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见危不救不宜入罪的三维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见危不救能否入罪,目前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大多数人认为见危不救应当构成犯罪.然而,笔者却认为,见危不救不宜犯罪化.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人类本性、德法关系、刑法理论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递进式论证.  相似文献   

2.
试论见危不救犯罪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和论题的界定见危不救的危害性早被许多国家所认识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明文规定。在我国 ,不同情况下的见危不救是客观存在的 ,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我国学者研究、介绍了西方国家关于见危不救的立法经验 ,引起了立法者的注意 ,在 2 0 0 1年的人大会议上 ,刘如琦等 3 2位代表提出 ,在我国刑法中增加“见危不救罪”和“见死不救罪”。1由于社会中见危不救行为的广泛存在 ,这一提案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许多学者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争议很大 ,究竟什么是见危不救 ?对见危不救的惩处应该由道德还是法律来进行 …  相似文献   

3.
见危不救频发在公共领域、陌生人之间,而熟人之间则很少有发生。这说明见危不救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是涉及到心理、伦理和法律的复杂社会问题,旁观者效应、陌生人伦理缺失、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都会导致见危不救的发生。由于陌生人社会是法治型的社会,治理见危不救的对策,主要是通过法律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消除道德义务和权利的背离,实现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4.
当前,见义不为、见危不救的现象相当普遍,而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悲剧又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对精神文明建设极为不利.制定并完善见义勇为的立法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惩罚见危不救行为是一项基于“道德愿景”的立法建议。从惩罚的逻辑考察,惩罚一般是以“受害人一伤害人”关系为基础的,不能直接延展至“受害人一旁观者”关系。惩罚措施若要成为法律规则,需满足社会文化特质及民众心理意识,但民众心理意识中对“作为和不作为”的认知差别.以及社会心理学上的责任逃避和旁观者效应,都是立法惩治见危不救行为的掣肘。从“成本一收益”角度分析,可以预测这种立法是缺乏效益的,并可能导致政府和社会的对立和博弈。作为一种条件尚不成熟的法律制度创新,惩治见危不救行为的立法目前是缺乏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6.
见危不助犯罪化立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见危不助罪多见于国外立法,但不同国家与地区关于此罪的规定各有不同,涉及救助的危险前提、危险的紧急程度、救助者的适格问题、救助条件限定及保护法益等方面.欧陆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在见危不助行为犯罪化问题上的态度较为不同.学界从行为自由、法律强制与道德义务、刑法因果关系、立法的司法实践可能性等方面对见危不助行为是否应当犯罪化进行的探讨,体现出不同立法背景与理论基础对犯罪化的价值选择差异.  相似文献   

7.
利他主义救助的法律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本谦 《中国社会科学》2012,(10):123-140,207
对利他主义救助进行法律干预,应着眼于提高救助收益或降低救助成本。可以设想的法律对策主要包括:设定关于利他主义救助的法律义务,对见危不救实施惩罚;为救助行为提供法律保护,包括减免救助人因疏忽大意而产生的赔偿责任,加重被救助人起诉救助人时的举证负担,以及惩罚被救助人的诬陷或讹诈行为;赋予救助人赔偿请求权,或由政府给予奖励。分析表明,赋予救助人以求偿权不如由政府奖励救助行为;对救助行为提供法律保护优于为救助行为设定法律义务。  相似文献   

8.
江蓝生同志《敦煌写本<燕子赋>二种校注》之一的《燕子赋》(甲)校注(见甘肃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室编《关陇文学论丛·敦煌文学专集》),校勘精细,诠释详透,但还有数条似乎还欠斟酌。略述管见,以共商讨。“安不虑危,不巢于翠幕”句,注[11]言第二个“不”字衍,但这只是句义的一种可能,从层次意思看,“安还虑危,不巢于翠幕”的意思更顺一些,“还”字是草体字,丢掉走之旁在今日的稿本中也多见。正因为“虑危”,才“不巢”,才“卜胜处”。此句也可歧解为:安虑危,因而不巢于翠幕。即第一个字衍。“生不一回,死不两度。”注[160]言:“此言生死只有一次。  相似文献   

