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长达 12 0年的王朝。由于它俘虏徽、钦二帝 ,灭亡了北宋 ,长期与南宋对峙 ,因此成为南宋不共戴天的仇敌。元、明两朝 ,也不以金为正统 ,金源文献任其散失 ,对金源文学的成就 ,或视而不见 ,或损贬有加。清朝立国后 ,出于民族认同感 ,才对金源文学给予较多的肯定。但对金源文学的性质、特征及地位的真正认识却是在本世纪 80年代以后。由于学术观念的变化 ,人们摆脱了所谓的正统观念 ,初步认识到金源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独特的一环。学术界对金源文学开展了深入研究 ,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其中 ,胡传志教授的《…  相似文献   

2.
前人谈论金代文学,实际上存在着金代文学赖元好问以传的观点。这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或许同这种观点有关,长期以来,研究元好问的论著不断出现,对金代其他作家和一些重要文学现象的研究相对来说就比较冷落,通论有金一代文学的著作更是凤毛麟角。学人常引以为憾。 周惠泉同志多年来专攻金代文学,成绩卓著。我在主持《中国文学通史》编纂委员会和  相似文献   

3.
这是作者为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所撰金代文学条目的部分条文,本刊先期发表,以飨读者。金代文学金与南宋对峙。由于金朝所辖地区的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具有质朴刚健的气质,发为文章,往往华实相副,风骨道上,加上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的熏陶和哺育,金代文学便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以自己独具一格的风  相似文献   

4.
金代文学论     
金朝是我国历史上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即金太祖完颜 )于公元1115年建立的政权。它在建元收国之初,先后灭亡辽与北宋,进而据有淮水以北的中国广大地区,与南宋对峙。其幅员则广于辽,实力则强于宋,雄峙于北半部中国几一百二十年之久。直到公元1234年,才被新兴的蒙古所灭。由于金朝所辖地区的北方汉族居民和北方少数民族天秉本多质朴刚健的气质,因而发为文章往往华实相扶,风骨遒上;加上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的熏陶和哺育,金代文学便得到长足发展,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带来了新的因子,增加了新的活力。可是长期以来,由于…  相似文献   

5.
金代文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朝是我国历史上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即金太祖完颜曼)于一一一五年建立的政权。它在建元收国之初,先后灭亡辽与北宋,进而据有淮水以北的中国广大地区,而与南宋对峙。其幅员则广于辽,实力则强于宋,雄峙于北半部中国几一百二十年之久。直到一二三四年,才被新兴的蒙古所灭。由于金朝所辖地区的北方汉族居民和北方少数民族天秉本多质朴刚健的气质,因而发为文章往往华实相扶、风骨遒上;加上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的薰陶和哺育,金代文学便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可是长期以来,由于正统思想以及其它传统观念作怪,对于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很少予以重视。甚至存在着一种用南宋文学来代替金代文学的倾向。这不仅是违背历史实际的,也是很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6.
金代散文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工作中是一个薄弱的领域,金代散文则是尤为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除了由于正统观念、民族偏见的影响,使金代文学的成就数百年来很少得到应有的评价外;也还由于金以后的蒙古统治者重视武功,轻视文治,致使“几及汉、唐”的有金一代典章法度、礼乐文章  相似文献   

7.
金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审视──评周惠泉著《金代文学学发凡》胡传志长期以来,金代文学研究不仅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而且以往的研究还经常受旧的“正统”思想和民族意识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偏见。进一步加强金代文学的研究,需要我们以新的眼光检...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学者中,把门庭冷落的金代文学作为自己主攻方向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周惠泉先生,却兢兢业业,在这块近乎“草盛豆苗稀”的荒野上,专心致志,开拓了几十年,并且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五年前,周惠泉先生出版了他别开生面的专著──《金代文学学发凡》,金史专家宋德金先生评论说:“综观全书,它不仅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关于金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过程,而且发表了有关金代文学研究的一些值得重视的精辟见解。”而最值得注意的见解就是:“作者指出,金代文学是一种与宋代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多元一体的新质…  相似文献   

9.
植根于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交叉点上的金代文学 ,曾经以其质实贞刚的审美风范彪炳于世 ,为中国文学北雄南秀、异轨齐驱的历史走向增加了合力 ,对于中国文学由多元发展为一元的进程厥功甚伟。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正统思想的影响 ,学术界对于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没有给以正确的评价 ,甚至存在着一种用南宋文学来涵盖金代文学的倾向。这种不正常的状况 ,直到最近十几年才逐渐改变 ,其间周惠泉先生80年代初以来推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对此做出了突出贡献。最近 ,他又推出《金代文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2 0 0 0年 4月出版 )一书 ,引起海内外学术…  相似文献   

10.
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一环,其中镶嵌着元好问、王若虚等足以辉映古今的文学家,但其地位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公认.元、明二朝视金若寇仇,对金源文学,或视而不见,或贬损有加.清立国以后,出于民族认同感等多种原因,对金源文学颇多垂青.他们编纂《全金诗》、《金文最》等文献,评注金诗,才给予金代文学较多的肯定.  相似文献   

