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王希杰修辞学研究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希杰修辞学研究和修辞学观点的嬗变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主义精神,浸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它揭示了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族精神内涵之间的关系。王希杰修辞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以非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表现在对传统的“修辞立其诚”原则的重塑和“得体性”原则所表现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2.
要建立比较科学的汉语语法学理论体系 ,就应在正确的语言观的指导下重新认识语法学的研究对象。王希杰先生把“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贯穿到了语言研究的各个层次 ,并且拓展了语言研究中的“潜”层面 ,从而提出了“大语法学”的全新理论构架。王希杰先生还从语法非系统性的角度把语法理论体系的建构提升到了理性高度 ,在此基础上辩证地建立了科学的动静观。同时 ,王希杰先生还以科学的统一性原则、简单性原则统摄语法学理论体系 ,这些都为21世纪汉语语法的研究和发展、为科学的汉语语法学的建构开辟一条宏富之路  相似文献   

3.
现代公认的“三一语言学派”是以王希杰为代表的、拥戴并沿着他的学术思想轨迹不断探索的一批学者共同创建的。“三一修辞学”或“三一语言学”,是当代一批有眼力、有才华的语言学者从王希杰的著作中提炼出来的核心思想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将演绎思想引入语言学研究,对其后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是生成语言学的伟大贡献之一。演绎思想使得语言研究从经验主义向理性主义转变,并促使语言学开始向一门真正的自然科学转型。但是演绎思想在转换生成语法的不同理论阶段中的地位和影响并不相同,因而也影响着生成语言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相似文献   

5.
结构主义与转换生成语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比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在产生背景、哲学及心理学基础、语言观、语言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语言习得理论上的差异,阐述了目前西方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两种语言学理论的产生,各自的优势、缺陷和发展趋势。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体系完整,对语音和语素的研究相当透彻,但在句法的研究上还有缺陷;转换生成语法带来了语言学的革命,它增强了语言理论的解释力,而它所采用的演绎法没有以归纳法为基础,存在片面性,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6.
回顾六十年来生成语法句法 - 语义界面理论的发展,主流生成语法学派最初忽视语义,句法 - 语义界面经历了由最早的转换标记到深层结构,然后到表层和深层结构,再到逻辑式,最后到概念 - 意向界面的演变。其他生成语法学派废除了转换操作,认为表层结构是唯一的句法结构平面,将句法 分析和语义解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主流和其他生成语法学派中句法 - 语义界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多 层性和单层性、单向性和双向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对立等方面。今后的研究应该抓住理论的最新发 展动向,借鉴不同理论的可取之处,加大理论的实践力度,提升理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美国语言学经历了两个高峰时期,一个是布龙菲尔德时期(美国结构语法),另一个是乔姆斯基时期(转化生成语法)。前者不同于欧洲结构主义的,是美国式的结构主义,主张行为主义的语言观,采用归纳法,并对语言结构做出描写;而后者重视语言的普遍现象,主张惟理主义的语言观,采用演绎法,对语言现象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8.
王希杰先生在他的修辞学著作中多次论述"同义手段"或"同义选择"。这个观念在修辞学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王希杰先生认为:"修辞活动就是同义手段的选择活动。修辞,是同义手段的选择规律规则的总和。修辞学就是一门选择同义手段的学问"。如果王希杰先生的这一修辞学新体系得以建立并且加以推广,那应该是语言学的重大收获。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语言学界中,老中青三个阶层,知道王希杰的是很不少的。”①胡裕村先生如是说。王希杰先生1940年10月生于江苏淮安,196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留在著名语言学家万光寺先生为主任的语法理论研究室做实习研究员,成为方先生的关门弟子。早在1960年,还是二年级大学生的王先生就在《中国语文》上先后发表了《列举和行承》与《鲁迅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两篇文章,引起语言学界的注意,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在修辞、语法、语义、文章、语言理论等领域锐意进取,辛勤笔耕,写下了一系列很有影响的论…  相似文献   

