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辽代契丹习俗文化源流考张国庆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从公元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曾统治我国北方长达200余年。有辽一代,契丹人形成了自己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习俗文化。树有根,水有源。同自然界各种现象一样,一个民族的...  相似文献   

2.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公元10世纪初,由契丹族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契丹辽国,曾统治我国北方长达200余年。辽代契丹人多以牧猎为生,所以,他们的服饰极富北方游牧民族特色。以往著辽史者,缺乏对辽代契丹人的服饰做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不揣谫陋,试就辽代契丹人的服饰做一略考,并祈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3.
公元十世纪初,唐王朝在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下崩溃后,整个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争斗,最后宋朝起而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北方则先后为辽、金两朝所统治。贝加尔湖的大部分地区和黑龙江流域于是先后成为我国辽、金两朝的辖域。辽王朝是以我国契丹族为统治民族的王朝,因而又号“契丹王朝”。契丹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对于我国北方进一步的开发,有较大的贡献。它把长城以北各族更紧密地同华北和中原联成一体。史载“契丹本东胡种”,“与库莫奚异种而同类”,“至元魏自号契丹”,原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流域。南北朝时,各部即以  相似文献   

4.
渤海大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认为渤海史研究的关键需要弄清渤海大氏的源流。大氏所领导的粟末集团所以被李唐王朝封为渤海郡王,进而封为渤海国王,就因为大氏为东夷族系,曾活动于山东东北部渤海沿岸,这一地区在汉代设渤海郡。李唐王朝遵循中华传统文化,追本溯源,尊崇大祚荣为首的大氏族团的“得姓之地”、氏族发祥地——即在汉所设之渤海郡之故地,故封以渤海国王。古有大人国,古史上东方大人国即渤海大氏的故国。大氏族团由山东半岛经海路到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上,来到东北地区与东北古族肃慎—族团融合。渤海大氏集团以唐代文化为依归,同时受到室韦、契丹、突厥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代东北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和中原汉族联系密切。如满族的先民肃慎人,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向中原地区尧、舜为首的部落联盟贡献  矢石 ,它成为后来许多东北少数民族向中原王朝进贡的传统贡品。 明取代元,继续在东北实行有效的行政管辖,对东北少数民族推行“羁縻”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密切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总结这个历史经验,仍然是我们研究东北民族关系史的重要课题。 (一) 早在辽、金时期,就从中原等地区大批掠夺各族人口,强迫迁居东北各地。元统一后,法律规定:“诸流远囚徒,惟女直、高丽二族流湖广,余并流奴儿干…  相似文献   

6.
宋卿  程尼娜 《求是学刊》2016,(4):166-172
营州都督府是唐前期东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其所领城傍羁縻州数量随少数部族的归附与东北边疆的动荡存在着动态变化,营州都督府的级别也随着这一变化而经历了从上都督府到下都督府的变动。在唐王朝统御东北边疆诸族、管辖与控制东北边疆过程中,营州都督府的职官具有较强的军事特点。契丹叛唐后,营州都督府移治幽州的时间,应在神龙元年(705)。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营州都督府最后被平卢节度使府所取代。  相似文献   

7.
<正> 契丹是晚唐时期兴起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占据了北方大片土地,绵延逾二百余年,中间经历了五代:梁、唐、晋、汉、周,一直到南宋末期,受到金人的压迫才式微下来。他是少数民族自立政权比较强大而且历史比较绵长的一个。契丹建国,一般统称之为“辽”,实际历史并不是这样,中间曾有几度变动,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后,契丹遂成为国号。及太宗耶律德光灭晋,改契丹称大辽。后来圣宗耶律隆绪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11):80-82
契丹民族之所以崛起于中国北方并建立了幅员辽阔的边疆王朝,有其诸多历史原因和条件姑且不论之。但与其中契丹民族秉承的人口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建国前抢劫财富和掠夺人口来增加劳动力;"军国之务,爱民为本",辽政权对人口增长采取提倡、奖励的政策;"得地无民,将焉用之"。这一人口思想具有积极意义,在辽代统治的阜新地区人口的数量和构成与特点、分布、人口流向有重大影响,推动了契丹人口更大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建平剪纸是东北剪纸的一个主要流派,5000年灿烂文化的沉淀,多民族风俗的浸润,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建平以萨满文化为主体的、蒙汉文化相结合的造型粗犷、浪漫的剪纸艺术. 建平,自春秋到明清,大多数时间都是由山戎、东湖、匈奴、鲜卑、乌桓、契丹等少数民族居住,蒙古诸部在此盘踞时间最久.清中叶以来,大批汉民出关,带来山东、山西、陕西等关内剪纸,与这里少数民族的剪纸艺术融合,逐渐形成了建平剪纸风格.  相似文献   

