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乐 《现代妇女》2014,(3):I0034-I0034
康德以其"理性超越论"为其伦理学奠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而罗尔斯顿则是以其自然"内在价值论"实现了环境伦理学的生态转向,本文主要通过对其内容和优越性的论述来加深对其内容的认识,引起人们对二者中道思想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人是大自然之“子”,热爱大自然是人类的天性,童心尤其需要归依大自然。  相似文献   

3.
《安家》2014,(6):144-145
北纬18°,是一个蕴涵了繁荣意义的数字,她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劳烦之余尽情享乐的神奇宝地:举世闻名的夏威夷,风情独特的墨西哥城,素有"小印度"之称的孟买,流传了无数传奇的加尔各答,西印度群岛著名良港海地太子港等诸多如诗如画的美丽风景都在她的怀抱中,当然,有着海南香格里拉之称的木棉湖国际养生度假区。也在神奇的北纬18°。  相似文献   

4.
回顾历届世博会,能源从来都占有举足轻莺的地位.人类文明的发展,每一次生产力和科技的革命,都伴随着能源利用理念与技术的革新,也都在世博会上能找到踪影.世博会曾经见证了人类对于大自然强大的征服能力,也正在见证人类自身同自然关系从对立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和谐。从和谐发展的理念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环境、理念性、基础性、匹配性、适应性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和谐之音。构建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始终贯串和谐统领的理念,构建和谐的内在结构,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匹配性的和谐态势。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马克思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也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以及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方法。而当今世界资源的短缺,生态的被破坏也让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人类对这三者之间关系处理的欠缺,也让我们思考一些问题:我们为何能从大自然的恩赐中得到报偿?自然在人类世界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一个位置?人类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如何让大自然有能力继续长久地眷顾着人类?当代的设计趋势尤其在景观和建筑方面也越来越崇尚和转向可持续设计的理念,而这一设计理念需要我们切实的从内心贯彻和实施。  相似文献   

7.
2005年来临前夕,印度洋海啸造成了夺走十几万人生命的大劫难,强烈地震撼了世人的心灵,我国媒体上也掀起了参与者甚广的“人是否应当敬畏自然”的争论波澜。争论的一方认为,生态灾难的发生,天灾与人祸的因素兼而有之,人类盲目开发和利用自然的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毁灭人类家园的力量,这是人类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的结果;敬畏自然就是要明白人类不一定就是大自然天生的主宰,大自然也不一定就是天生为人类而存在的,对自然有所不为不是消极的,对自然心存敬畏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8.
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莫尔说:"人类生命和肢体的价值不仅属于他个人,而且属于整个社会。”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差异作为区分城市人和农村人的死亡赔偿金的根据,事实上即意味着人为把人的生命价值分为三六九等,意味着人的尊严有贵贱之分,这根本上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9.
原容莲 《现代妇女》2014,(4):226-226
本文主要就在我国不断出现的大自然破坏力作用于人类社会造成灾害公共危机事件,从中探究政府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救灾工作中的行为表现,从而揭示政府行为、政府职能以及政府角色转变的内在机制和行为逻辑。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世界遗产是经国内外专家鉴定,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是人类罕见的且目前无法替代的财产,是人类智慧和大自然神奇造化的杰出作品.世界遗产地属于世界级的高品质旅游胜地,作为上佳的旅游品牌,它对游客的吸引力是其他旅游资源无法比拟的.正是因为如此,世界遗产地成为了当前旅游消费的热点,由它带来的经济收益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人文关怀"是德育的内在特质,古今中外文化中的人文理念为德育人文关怀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以人文精神为引领,对人进行内在自觉的关照是德育的应然状态。现代德育人文关怀的失落,造成德育实然与应然状态的分离,引发一系列精神危机和社会矛盾。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包括文化因素、现代化的负面影响以及德育功能和价值定位的偏颇等多重方面。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现代德育,应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前提下,抓住德育内在的、本质的柔性特质,将情感、爱等人之内在本性所必须的元素更加深入地融合到德育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有什么困境呢?第一是无根、第二是无心、第三是无情.我们说一个人"无根",是指他离开了两种根源,第一种是大自然,第二种是家庭.大自然是人类的根源,所有的古代民族都有以大地为母亲的神话.在今天它依然存在我们心中,我们现代人对大自然仍然有一种向往.看到花开,看到野生动物,你就会感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大自然除了拥有生命力之外,还有一种韵律,就是春、夏、秋、冬,月圆月缺、寒来暑往.从自然界里可以发现:生命有生、老、病、死,但生命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不会永远消失.家庭,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份源远流长的,被中国传统所一向肯定的东西.家庭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家庭的功能,今天慢慢地在转变、瓦解,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警惕.人类的根源,一方面是大自然,跟宇宙万物一样;另一方面是家庭,家庭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不一样最主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显得如此渺小,以至于大自然的一次呼吸与喘息都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例如台风可以瞬间夷平房屋建筑物,可以把车子、房子象耍玩具一样卷上高空;火山爆发可以改变地区景观;灰尘可以直接影响全世界的气候环境,导致气候变暖等,但这些只是我们看到的大自然对人类产生不利影响的一面,其时,在这些所谓的自然灾害的背后,大自然却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意想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一词,在当今人类各个文化圈的社会政治领域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并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含义。为了真正深入研究“民主”理念,有必要暂且搁置政治科学层面上的诸多纷争,返回到以人类纯粹精神进行形而上学反思的境界,对民主的文化合理性进行哲学考察。民主的基本形式、基本价值和作为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被跨国、跨文化输出输入的民主概念,是我们着重分析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刘桐宇  李垣 《现代交际》2023,(8):14-22+12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表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引领。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哲学视域下,这一发展理念以普遍联系的整体论、辩证的实践论、人本性的价值论导向实现了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继承发展,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出发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机理。“两山论”所内蕴的自然观具有深刻的生态哲学意蕴,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6.
风水学的产生形成,是从河图、洛书演变而来的。追根溯源,它是与易经卦理分不开的。远古洪荒时代,中国黄河流域,饱受洪水泛滥之害,受气候环境之苦,面对大自然的威胁,加上疾病或遭遇横祸,人类同大自然的对抗实在太渺小、脆弱。岁月的变迁,长年累月对宇宙自然环境探索、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先民们开始运用智慧来选择  相似文献   

17.
纪宇 《职业》2002,(4):41
正当人类陶碎于自己的"文明社会",对崭新的21世纪踌躇满志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却在为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健康隐患担忧.这些担忧绝不是杞人忧天,就在所谓城市文明喧嚣繁华的假象背后,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却在不断退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人类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灾难。一群具有环保意识的女画家、小画家们,用他们的特殊语言——画笔,揭示了人类危机,表达了他们呼吁人类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心声。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知识经济作为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凸显了知识因素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先导性甚至决定性意义。在诸多知识因素中,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理念无疑起着引领方向的核心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知识经济内在包含科学发展这种理念,而知识经济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技术的、政治的等诸多因素的条件和保证。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圣诞节之际,一场特大自然灾害降临,印度洋突然发生海啸,造成至少十万人伤亡的一场大悲剧。亚洲这几年似乎是多事之地,SARS刚过,就来了禽流感,而禽流感过后又来了海啸。表面上看,是大自然与人类作对,人类是受害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