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外交流日益频繁,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和继承传统民族工艺的重要性。漆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开始重回人们的视线,对漆文化的探究也随之兴起。漆器是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创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理想,以汉代漆器尤为突出。汉代的漆文化是聚集了几千年漆艺历史文化的精髓,不断地融合各朝代的漆艺制作风格,并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给后人留下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2.
凉山彝族的漆艺文化独具特色 ,在中国少数民族漆艺文化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以前漆器主要是一种普遍使用的生活实用器 ,同时也是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用品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几十年来 ,主要由于价格低 ,使用方便的现代工业用品的冲击 ,其实用功能很大程度上被取代 ,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有变化 ,现在彝族已较少使用漆器了 ,漆艺文化呈衰退之势。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城镇兴起的漆器工厂生产的漆器以礼品、旅游品为主 ,变为了一种工艺品 ,改变了原有的用途 ,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义 ,虽然扩大了漆艺的影响 ,有利于漆艺的延续 ,但在适应新的用途 ,追求商业利润的同时 ,导致了选择性的生产和大众化的趋势 ,对漆艺文化的保护也有不利的一面。因此需要加强研究 ,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加以保护 ,并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3.
凉山彝族漆器原本是人们的生活实用器,改革开放后,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逐渐成为了凉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之一。近十年来,漆器作为礼品、旅游工艺品的需求大大超过了作为实用器的需求。以"看"为主的消费超过了以"用"为主的实用性消费,消费市场可分为三类。漆器工匠的生产经营受到各种力量的影响,其中对工匠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现代科技、直接相关的政策和消费市场。漆匠在与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三种生产经营模式。其中,传统消费者和传统消费习俗是传统工艺得以保持、延续的动力和生命力。2007年以来,凉山彝族漆器制作技艺成为了省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凉山彝族传统漆艺的保护,而传承人的认定对传统漆艺的传承、保护利弊都不太大。为了凉山以礼品、旅游工艺品为主的化学漆器的生产能够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凉山彝族传统漆器工艺,应该认真实施《凉山彝族漆器地方标准》,建议在政府的主导下成立漆器工匠的行业协会,由工匠们自行管理。  相似文献   

4.
彝族漆器是彝族人民用独特工艺创造的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四川凉山彝族的漆器,以其使用的广泛性和鲜明的特色不仅在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少数民族的漆艺文化中也最为引人注目,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和真正朴实的实用艺术,也是高贵华丽的装饰艺术,是彝族人民艺术的史书和活化石。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给彝族漆艺的发展带来冲击,但如能提高大众化和精品趋势,彝族漆器艺术将大有曳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惠之 《百姓生活》2012,(8):47-48
泥金彩漆是宁波传统工艺“三金”之一,它以中国生漆和金箔为主要原料,是一种泥金和彩漆相结合的漆器工艺,造型独特、技艺精湛,用途广泛,堪称全国民间工艺一绝。目前全国仅宁波宁海县还保留此项传统手工艺。2010年6月,泥金彩漆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波地区的泥金彩漆历史悠久。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有7000多年历史的木胎朱漆碗就是佐证。唐代高僧鉴真出使到日本,也从宁波带去佛像、生活用具及其他漆饰等泥金彩漆作品,对日本的民间漆艺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历史悠久,最远可上溯至商、周时代。它在继承我国传统漆艺工艺的基础上,以研磨彩绘、金银粉分光罩漆、彩色蛋壳镶嵌、夹亡胎、堆漆塑像等极富地方特色的工艺著称,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手工漆艺工艺品。其成品光润坚滑,色彩富丽,装饰纹样丰富,显示出制作者精湛的技艺。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漆器髹饰技艺(重庆漆器髹饰技艺)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7.
结合考古资料,通过对秦漆器胎骨和胎骨制作工艺的分析研究,进一步表明了漆器胎骨发展演变的轨迹。在秦漆器胎骨发展演变过程中,其胎骨仍以木胎为主,木胎胎骨由厚拙逐渐变得薄巧。随着社会的发展,漆器胎骨也随之呈现其多样化,夹纻胎就是在木胎的基础上的一种新发明。漆器胎骨的制作工艺在延续挖制、卷制和削制等技艺的基础上,相继出现了扣器法、旋制法,意味着中国漆器历史上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对推进漆器制造工艺的改进、漆器艺术风格的演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遣唐使与中国唐朝的交往活动中,诗歌曾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唐朝诗人与日本友人之间对中日交往活动的歌咏,还是唐朝诗人与日本友人之间的赠答酬唱,亦或是唐诗中对日本文化的歌咏,都说明唐代诗歌在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唐代中日关系中唐诗是沟通双方情感的心灵桥梁,在推动东亚汉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中唐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从河姆渡走来,中国漆器一直以其蕴藉高雅之美卓立于民族艺术之林。回首过去的两个世纪,沈绍安漆艺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在中国漆艺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作为最能体现中国漆器内在气质的代表,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誉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为福州文明进程增添了绚丽风采1、溯源福州漆器蕴含着独特的工艺风格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虽以脱胎漆器出名只有200多年,但其源流久远。三国以后随着中原汉人大规模  相似文献   

