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我是在学生时代离开中津的。自那以后,经一位教授的指点,我开始阅读福泽谕的著作并受到他伟大思想的启迪。在福泽的著作中,最使我感动的是《文明论概略》(以下简称《概略》)。在此,我想以福泽的《文明论概略》为中心,把他的日本文明史观、道德观与西洋的文明史观、道德观作以比较。柳田泉也曾将这本书看作是福泽的思想库(《明治初期的文学思想》卷一,一九五六年)。而永田广志则在《日本唯物史论》中对可称得上是这本书续篇的《民情一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龙富 《日本研究》2006,(4):41-41
《西洋事情》出版于1866(庆应2)年10月。该书是福泽谕吉执笔的第一部介绍西洋地理、兵法、科技、航海等的书籍。福泽谕吉于1861(文久)年随寺岛宗则等遣欧使团赴欧期间,福泽随团走访了欧洲国家的工厂、公园、市政厅、矿山、博物馆、银行、监狱,购入了大批关于欧洲历史、政治、海陆军、地理、风俗等书籍。归国后,福泽根据其书籍和参访笔记,执笔写下了该书。当时,日本社会正处于“奉敕攘夷”的政治风潮中,自身随时都有因介绍西洋而招来性命危险的可能,但福泽敏锐地察觉到了未来世界的潮流是积极引入西洋文明的时代动向,将目光转移到了掌握日本政治改革关键的武士阶层。为此,福泽利用1865年“条约敕许”的时机,以日本武士为理解西洋文明的对象,在1866年3月至6月间的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写就了《西洋事情》一书。  相似文献   

3.
试论日本文字的起源与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 ,日本有无固有文字——“神代文字”?自 1 3— 1 4世纪以来 ,学界对此颇有争论。最早见于《释日本纪》载 :存在神代文字 ,其后演变为《伊吕波》。一说神代文字起源于龟卜文。江户时期 ,新井白石称神代文字共五种 ,肯定卜部所传文字。在 1 8世纪前期 ,又有“神代十二支文字说”,1及圣德太子时始以汉字取代神代文字 ,后由弘法大师空海 ( 774— 835)定为47音《伊吕波》2 的见解。平田笃胤则主张 ,神代文字中 ,只有“ひふみ”可以凭信。3按日本“上古之世 ,未有文字 ,贵贱老少 ,口口相传 ,前言后行 ,存而不忘”,4神代文字…  相似文献   

4.
日本《日本史研究》杂志1986年第1期发表石岛纪之的文章《围绕南京事件的新的争论点》,摘要如下。自1982年“教科书事件”以后,日本学术界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争论,已从“大屠杀”是否存在,转移到“大屠杀”的规模究竟大到什么程度上来。问题的核心是“屠杀”的定义以及推算屠杀人数的根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学习与探索》上发表的关于渤海国的文章中,有不少篇都谈及渤海聘日的使者,特别是谈到第一次出使日本的渤海官员。但是,由于对一段文字的理解的不同,使这次出使的人数、姓名、职务,被叙述成多种情况。这一问题又直接影响到对渤海国的官阶、人物的认识,因而有必要予以讨论,以求统一。日本国史《续日本纪》第十,记录的武王仁安八年渤海送往日本的《武王致日本圣武天皇书》中有一句“谨遣宁远将军郎将高仁义游将军果毅都尉德周别将舍航等二十四人赍状并附貂皮三百张奉送”。这句看似寻常的记录历来被作为第一手资料,借以生发出许多枝蔓,而对这句未加句读的史料又历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正> 梁漱溟的专著——《东方学术概观》,1986年巴蜀书社出版,1991年再版。该书收了他三篇论文:《儒佛异同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孔子》和《东方学术概观》,分别写成于1966年、1974年和1975年,颇能代表作者“一以贯之”的思想。季羡林的论文——《二十一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发表在1992年3月10日的《文汇报》上,《新华文摘》于同年5期全文转载。文章不长,四千来字,值得一读。钱光培的长篇论文——《论中国的三次“文艺复兴”》,发表在《北京社会科学》,1992年3期上,洋洋两万余言,但很好读。国内几家文摘报还在文章未正式发表前,就纷纷根据专访材料作了报导,把一场即将熄灭的“文化热”又重新点燃起来。  相似文献   

7.
福泽谕吉(1834—1901)作为日本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的杰出代表,既是几本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先驱者,又是日本近代的启蒙哲学家。由于他在日本近代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被日本学术界称作“日本的伏尔泰”,并被誊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德川时代末期,福泽谕吉出生于大阪丰前中津藩的一个中小士族的家庭。据说,在他诞生之日,其父福泽百助偶得盼望已久的汉文书籍《上谕条例》,因而给他取名为谕吉。三岁时,父亲骤然病逝,他便随母亲回到藩地中津。十四、五岁起,开始学习汉学,通经史,熟读《左传》。随着年令的增长,他逐渐对封建制度的束缚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8.
加藤周一是战后日本著名学者、评论家。战后初期,他与中村真一郎、福永武彦合著的《1946年文学考察》从东西方文学比较的角度,对日本文学和日本社会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被认为“象征着从精神锁国的战时体制中的解放”,是“战败后纪念碑式的作品”([日]粕谷一希:《战后思潮》,第96~97页)。1955年,加藤周一发表了《日本文化的杂种性》等文章,提出了日本文化是杂种文化的这一命题,引起了日本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本文试就加藤周一提出的杂种文化理论作一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徂徕学派与法家的"人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东育 《日本学刊》2002,(5):102-118
朱熹理学对社会发展的滞碍作用 ,在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日渐凸显。不甘安于停滞的思想家 ,在“古学派”尤其是“徂徕学派”的积极倡导下 ,发起了一场以反对朱熹“性理”哲学为核心的思想启蒙运动。在这场运动中 ,作为朱子学根源之一的先秦“人性论”遭到批判 ,而法家的“人情论”则迅速取“人性论”而代之。徂徕学派的工作 ,为明治维新的到来做了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准备 ,它创生了“日本近世新法家”。  相似文献   

10.
日本《历史评论》杂志1978年10月号发表久保田文次的文章《中国最近研究章炳麟的动向》.文章介绍"四人帮"时期沈濮论述章太炎思想转变过程的《从反儒尊法到尊孔读经》一文的主要观点,指出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5.
16.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7.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杨中华  林琳 《社科纵横》2010,25(8):36-37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与节能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低碳生活就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能就是应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用能设备或工艺的能量利用效率。低碳生活与节能是人类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0.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