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材料一:  根据国务院国发 [1997]29号文件规定,城市贫困居民中“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那部分人的生活困难问题,完全由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承担,其余人员,则必须是在职人员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下岗人员领取下岗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费、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之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才可以按差额的原则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  背景材料二:  [摘自新华社 2000年 4月 27日播发的朱基总理在辽宁考察工作时讲话 ]朱基总理强调: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必须不折不扣…  相似文献   

2.
沈建峰 《学习与探索》2023,(12):56-66+2
新就业形态不完全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是当下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的关键一环。不完全劳动关系是一种处于类型过渡中的用工关系类型,而不是可以用构成要件确定的用工关系形态,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类劳动关系”,其引入是类型(Typ)方法运用的结果。只有在类型序列中通过与标杆的比较才可以准确理解不完全劳动关系的内涵并对其进行法律适用。在现行法体系中,不完全劳动关系应归于民事关系范畴,基于其与劳动关系的一些相似性,对其可以进行一定的劳动法适用,但这些适用都需要主张方承担论证义务。不完全劳动关系可以适用民法中的保护性规则以及现行其他法中以劳动中的人的保护为目的的规则。根据《民法典》第467条,不完全劳动关系还可以参照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及劳动基准的规定。在参照适用过程中应拆分规则群而适用,遵循相似性比较的要求,运用类型思维和价值评价思维并根据新就业形态特点对相关规则进行必要修正。根据不完全劳动关系是否具备人格依附性,对劳动法的适用还存在原则和例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劳动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散进行、局部见效在全面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劳动管理体制已逐步从刻板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模式向变通的、分散放权的管理机制转化。这种转化的最主要特征,是由国家集中掌握的劳动工资人事权逐步变成企业独立自主权的一部分,企业在用人方面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国家对劳动力的统一调配权逐步转化为劳动者个人经济活动决策权——职业选择权、岗位调换权,劳动力开始冲破阻力自由流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统包的劳动就业制度已经由多种就业形式、多条就业渠道所取代。国营、集体和个体以及其他经济形式企业都可以不受国家计划限制招收工人。待业青年自寻就业门路,甚至通过各种形式自己解决就业;企业则通过劳动服务公司解决本企业冗员和职工子弟的就业。几年来就业制度的搞活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就业,其成就是国际公认的。第二,固定用工制度已经被合同工制度所取代,企业与劳动者的结合不再是国家计划的硬性搭配,而是劳动者选择职业、企业选择劳动者的结果。劳动合同则是反映双方意愿的,共同遵守的责、权、利规定的协议。合同制工人比起固定工人来说,具有更大的自主权、更高的劳动热情和更大的灵活性,增强了生产中人的因素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新富阶层”与社会公平李培林一、利益格局的变动改革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产品和劳动可以实行统一的调拨,城市中全民和集体单位里的劳动者是统一按国家制定的标准领取工资的职工,农村人民公社里是清一色的社员,大家在原则上都是按照劳动时间支付...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2001和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劳务派遣新型用工形式,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劳务派遣企业派遣的对象主要是大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的派遣劳动主要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保洁、保卫等后勤服务工作,以及部分生产加工辅助配套工作。日  相似文献   

6.
任何劳动用工形式都是由当时的经济体制决定并随之而发展的。从劳动用工终身制到合同制,再从《劳动法》到《劳动合同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劳动用工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只有将此过程同30年来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中国劳动合同制产生、发展和规范的历史脉络,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合同法》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洪芳 《社科纵横》2011,26(7):41-44
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因此劳动用工是劳动关系建立的起算点,但劳动用工并非劳动关系建立的依据。劳动合同不仅是劳动用工发生的依据,而且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唯一依据。劳动合同为实践合同,劳动用工是劳动合同生效的要件。劳动合同应采用多样化的订约方式,应重新界定事实劳动关系的范围,仅限于无劳动合同或者履行无效劳动合同而存在的劳动关系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90年代英国的妇女研究──权利文化与制度的约束[英]B.斯克格斯在1982年到1992年间,英国的成年学生人数增加了一倍还多,这一增加是国家调整劳动市场、福利政策和教育制度的结果。害怕失业,以及由撒切尔主义思想的鼓舞而产生的雄心与抱负不仅使学生纷纷涌...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斯坦失业者将剧增据俄《经济与生活》周报1994年第31期报道,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劳动部就业司领导在不久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只要还保持当前共和国政府的货币汇价以及对哈萨克斯坦企业续续执行硬性的财政政策,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失业骚动。到6月底,哈萨克斯坦...  相似文献   

