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统和政统──中国古代政治传统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余英时先生,擅长于现代学术方法和观点解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取得了不少成绩。最近读了余先生的《士与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两本论文集,受益良多,故为此文。1只要提及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人们就会立即想到君主专制、君尊臣卑、宦官干政、外戚篡权这些与民主社会格格不久的历史现象。许多学人认为,这些怪象都是儒家思想的产物,因而要建立新的政治法律模式,首要的任务就是打倒孔家店。这是“五四”前后人们努力的方向,尤以“文革”时期为最。余英时先生没有接受这种流行的然而是不正确的说…  相似文献   

2.
金小方 《理论界》2006,(11):158-159
学术界对于方东美思想定位有很大分歧。对于方东美的思想属性,依据方东美的思想特征,对照余英时对“现代新儒家”的定义的分类,可以得出新儒家、新道家、非儒非道或亦儒亦道的不同结论。方东美的思想特质在于探寻中国哲学的精神,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最终归本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3.
韦伯命题是现代社会科学界最旷日持久的争论焦点之一。余英时教授指出,中国近世宗教伦理具有新教伦理精神,尤其强调儒家伦理能够为中国资本主义精神产生提供动力。余英时和韦伯都是在宗教教义中争论商人的资本主义精神,没有对商人精神进行经验研究,后来韦伯学者和余英时本人也都认识到这方面研究的不足。此文用徽商的经验研究检验韦伯命题,支持了余英时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寻求儒家知识论的源头活水──余英时清代思想史新解释平议应奇在与西方哲学史和学术史对照之下,人们一般认为中国哲学在知识论上极不发达。然而,在如墨辨那样的先秦学术中,还是存在着发展得相当充分的知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因子,有人甚至以为墨辨的逻辑学堪与...  相似文献   

5.
探古今之通玄 阐儒释之会融──《佛学与现代新儒家》评介李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方克立、李锦全两教授主编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之一《佛学与现代新儒家》,南开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卢升法著,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中国哲学和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6.
检讨儒家伦理现代性的新视角——《儒家伦理与中国文化转型》评介●齐宏亮对儒家伦理体系和新儒家思想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考察中西文化不同渊源的学术专著——《儒家伦理与中国文化转型》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儒家伦理与东亚晚工业化进程”课题的系列研究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方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而中国的儒教和道教阻碍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这一观点被余英时称之为韦伯式问题。余英时在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书中对此加以批驳。然而,由于两者都是在宗教教义中求证,而缺少实际的经验研究,因此,论证结果都缺乏强大的说服力。但同时,余英时也特别指出徽商资料将会证明他的结论。可惜的是其本人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徽商研究者也一直未作学术回应。徽商以儒家伦理作为行动指南,既有勤俭、诚信品质,又有超越性动机和理性化过程,具备入世苦行精神,这些都体现出中国儒学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并无实质矛盾。  相似文献   

8.
唐文明 《天府新论》2016,(3):157-160
本文针对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关于内向超越、巫文化和轴心时代三个理解中国文化起源的著名主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用内向超越来解释中国文化的特质并不妥当,是启蒙话语的一部分;巫文化与礼乐文化相表里的观点是余英时著作最大的败笔;而轴心时代论充当了针对中国文明真正开端的一种解构力量。  相似文献   

9.
近日再次读得知名美籍华裔学者余英时先生的力作《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载余英时:《儒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简称《商人精神》),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对历史史料翔实而生动的把握,以及大胆地提出了与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研究所不同的论调,都让我这个后生深感敬佩。  相似文献   

10.
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在学界影响颇巨。此书与钱穆的《朱子新学案》内容迥异,但两书所呈现的儒学观却一脉相承。余著对钱著的修正,是余英时对钱穆所秉持的儒学观的进一步证实。在这个一脉相承的儒学观中,余英时在史实的层次上是推陈出新,在信仰的层次上则是守先待后。  相似文献   

