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禅宗与柏格森的直觉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的直觉观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这两种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却具有诸多相通与契合之处。本文将从探寻两者直觉思维的源流开始,立足于直觉观的本体论意义、直觉主体的共识以及直觉视域中的时间观等视角对其予以阐释,通过对两者在差异中所存在的契合的观照,阐释其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2.
克罗齐直觉主义美学的提出与摆脱包括文类规范、规则在内的概念主义泥淖关系紧密,艺术直觉品的特性、心灵活动四阶段说构成了对文类划分、文类等级、缺类现象、文类规则及“三一律”的否定式批判.文类概念经验层面的实践效用主要表现为:借助文类概念来采集、限制和管理实践中的直觉外射物;实践中的各类文学作品,可作为备忘刺激物服务于直觉品再造.克罗齐的直觉主义美学堪称康德美学的意大利修订版.克罗齐在西方文类理论史上显然是一位承前启后的枢纽式人物,他以一种不免极端的姿态化喧嚣为虚无,彻底终结了古典主义文类理论的最后气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3.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认识论上以鼓吹直觉主义而甚负盛名,与他同时代而稍后于他成名的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他的现象学学说中,同样以贯彻直觉而著称于世。作为意识活动之一的直觉为什么会受到两位哲学家如此的重视和青睐?两者的直觉主义又有什么异同?本文打算就此作一些粗略的考察,希冀从中获得一些有意义的认识或启发。  相似文献   

4.
对直觉问题许多人从哲学、思维科学、美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柏格森试图在哲学领域中对直觉问题加以阐释,但终因其基础建立在唯心主义之上,因而他所探讨的直觉带有宗教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其实质是将人的认识能力的一个方面——综合能力绝对化。直觉主义是错误的,但直觉在科学创造和发现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应该对直觉问题继续加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介绍怀特海过程哲学的两个关键概念“过程”与“有机”,探讨了怀特海的数学观及其数学教育思想。认为怀特海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思想是他的过程哲学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对我们今天的数学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语言、结构、形式、体系、逻辑,是一组相似的概念,它们是构造体系性哲学的必要条件,它们的原型可以在数学中获得更为清晰的展示。但是,这组相似的概念群忽视了其起源问题,即它们是如何发生的。为了探讨它们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另一组概念,即直觉、自我、悖论或不完备性、不确定性等浪漫主义因素,它们是作为“语言的他者”而出现的。这两组概念的冲突构成科学与人文的世纪大战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直觉主义是柏格森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直觉和理智是柏格森哲学认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一对范畴。文章认为要想把握柏格森直觉思想本质,不应只局限于《形而上学导言》和《创造进化论》,要立足于柏格森哲学思想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直觉和理智相统一的关系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代认知主义(cognitivism)价值学说主要有两种理论形态,即自然主义(naturalism)与直觉主义(intuitionism)。在承认价值的实际存在以及价值陈述具有认知性质或认识论意义这一共同前提之下,它们之间的分歧主要表现在:自然主义主张价值是某种自然属性,强调价值知识的经验起源及其证明程序,坚持由关于经验事实的陈述导出和证明价值陈述的可能性,而直觉主义则主张价值是某种非自然的属性,强调价值知识的直觉起源及其证明程序,认为基本价值陈述(如表达普遍价值原理的陈述)是依靠直觉获得和确立的,对它们的证明不能立足于经验证…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的空间观中,“天圆地方”观和“一点四方”观是两个基本的观点。《尔雅》为探讨这两种观点的成因和发展提供了启示:“天圆地方”观和“一点四方”观是宇宙秩序化的集中表现;“天圆地方”观,不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文化与政治上的概念;“天圆地方”观和“一点四方”观在日常生活和民俗信仰中得到不断巩固。  相似文献   

10.
贺麟先生《近代唯心论简释》一书的要害在"逻辑之心"。"逻辑"的根在广义的数学,但不限于形式推理,而有自己的直觉"心"的搏动。这直觉心或直觉方法的特点是既能直观到真理,又同时直观和自觉到这真理之真性。所以活的逻辑必与直觉法相互需要。由此才能理解贺先生谈论的"心与理一"的真意,看出其非普遍主义倾向和某种现象学的见地。宋儒的哲理活动得力于其直觉方法,既有陆象山的内向方法,又有朱熹的外向直觉法。黑格尔辩证法也有直觉法或辩证观的引导,不然就会失其灵魂之眼。由此,贺先生打通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与后现代阶段,让中国人能够即逻辑即直觉地与之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