9.
"最低限度的价值标准"体现了一类事实被纳入法律调整的必要性、普遍性和可接受性要求。这一标准适用于社会生活中心区的事实时是清晰的,适用于社会生活边缘区的事实时就变得比较模糊。以这一标准衡量,处于社会生活边缘区的事实,其入法的必要性、普遍性和可接受性较弱。"见危不救"即在此类事实之列。立法若考虑将此类事实纳入法律调整,便需在作"正向规定"的同时作一种"反向努力",以疏导和缓解此类事实入法所可能带来的各种矛盾或张力,在立法的正当性上向"最低限度的价值标准"适度回归。  相似文献   

10.
人参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名贵药材,应用广泛,为补给元气、救危扶伤的中草药之首选.人参味甘苦并兼,温性,可补生命之精气,治疗虚弱诸证,享有"百药之王""百草之王"的美称.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属上品,补气之功效冠绝百草.从现有的文献研究成果可知,人参"大补元气"的功效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研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1.
吉林旧名船厂,历史上常起火灾,地方史志中的灾异条不乏记载,故有火烧船厂之说。清朝皇帝颇重视各地的火警,一旦有事,地方官必须及时奏报。因火灾造成社会不宁,危及统治秩序。当北京城内失火时,康熙曾“亲临救视”,至“火遂熄”为止。事后对迟疑不前,见火不救,贪生怕死的官员,痛加训斥,严厉处罚。乾隆巡视过吉林地区,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公案戏中一奇苑─—论《救孝子贤母不认尸》杜海军元前期戏曲作家王仲文的杂剧《救孝于贤母不认尸》(曹本《录鬼薄》著录),古本现存藏晋叔《元曲选》,称《救孝子》(以下我们称《救孝子》)它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西军在李氏丈夫早年去逝,独自携大儿子杨兴祖,兴...  相似文献   

13.
谈拗救     
格律诗吟咏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协谐铿锵,动听悦耳.这主要是声律起的作用.声律的载体就是平仄谱.平仄而成谱,那就是固定的意思,必照之办,不得越轨,成为创作格律诗必须遵守的规则.平仄交互出现,对立而存,于是演出声调各异的万千首律诗来,成为唐代诗歌的主旋律.其中音律上的拗救现象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专谈拗救,不及其余.拗,读áo,其义是发音不顺口.格律诗句上的“拗”,是指在音律上平仄不按正常格式排列组合,这样的字叫拗字,带拗字的诗句叫拗句.该是平声字却变成仄声字,拗了一下,就得在适当地方再把仄声字换成平声字,挽救一下,故谓之拗救.这一拗一救,就把死气沉沉的平仄谱搞活了,形成气势浩荡的声律,从而造就了成千成万首诗歌,而又显得不呆板、凝滞、重复,倒是十分活泼、清新、多样.拗救格式有四种:1.孤平拗救何谓孤平?孤平是指发生在第二种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里面的格律现象.具体讲就是五言二式第一字(七言二式第三字)本是平声,而诗人在遣词造句上用了仄声字,那么本句式除了韵脚的平声字外,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即只剩下第二字(七言是第四字)是平声字了,此种现象称为孤平.那个由平声变成仄声的第一个字(七言第三字),读起来就不顺口,于是乎它便成了拗字.为  相似文献   