10.
福州脱胎漆器是我国著名的漆器品种,但近20年来却逐渐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分析了福州脱胎漆器衰落的原因,并结合日本传统漆器的保护经验,就福州脱胎漆器传承与发展问题提出三点建议: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引导传统漆器与现代生活接轨;发挥高校在漆艺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这绵延的历史长河里,中国绘画一次次波及日本,使日本绘画从佛绘、唐绘、大和绘、汉画、障壁绘、浮世绘到日本画的演变和发展一直受到中国绘画的深刻影响。同时,在吸收中国绘画以及西方绘画基础上形成的极具日本民族特点的日本绘画,也随中日文化艺术的交流在中国得以传播,并给中国绘画的理论、技法、创作、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转型、研究带来了不少启迪,为中国绘画艺术输入了诸多营养。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古代中日文化的交流发展,中国的梅花、菊花、垂柳,及隋唐时期以花传情、寄情花木的赏花习俗传入日本,大大推动了日本赏花文化的发展。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礼法和佛前供花以及花器的不断传入,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日本祭坛插花的兴起,导致了日本最古老的插花流派——池坊流的诞生。池坊流随着与日本本土文化日益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特点的插花艺术——花道。在Ikbana(日本插花)这个名词已广为流传的今天,追溯日本插花之源头,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插花艺术之魅力,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为振兴中国现代插花艺术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中国漆艺代表团访日概况和日本漆艺家的新创,分析了中国现行髹饰工艺逊于日本的方面以及超越日本的方面,通过中日现行髹饰工艺的比较,指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我国大漆髹饰工艺保护与发展的症结,从而提出"全面保护和传承天然材料手工工艺的大漆髹饰工艺,特别是天然材料漆胎的髹饰工艺"、"按《髹饰录》逐条对照,全面抢救、复原我国传统的大漆髹饰工艺"、"全面传承源自传统之根的新创大漆髹饰工艺"、"回归‘绿色漆艺’"的保护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隋、唐时期,日本大和朝廷向中国大陆派遣了遣隋、唐使团,随使团前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学问僧学成回日后,促进了日本的历史文化发展,他们是中日交流史上对日本历史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献中称斯里兰卡为"狮子国",又称"锡兰"、"锡兰山"等。自晋至唐,中斯两国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佛教文化交流尤为突出。两国佛教文化的密切交往,促进了双方的政治、文化的发展。两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对于各自国家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东周时期,今北京及附近地区的燕地手工业生产继续发展。手工业生产范围更加广泛,专业分工和手工业内部分工更加细密。冶铁、煮盐、漆器等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尤其是冶铁业已成为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其他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青铜冶铸、金银器加工、兵器制造、制陶、铸币业等。  相似文献   

17.
唐代声乐艺术发展水平的历史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乔新建 《南都学坛》2006,26(6):33-36
唐代音乐的发展对歌唱技艺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曲子音乐在唐代得到蓬勃发展;隋唐燕乐又有新的发展;立部乐与坐部乐的划分;出现了歌舞戏、说唱音乐。音乐文化的繁荣为声乐艺术提供了发展机遇,出现了众多高水平的歌手,产生了划时代的声乐技术理论。唐代是我国声乐技艺由远古的蒙昧时期向中古的开发时期转化的关键时期,唐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为宋以后歌唱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唐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来看 ,回纥与唐王朝的关系具有相当的特殊性。正是这种全方位互助、互补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使得回纥不仅在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在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本文力求通过探讨双方间的特殊关系及回纥对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初步揭示出回纥在唐代中外关系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极盛时代,也是中朝文化交流的极盛时代。双方的使者既是两国政府和人民友好的使者,又是本国本民族文化的积极的传播者。两国的外交使节及文人密切接触或“以文会友”,留下了诸多唱和酬赠之作,是中韩文化交流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资料价值,而且今天读起来,对增进中国人民和朝鲜半岛人民之间的了雠和方掳斗扫.导不开裨希白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