11.
元明时期金代文学研究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北雄南秀、异采纷呈的整体格局中,金代文学曾经以奔轶绝尘、壁立千仞的气概崛起北国,雄视天下,同南宋文学相辅相成,并驱争先。因而清人曾经指出:“金源魁儒硕士,文雅风流,殊不减江以南人物。”(龚显曾《金史艺文志补录》·《亦园脞牍》卷四)然而由于“金之立国,元既相仇,明人又视同秦越,其文一任其散佚”(黄廷鉴《金文最序》),因而金代文学在元、明时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恰当  相似文献   

12.
论金代文学中所表现的“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对峙时期,双方都以华夏正统自居。南宋一方,由于遭到金的侵略,退处半壁江山,因而爱国主义高涨。而在金朝内部,伴随着整体性汉化的趋势,同时因为证明其统治中原地区合法性的需要,也产生了“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这种思想意识在金代文学中有着系统而鲜明的表现。金代文学表现“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熙宗、海陵二朝,汉化的开展与政治统治的需要催生了华夏正统意识,这种意识一产生,便在诗文作品中有所表现;二、世宗、章宗二朝,汉化的完成和“文治”盛世的出现,使得华夏正统意识空前高涨,甚至出现了自居华夏正统而视南宋为“蛮”、“夷”的极端思想,这些思想意识在当时的代表性作家那里有鲜明的反映;三、卫绍王、宣宗、熙宗三朝,由于中原地区受蒙古、南宋的双向进攻,金人的“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不弱反强,在亡国之际大放光芒。这种光芒投射到了元好问等一批金末文学家的反映沧桑之变的作品里,而元好问编纂《中州集》更表明金人的这种思想意识已经得以升华。这种思想意识最终为南宋遗民所认同。  相似文献   

13.
延安文学并非左翼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2年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创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纪元,在此前后的解放区的文学被称为延安文学。而中国的左翼文学应特指上海左翼十年的文学。但在一些论者的文章中,认为延安文学就是中国的左翼文学,尤其是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文学是中国左翼文学的极端发展,这是不对的,是对左翼文学的曲解。实际上,延安时期的文学确实对左翼文学有些承传,比如在文学和政治的关系上,强调了文学的政治性等,但对这种关系的确证又不仅仅是左翼文学的发明。抛开苏联、日本左翼文艺思潮的影响不论,这在中国也是有其…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华文文学,首先是菲律宾多元文学中的重要一元,同时又与中国文学有着密切联系,中菲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久远。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均在菲律宾持续传播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以下三个侧面探讨中国文学与菲律宾华文文学的关系:(1)从通商贸易、文教传承到文学交流;(2)中国现代文学与菲律宾华文文学;(3)中国古代爱国诗人、诗作与菲律宾。  相似文献   

15.
金惠敏(以下简称“金”):由于电子媒介的弥漫,近年中国学者关于文学存在的命运有很多争论,美国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在中国撰文启动了这样的争论,他担忧电子媒介将导致“文学”的终结。在这些论辩中,学者们经常将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尖锐地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6.
金代文学文献研究的成就及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瑞兆 《学术研究》2005,(3):130-132
金朝的文学文献是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由于战火的损毁与偏见的影响, 金代文学文献的研究未得到应有重视, 是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自唐圭璋《全金元词》 (中华书局 1979年 ) 问世后, 先后涌现出姚奠中的《元好问全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 薛瑞兆的《全金诗》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年), 张正义的《河汾诸老诗集》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6年 ), 阎凤梧的《全辽金诗》(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年)、《全辽金文》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2年 ), 王庆生的《增订金诗纪事》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 等。这些…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的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太各国华文文学的发展,其总体脉络与中国文学紧密联系,遥相呼应。中国文学在世 界华文文学界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国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的母语基地、大本营和核心。目前的局 限主要是:汉语的艰深难懂是影响华文文学扩大影响力的一个直接原因;未能加大中国文学的对 外输出、培训并有效地组织中文图书的推广,未能扶持海外各国华文组织建立其流通产业;客观上 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够强大,主观上政府在决策上重视不足;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也影响着中国 大陆文学在某些国家影响力的扩大;大陆和台湾的政治上的对立,减弱了相互间的文学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金代文学家李纯甫生卒年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纯甫字之纯,号屏山居士,是金代后期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在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金室南渡以后屡入翰林,连知贡举,文人学士景附风靡,一时号称“当世龙门”,对金末文学颇有影响。金亡  相似文献   

19.
苏、黄之风与金代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晏选军 《学术研究》2003,(6):137-140
金代文学深受苏、黄之风的影响,但由此也产生了崇尚尖新、斗巧尚险的弊端。有鉴于此,金代中后期文人开始对苏、黄之风进行理性反思与实践探索,主张度越宋诗取法唐人,实发元代文坛“宗唐复古”先声。  相似文献   

20.
在女真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中,影响金代政治、经济、文化走向的金代士族因为战争、移民、迁都,以及科举仕进、朝廷党争、士人贬官隐居等造成空间流动,形成了与金源文化向金代文化发展相伴随的社会文化现象。总体来说,家族流动一方面增强了家族文化的影响,带动了多元地域文化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也从整体上提高了金代文化、文学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