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文言小说的理论论述言皆琐碎,尚缺系统梳理与总结。本文在文言小说本质的理论——文言小说的观念和体制特征;文言小说创作的理论——文言小说传录与休闲、摭实与虚构的关系;文言小说价值的理论——文言小说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三个方面置喙述及,并见文言小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空间叙事艺术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创设并利用形态丰富的拟实空间、虚幻空间的空间叙事手段,借此贯彻叙事意图,推进情节的发展,凸显人物性格,实现诗意叙事,使空间要素成为小说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了文言小说延伸事件的功能,反映了作家对文言小说艺术表现力的发掘与拓展.  相似文献   

3.
仿聊斋派构成了“后聊斋”时代文言小说创作的主流,它的产生是传统复古风气、小说创新空间萎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必然性;而其依附性的宿命和原创性的匮乏又使它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困境。从它对《聊斋志异》的接受来看,由于仿聊斋派在连续性与变异性、熟悉度与陌生化之间没有找到很好的支点,从而形成了继承多于创新的局面。同时仿聊斋派和原著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微妙,既是双赢互利,又是相互牵累。  相似文献   

4.
如何厘定文言小说的“类”是文言小说研究中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文献中区分文言小说“类”的观念与方法入手,分析了文言小说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两种不同风格趋尚;指出文言小说的分类宜从风格上把握,不宜从题材上去把握。可按风格分为“晋类”和“唐类”。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7,(12)
清代有一派创作文言小说追求晋唐风度,被称之为"拟晋唐小说"派。其中有一部代表作品为《阅微草堂笔记》,其中保留了大量与戏曲相关的内容,作者是纪晓岚是乾嘉时期的文化名人。他对于戏曲的观点和认识散见于著作中,其中《阅微草堂笔记》集中记载了戏曲创作、情节创作、戏曲表演等观点,既是对当时戏曲环境的反映,也集中体现了主流的审美标准,目前还鲜有人论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公案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产生了诸多作品。然而在小说史研究中,对公案小说的研究却不能令人满意,评者多半以鲁迅对个别公案小说的评价如“字句拙劣、几不成文”、“千篇一律,语多不通”贬抑整个公案小说,这显然不符合事实。为此,本文拟对我国历史上公案小说略加考察,希望得出一个比较公允的结论。 一、短篇文言公案小说:短篇文言公案小说产生  相似文献   

7.
除<聊斋志异>外,清代文言小说的整体研究起步较晚,本文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始,以年代为经,以研究性质为纬,大致梳理了清代文言小说的研究概貌.文中指出了20世纪清代文言小说研究的不足之处:纵向比较而言,清代文言小说的研究远远逊色于魏晋六朝以及唐朝的文言小说研究;横向比较而言,同是小说领域,清代白话小说的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来说,都是文言小说研究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写作此文的目的,除回顾上个世纪清代文言小说研究的历程以外,还有希冀学人能够给与清代文言小说更多关注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邹颖 《学术研究》2023,(5):171-179
21世纪以来北美地区文言小说研究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在问题意识方面,北美学者聚焦于文言小说的文体特征和创作动机的思考。他们以文言小说所呈现的口述语境、信仰世界、文化焦虑等为观察对象,对文言小说的概念和读法进行反思,并深入宗教、政治和性别等多个研究场域。在新文化史等理论思潮的影响下,历史语境化、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成为新的特点和趋势。在梳理其学术脉络和理论语境的基础上,也应看到这一汉学研究视角的启发性与局限性,借以探寻让文言小说回归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研究路径与方法,从而深化有关文言小说的文体属性、体制特征以及文体功能的认识与讨论。  相似文献   

9.
明清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代经历了五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1368—1911),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发展时期。其作品之多,令人望洋兴叹;其总体成就,在我看来,并不亚于唐宋文言小说。下面就以文学思潮、小说观念和文言小说形态类型的变化更迭等为主要线索和评述内容,分为四个时期,对明清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做一个试探性的简要的勾勒。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肇始于刘辰翁评点文言小说《世说新语》,却借助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等人的一系列通俗小说评点风靡天下。文言小说评点的尴尬,与文言小说创作的低潮不无关系。被誉为文言小说压卷之作的《聊斋志异》一出,随即吸引了文人的广泛关注,围绕它的评点也应运而生。在《聊斋志异》诸家评点中,理论贡献最大的当推冯镇峦。他“有意作文”的评点立场和“作品一历史”的宏观视角,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