意象可以分为四类进行诠释,即“时序之草”、“生命之树”、“遗远芳华”和表现“情爱依附”的植物意象,而每类植物意象又各自具有较为深远的文化意蕴。在对《诗经》、《楚辞》植物意象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古诗十九首》的植物意象在艺术表现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体现了“婉转附物,怊怅切情”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张丽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1):75-77
从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古诗十九首》,它表现了一种哀美的美学风格,原因之一是受当时社会审美风尚的影响。以哀为美,追求哀情的表现,最初主要体现在音乐艺术中,后渐渐渗入到文学艺术中,汉代的风行不衰。原因之二是受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的影响。作者的人生经历中不仅仅只有痛苦哀怨,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却是相同的,这说明作家的审美趣味的指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王锡荣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
目前高等学校教学和许多学术著作,都把《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仅仅归结为游子思妇的旅怀闺愁,这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其原因,是把许多朋友互相思念之诗,误解为妇人想念丈夫之作。例如《行行重行行》、《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等,都是朋友之词而非思妇之词。这样的诗篇在《古诗十九首》中,约占1/3左右。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在对现实生活本质的理解上还远未达到唯物主义的程度,总的来说依然是理性主义的.但不可否认,因为物质利益问题的介入,马克思发现了被思辨哲学所包裹起来的社会现实的平面.无疑,社会现实的发现,孕育了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得以形成的各种思想条件.不理解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哲学成就,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后来对黑...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思妇诗主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瑞斌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1):70-71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虽说是以抒发男女相思之情为主,但其主题意蕴又远远超出了男女相思,在女主人公对岁月易逝、容颜易衰的哀怨与感伤中,我们看到的是女性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文人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其生命意识的萌发是汉末社会现实状况和文人生存境况外化的结果。这种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因理想失落而致的对原有生命价值范式和意义模式的质疑与否定;对生命本体意义的深切体悟与追寻;哀叹生命的短促,以"向死而生"的态度直面现实。《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充满了深沉的悲剧意味,具有强烈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的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史的研究,在坚持朴学学风的同时,寻求新变的更新意识已经由个别人的孤军奋战,逐渐开始形成一股潮流,展示出强大的生机.木斋先生<古诗十九首>研究对古代文学乃至整个学术研究的思想方法有相当多的启示.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研究领域,我们同样也可以从整体格局定势上去探寻一种变革机制,在清晰把握和分析当前研究所陷入的困境和原因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寻找更新替代的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