14.
此口诀是指七律(包括七绝)而言.五律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所谓“一三五不论”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可平可仄,因三字不是节凑点;而二四六字是节凑点,平仄要分明,不能通融.准确讲,“一三五不论”,不包括因拗救而改变的第一三五字,也就是说,除了孤平拗救、变格拗救以及对句拗救而外的一三五字才不论,拗救之平仄还是要论的.许多《古代汉语》教材,对究竞是哪几个一三五字不论都不曾说清楚.今个儿,笔者欲多费点笔墨,将此千古之迷弄个水落石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5页)按此说法,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中共有三处平仄可以活用,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被圈起来的字表示可平可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1523页上写道:“对于仄收的句子 (A型和B型)来说,的确是一三五不论(五律是一三不论)”.他所说的A型和V型,就是我们说的第一种基本句式和第三种基本句式,也就是“仄脚的句子”,前者说只有两个字不论,后者却说“一三”都不论,两句加起来那不就是四个字吗?为此,我们作了考察,结果证明,前者正确,后者谬矣.第一种句式的第三字为平声,倘换成仄声就发拗了,当然不可随便活用.例如:“此地一为别,孤  相似文献   

15.
张小平 《东岳论丛》2012,33(12):182-185
“大而不倒”的理念从1984年美国政府救助大陆银行开始正式确立到2007年金融危机的全球性蔓延,已经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两难选择.在救与不救之间,政府扮演着被绑架的“倒逼”角色,不仅丧失了公信力,也滋生了巨额的财政负担和后续的金融恶果.因此有效解决“大而不倒”,势在必行.如何加强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风险防范和监管,已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金融改革目标.在改革过程中,“大而不存”成为一种学术主流.本文从回顾“大而不倒”的发展历史开始,分析了其弊端以及“大而不存”的争议,指出真正有效解决“大而不倒”问题,应从金融机构本身着手,加强其对抗风险的能力并采取有效的金融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6.
论秦穆公     
秦穆公,名任好,成公弟,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是我国奴隶社会末期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秦穆公的评价很不一致。唐人皮日休写过一篇《秦穆谥缪论》,是对秦穆公持否定意见的代表。这篇论文援引晋献公死后秦穆公不先立“贤公子”重耳,却立“不仁”的夷吾为惠公的事实而大发议论说:“圣人务安民,不先置不仁以见其仁也,不先用不德以见其德焉。苟如是,是见危者已坠而欲援,观斗者将死而方救。”把夷吾回到晋国之后“背内外之赂,诛本立之臣,蒸先父之室,故生民兴诵,  相似文献   

17.
王闿运在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场景下,致力于书院教育。他素怀经世之志,心系晚清时局,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其教育思想有着显著的经学经世特征:学以见行,学以成事;通经致用;扶倾救弊。  相似文献   

18.
试论谭嗣同《仁学》的佛教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谭嗣同牺牲后如日,为其《仁学排序日:“《仁学》之所为作,乃为光大南海之宗旨,以救全世界之众生.”众生何以要救?又如何去救?这在梁启超和谭嗣同眼里,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答案,即佛教中所说的“我执”。有“我执”,则是众生必被拯救的原因所在;而破“我执”即是拯救之方法.因为只有破除了“我执”之人,才能“无有挂碍”,“无有恐怖”,才能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因此,梁启超在《仁学·序》中说:“今夫众生之大蔽,莫甚乎有我之见存.有我之见存,则因私利而生计较,因计较而生挂碍,因控碍而生恐怖,驯至一事不敢办…  相似文献   

19.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有"危"有"机",但是其高附加值、低能耗、无污染等特点为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提供了其他产业所不具有的优势和历史机遇.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文化创意产业上,化"危"为"机",使其真正成为抵御和战胜金融危机的一个手段.笔者认为,当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失落     
张先生的女儿突然被查出长了肿瘤.为救女儿,心急火燎的张先生自然想到身边的有钱人,比如大款刘旺、老同学王四……可他深知这个年代,是一个不能随便借钱的年代.想来想去,还是准备卖掉房子救女儿.这时,医院传来消息,说他女儿长的是良性肿瘤,只要做一个小手术就可以了.手术做得很顺利,女儿很快就出了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