11.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最先使用“经济伦理”一词。他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产生时的经济伦理作了开拓性的研究。他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八十年代末便有两本研讨中国经济伦理的专著面世:一本是余英时撰写的《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另一本是张鸿翼撰写的《儒家经济伦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但是韦伯未曾给经济伦理下  相似文献   

12.
略论法家的智性传统--兼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法家思想 ,历来有不同的解说。本文对余英时先生的一个解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认为 ,法家非常重智 ,从而开启了中国文化中的智性传统 ,这是一种与儒家的德性传统根本不同的传统。并对这种传统的长处和局限性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方东美认为哲学思想的起点与目标是庄子的“寥天一”这一最高的境界,这一对哲学性质及中国哲学的看法具有强烈的道家思想的色彩。从这样的角度,方东美对儒家和道家的价值理想的异同做了比较,指出儒家的价值是相对的人文价值,道家的价值是绝对的、宇宙间最高的价值。方东美以《尚书》和《周易》阐解原始儒家,缺乏史料的根据,是对原始儒家精神的一种曲解,是以自己心目中的儒家精神置换了历史中的原始儒家精神。现代新儒家有其特殊的含义,有其强烈的道统色彩,所以把方东美视为现代新儒家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不是不想做官,而是不能随便做 也许是因为主要研究先秦思想史的缘故,我对余英时先生的名著《士与中国文化》①,历来读得最认真的还是第一篇论文《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从中受到的启发更是终生难忘。余英时先生曾说:春秋战国时期,“这时社会上出现了大批有学问有知识的士人,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家研究的深化与拓展──评《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研究》赵景来辽宁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方克立和李锦全二教授共同主编的“现代新儒家研究”系列丛书。南开大学武东生博士撰著的《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研究》一书,是其中的一部力作,也是近年来大陆和港台学者中第一...  相似文献   

16.
杨泽波 《河北学刊》2012,32(4):23-29
本文旨在对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解读。该书对于学术界过分偏向心性之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确有纠正之功。但其对于儒家内圣之学缺少同情的理解,以致要求放弃内圣外王的理想,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留下了根本性的缺憾。  相似文献   

17.
蔡仁厚,江西雩都(今于都)人,1930年生于江西雩都,曾就读于雩都一中。1949年去台湾,在台大学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中兴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现任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30多年来,蔡仁厚师从第二代新儒家的重镇牟宗三先生,成为牟氏的高足。他沉潜研修、勤于笔耕,至今已有《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学的常与变》、《儒家心性之学论要》等十余种论著问世。在这些著述中,蔡仁厚不仅能够“承续师学、引申义旨、接引初机”,从而“对先哲之学作相应的疏解与表述”,而且不乏孤明自发的一得之见。作为现代新儒家中一个颇有成就的当代后学,蔡仁厚已成为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近20多年来,中国大陆学术界注重对现代新儒学的研究,成就斐然。不过,研究者大都倾向于对第一、二代新儒家的研究,相关论著已达数十种之多,对第三代新儒家的研究却显得较为薄弱,这既与第三代新儒家正活跃在学界、思想尚处在发展过程中有关,又与第三代新儒家群体立场的多样性有关。姚才刚博士新著《终极信仰与多元价值的融通——刘述先新儒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10月第1版)的出版,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缺憾。刘述先先生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哲学界视其为“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言人”。他虽已年届古稀,却仍然活跃在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商人诚信观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韦伯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认为,中国商人缺乏诚实,彼此之间也不信任。余英时针对这种观点,在《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以明清时期的商人为例,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诚信”与“不欺”是中国商人伦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对此,许多论述徽商发展历史的著作,也曾予以详细说明,并且一致强调讲诚实、重信用是徽商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自古即是一个强调诚信的国家,而且在这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这一传统不仅体现于商业流通领域,且是人们所推崇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儒家…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古代思想变迁看汉代新儒学的渊源张荣明关于汉代新儒家思想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为:“汉武以后学术思想统于一尊,儒家成为了百家的总汇,而荀子实开其先河”(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另一为:汉初思想家贾谊的学说乃承袭《吕氏春秋》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