10.
孟庆琳  王忠海 《学术交流》2003,(11):105-108
黑龙江省的就业面临十分巨大的压力:城镇就业岗位与城镇劳动力相比严重短缺,就业水平动态下降和失业人群平均劳动能力低,有形成长期失业的趋势。另一方面,我省创造就业的空间仍然很大,小企业和第三产业中仍有很大的就业潜力。只要政府认真改善就业环境,能基本上解除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1.
工程监理企业由于用工形式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在劳动用工方面存在潜在着诸多现实问题。针对现已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社会保险法》及监理企业特点,分析了监理企业在劳动用工管理中存在的管理缺陷,以及如何进一步规范用工形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据美国《世界报刊评论》杂志1984年10月号报道,2050年,居住在世界上多至100亿人的生活方式,将表现为在失业以及在许多情况下都达不到福利计划标准的状况下求得生存。目前工业国家有3,500万人失业,而且由于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工作由机器去做,因而形势好转几乎没有希望。由于每10个失业者中有3个是妇女、5个是青年——社会中最容易受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采取一系列保护性措施,以帮助人们度过诸如失业、年老、疾病、生育、工伤、死亡等等难关的一种保护体系。和谐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使人们安居乐业。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必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的保障体系,当务之急是理顺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一、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沿革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50年代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形成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涉及劳动、人事、卫生、财政、民政等部门以及工会、人民保险公司等。同时,各企业也实际参与了相当…  相似文献   

14.
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国有企业职工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是当前搞好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迫切的问题。本文拟从对花都市国有企业职工队伍存在问题的分析出发,谈谈如何加强国有企业职工队伍的建设。一、当前花都市国有企业职工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国有企业职工队伍结构不合理。花都市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后,企业职工由原来的“国家职工”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职工”,劳动者脱离了国家计划分配就业的“终身制”,有了自己的择业权。企业也不再由国家计划安排接收劳动力,而是根据企业需要录用职工,这对从宏观上调…  相似文献   

15.
胡杨 《探求》2005,(6):60-63
由于经济学把失业的主体界定为“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和把失业的客体或对象界定为“工作”,造成了各种不同的失业构成之间的理论界限模糊。本文从社会学角度认为失业主体是符合一定条件的劳动者,失业的客体是“职业”,由此考察了失业构成的双重性,并提出了现实性和可能性的双重失业人口指标体系构建设想。  相似文献   

16.
据1985年5月28日巴巴多斯《鼓动报》刊登的消息,新成立的法国全国失业者协会主席莫里斯·帕茄称,该协会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失业者成立起他们自己的组织;目前在法国有近250万人失业,占法国劳动大军的10.5%。帕茄说,现在法国失业者的平均失业时间长达10个月以上。有110万失业者或没有资格领取救济者或由于期满不能再拿救济金。有60万失业者一天只能得4.45美元的救济金。  相似文献   

17.
生育社会保险制度是指社会对那些由于生育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的妇女,提供物质帮助和补偿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产假,产假工资,生育医疗费等具体待遇。我国女职工的生育社会保险,是以1951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为标志建立起来的,它是与我国当时其它社会保险相配套,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其主要持征是,女职工的生育费用(包括产假工资和生育医疗费)由其所在的单位直接负担。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由原来的政府附属物变成了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它把减少支出、增加盈利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由于女职工的生育费用…  相似文献   

18.
同失业率一样,劳动参与率也是反映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失业严重的情况下,那些年龄偏大、教育水平偏低的劳动者,因长期找不到工作而丧失信心,退出劳动力市场;同时,本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生劳动力可能推迟或放弃寻找工作。这种劳动参与率的降低造成一种隐蔽性失业现象。本文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和五个城市的调查数据,展示了近年来在下岗和失业现象日益严峻化的同时,劳动参与率的下降趋势,并提示了城镇失业率与劳动参与率之间的关系,表明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是失业的结果。通过建立两个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影响劳动者就业、失业或退出劳动力市场等三种状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相关结论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9.
潘伟 《创新》2012,6(2):97-101
劳务派遣中存在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与被派遣者三方劳动关系,被派遣者与派遣单位有劳动合同关系却没有劳务内容,被派遣者为用工单位实际提供劳务却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劳动派遣中雇用和使用相分离容易发生派遣单位或用工单位损害被派遣者合法权益的情况。因此,需要立法机关以法律的形式强化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的责任,明确劳务派遣中派遣方和用工方所承担法律义务的总额和比例,保障被派遣者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劳动权利。  相似文献   

20.
骆群 《学术交流》2007,(9):129-131
产生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待业"、"下岗"已经为"失业"所取代,"失业"现在正式登上我国社会生活舞台。失业人员是指处于劳动年龄内(男16—60岁,女16—55岁)和调查期内(1个月),欲获得而没有获得或不能获得从事有偿或回报的劳动,在当地劳动就业部门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在众多的失业分类表达中,"隐性失业"实质上并非失业,而用"失业"表述,具有非逻辑性,不利于理论界与实践部门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