10.
“到了80年代后期,(王希杰)提出了语言有显的一面,同时还有隐的一面,这两方面密切相联及相互转化,加起来才是完鳖的语言.这就看到了以前一般人不很注意到的几乎占语言一半的新阵地,视野一下子打开了,对语言的认识也就比较全面了.我想.研究王希杰对于语言学的贡献,这是一个重要的切人口或者说是突破口.”(于根元《伦王希杰的语言研究》)该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奥斯古德(C.E.Osgood)所指出的,语言就像一座冰山.语言符号中显而易见的东西仅仅就像露出水面的冰山的十二分之一,其他十二分之十一往往是隐含的…  相似文献   

11.
语言本质问题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王希杰先生在语言本质问题的研究上,突破了传统语言本质观的束缚,形成了富有开拓意义的对语言本质观的新认识。本文从王希杰先生语言本质观形成的基点及王希杰先生语言本质观的基本思想等几个方面,对王希杰先生的语言本质观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1932年,陈望道先生出版了他的《修辞学发凡》,奠定了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基础.从那时起,历经了60多年的风风雨雨,修辞学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缺少一个科学简明的、富有涵盖力和解释力的理论体系.80年代初期,王希杰先生的《汉语修辞学》出版.该书由修辞理论、修辞手法、语体风格和表现风格三部分组成.在修辞理论中提出了自我、前提、视点诸问题,角度新颖,剖析深刻;修辞手法则从均衡、变化、侧重、联系四种美质的角度论述各种修辞格,使人耳目一新.90年代初期,王希杰先生又出版了…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显性与潜性语言理论把病句分为显性病句和潜性病句 ,运用修辞的四个世界理论和语言偏离理论论证了显性、潜性病句存在的现实和理论依据 ,界定并描述了显性、潜性病句 ,分析了显性、潜性病句的相互关系及转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并从修辞预测学角度讨论了病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认识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经验主义,而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混合物。研究毛泽东的思想需要理论干预,应将其文本看作理论推演的实体,并关注文本中现有的理论主张、合乎逻辑的假设和建构方式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程度。  相似文献   

15.
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1987年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曾介绍了八种: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引申(归谬)法、演绎法、归纳法;1990年版的教材中,竟然删掉了演绎法、归纳法以及类比法。演绎法、归纳法该不该取消?要不要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该取消,不可不讲。由于议论文是诉诸理性、用逻辑思维即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内在本质及其规律的;因此,推理便成了这种文体中的思想联系的主要方式。归纳法和演绎法即是逻辑推理的主要方式,正是通过归纳、演绎(此外还有类比)观点和材料才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人们才能…  相似文献   

16.
汉语法学命题(概念)的提出,在法学方法视角,可予以多层面的分析和观察。其中语境视角的条件和预设、修辞视角的摹状和设问、逻辑视角的判断和推论等是在方法论立场上分析该命题能否成立的主要途径。基于如上三种方法和思路,尝试对汉语法学命题成立与否的语境、修辞和逻辑进行三维的处理和论析。在语境方面,汉语法学的文内语境涉及语言运用、语言运用者、华人法学和汉语运用者法学、本土表达和继受表达等问题的界定,而其文外语境则涉及汉语世界的法学家对汉语法学有所创造的功利一价值期待。在修辞方面,对汉语法学一词,可以借用摹状、双关和设问三个方面的修辞格进行深入剖析。在逻辑方面,汉语法学无论从概念(内涵和外延)、判断(真假),还是从推论视角,都有其独特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王希杰,学术研究硕果累累,成就辉煌;21世纪,他仍然壮心不已,对语言学的诸多领域如方法和方法论、修辞原则和语境、修辞方法等等不断反思、深入探索,又有了许多新的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本根据演绎法和归纳法这两大语言教学方法各自的特点,比较和分析了二在专业英语教学和非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并根据非专业英语教学目标,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针对教学对象,二并用,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9.
从古希腊关于语言起源的“名实之争”,到17、18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关于“语言天赋论”的不同观点,再到当代美国结构主义和生成语言学派之间的对立,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始终贯穿于西方语言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如果以理性主义的视角梳理西方语言学的发展脉络,探讨理性主义在语言学史发展中的地位就会发现,理性主义使语言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而又成为一门领先的学科,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科学。修辞学的规律可以概括为四条:选择律、互动律、适应律、效果律。四条规律贯穿于一切修辞中,以构建科学的修辞殿堂。王希杰的“三.一”创新理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修辞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