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经发展初期、快速发展期、城乡一体化发展期三个阶段,先后重点满足农村居民基础性需求、发展性需求和提升性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推进。但是,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弱项仍然突出,要素支撑力度有待提升、公众参与度尚需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为主攻方向,破除制度围城和机制障碍,统一规划、建设和管护,处理好城市和农村、政府和市场、当前和长远、公平和效率等关系,推动城乡基础设施有差异无差距的一体化格局全面形成,确保农村居民获得与城市居民大体相当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  相似文献   

2.
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与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关系是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必然遭遇到的一个核心问题.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城市主导-农村主导-城乡统筹的演变过程.发展经济学跟踪研究了整个过程并形成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著作,系统地回顾和分析这些文献,对促进我国城乡关系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中心任务的调整对这一政策的具体内容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公元初期,世界人口估计约为1.7亿。930年,世界人口总数达到20亿。1974年,世界人口突破了40亿。1987年,世界人口突破了50亿,增长第5个10亿人口的时间缩短为13年。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市贸易的演变及政策取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农村城市化与农村集市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究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市的发展趋势及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近几年来继续发展,呈现好势头,表现在:两岸人员来往日益增加;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方面的交流不断扩大;通邮、通航、通商既成事实;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已有所松动,且成立了“国家统一委员会”等机构,以具体的组织形式来决策大陆工作,又制定“国家统一纲领”、终止“戡乱时期”,从而有利于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在两岸关系发展趋势方面,虽然存在严重困难和障碍,但是,祖国统一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且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因素都在向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因而,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战略决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改变我国典型的城乡分割、城市乡村二元社会结构,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乡关系发展趋势及农村发展对策——以青岛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发展,从城乡关系的角度看,其方向是城乡一体化,表现为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技术、资金及各种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流动与整合,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使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进而成为经济、社会及文化相互融合的统一体.从世界农村与城乡关系发展趋势及我国农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的演变出发,以青岛市为例,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我国农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9.
世界各国大力发展师范教育 ,既注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 ,又重视师范教育规格提高 ;既注重师范教育师范性的加强 ,又重视职后师范教育发展 ;同时也注重教师待遇的不断改善与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与趋势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了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理念和新趋势。这些理念是对高等教育认识达到的新高度,集中表现在对高等教育的针对性、质量和国际化的认识的深化。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是新理念与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新产物,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与农村关系的演变与新型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农村之间的关系格局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基础的变迁会发生一系列转型。根据国家对待农村的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互关系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与农村关系始终处于调适变动之中,具体呈现为“汲取式下沉”“汲取式悬浮”“供给式下沉”以及“供给式悬浮”四种样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正面临一种新型危机:“供给式悬浮”。“供给式悬浮”在基层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国家惠农政策落实不力与基层政权存在脱离群众的惯性,新一轮因“供给式悬浮”带来的治理性危机很可能冲击国家基层政权的合法性,这需要引起积极反思与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发展理论演变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西方发展理论演变的主要趋势是:1.从注重物的发展到强调人的发展;2.发展观念不断更新,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综合发展;3.从强调欧洲中心到主张发展道路多样化;4.重视发展负效应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现已成为全省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农村发展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促进作用。文章阐述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演变过程及对农村发展的贡献,还就进一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和发挥其作用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4.
城乡关系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城乡关系的实践也遍及世界,欧盟就是较为成功的区域典范。通过空间规划和农村开发,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差距,欧盟获得了较为平衡的发展。这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程带来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从城乡关系变迁视角审视农村老龄形势的变化历程,可以发现,当前老龄化形势下呈现出的农村养老困境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一个缩影,问题源于城乡关系变迁过程中农村传统养老组织功能式微,但新的替代性组织形态尚未形成,因而在转型期出现了“组织真空”,致使农村老龄化及其应对成为迫切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在现实背景下,不论是发展农村互助养老,还是推动县域养老体系建设,其前提是要形成农村养老的组织化条件,而推动这一条件的形成需要组织重建。现有的实践探索路径表明,要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化解由“组织真空”引发的农村养老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契合农村实践逻辑,根据不同类型农村的现实条件来推动组织重建,使之得以承接和利用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下乡资源,有效助力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看我国城乡关系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伴随着不同时期对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不同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呈现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偏向战略导致了效率与公平的双重损失;市场化进程中的城乡改革,在效率与公平的权衡中,重视效率却忽略了公平的维度;2003年以来,按照更加注重公平、统一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和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从而实现了城乡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从背景、时代环境、经济发展出发,还原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形成逻辑一致的 理论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进行总结.7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对立”→ “趋好”→“统筹”→“融合”四大阶段.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宏观环境是 直接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选择相应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公共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制 度体系,推动城乡关系战略实施,进而推动城乡关系变化.顶层设计以及系统实践促使中国 城乡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并得到极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破除,城乡差距从 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据此,新时期,解决城乡关系出现的问题,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等方面有 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1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收入差距缩小到扩大再到统筹协调发展的过程.回顾并分析这一过程,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并得出若干重要结论.为了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之路,就必须加大"三农"内外部的相关改革力度,并调整国家有关政策,实现国家经济资源与政治资源向"三农"的倾斜.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当前我国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在深厚的职业指导、就业指导实践及理论探索的基础上,逐步设立并不断完善的。我国职业指导实践探索开始于20世纪初期,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经历了从"鼓励和提倡开设",到"必须开设"、从"选修课程"到"必修课程"的演变过程。对有关实践探索及政策演变进行概括和述评,结合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应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各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