10.
《学问》2015,(3)
建国至占领燕云地区期间,辽代大赦的赦书起草者,由逃往辽朝的汉人担任,此后则由南面翰林院中的汉族翰林学士负责。辽代大赦赦书的内容,主要有免罪、覃恩、蠲免赋税三种,另外还偶尔出现调整行政建置和度僧的条文。中原王朝的大赦赦仪对契丹族来说十分繁琐,因此辽朝很可能并不存在赦仪。  相似文献   

11.
《学问》2010,(5)
五代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即北边的游牧民族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甚至左右中原王朝。桑维翰帮助石敬瑭制定了援引契丹以改朝换代的政策,但他们此举也使后晋政权丧失了道德和伦理基础。而到后晋出帝时期,桑维翰逐渐被王朝政治的惯性推挤出中枢,其所制定的示好契丹和徐图自强政策也化为泡影,后晋随之灭亡。  相似文献   

12.
周公论--兼及西周初期王巫结合的文化诸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公姬旦是西周王朝的创建者之一,也是西周王朝文物典章制度的创建者。周公参与了西周王朝争夺政权、巩固政权和建设政权的全过程,他是王朝首任宰辅,并曾一度摄政称王,又是巫者和智者、西周王朝第一代文化人,其思想与行状丰富而复杂。前贤对周公及其所创建的西周礼乐文化制度多有论列,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周公在中华早期文明史的贡献诸问题做某些补充。  相似文献   

13.
东北是少数民族的故乡,当地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改造自然与适应自然的生产斗争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灿烂文化,从而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与进步,并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从国内其他各地移植来的客籍居民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与低估的。这种客籍居民是指以汉族人民为主体,同时又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人民而言。汉族人东来,为时甚早,而且越往后代越众。直到清末,竟然反客为主,不仅成为了客籍居民的主体,而且也成为整个东北民族之主体。这样,移植甚早而又人数众多的汉族人民,不能不对东北的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东北开发史是东北各族人民的共同开发史,东北的各族人民,不论土著或是客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东北的开发,起过大小不等、程度各异的促进作用。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客籍居民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北流人,对东北的开发与保卫,自然也是不容忽视与低估的。  相似文献   

14.
莫卧儿细密画是印度莫卧儿王朝(公元1526—1857年)的绘画艺术。它包括两种风格明显有异的画派,即拉其普特民间画派和莫卧儿宫廷画派。本文研究的只是宫廷画派。宫廷画派肇始于莫卧儿王朝第二代君主胡马雍(1530—1556年在位)时期。胡马雍继位  相似文献   

15.
2014年12月20—21日,由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和中国辽金暨契丹女真史研究会、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协办的“金毓黻与东北边疆史地研究论坛”在黑龙江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光明日报社、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等近20个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金毓黻学术贡献、东北史研究、民族史研究、高句丽研究、渤海史研究、金史研究等6个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契丹是生活在东北山地草原的东胡人后裔.据辽初始创时期的皇族耶律羽之墓志记述,契丹的族属是"宗分佶首派出石槐".佶首即契丹始祖奇首可汗,是鲜卑著名首领檀石槐.这就是说,契丹源于鲜卑.(<辽史>记载"冒顿可汗以兵袭东胡,灭之.余众保鲜卑山,因号鲜卑,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日库莫奚,日契丹."契丹在东部鲜卑中长期活动于辽西、右北平,即阜新、朝阳、赤峰地区,在阜新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契丹人祖先的足迹,阜新是契丹人的摇篮和故乡.  相似文献   

17.
苌弘是春秋时代周王朝的大夫,辅佐几代周王长达57年。88岁的苌弘凭借数十年的忠心和声望,保持与晋国的关系,维持了周王朝的稳定;主持礼乐活动,以德服人,坚守周文化,等到了孔子访学,实现了薪尽火传;知天命不可违,依然抗争,竭尽全力维护周王朝的存续。苌弘的鞠躬尽瘁,碧血丹心,对古代士人精神有独特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辽代,汉族儒家知识分子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中许多人被容纳在政权里,对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者以翔实的史料论述了辽代汉族儒士群体形成及发展的过程,并着重对汉族儒士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汉族儒士或被俘,或被招降而来到夷狄之地,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中大多数人无法返回家乡,不得不对少数民族政权表示服从、就范乃至结合。从中华一体的角度看,汉族儒士对辽朝的承认和适应也并非是消极的,他们对游牧民族契丹的经济发展、生产更新和文化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辽朝社会改革的许多方面是通过汉族儒士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地区近代社会的基础是有清一代所奠定的。黑龙江是我国东北边疆各族人民世代劳动、生息的地方,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就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先后有 、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在此建立过封建政权,但是都没有不间断地延续下来。清代流人开发黑龙江,特别是流民反封禁斗争,使这一地区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阶段。 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后方,独占东北特产资源,防止满族汉化以维持其军事统治力量,曾一度对包括黑龙江在内的东北地区实行封禁,不准汉族人民移居开发。康熙七年(1668)停止施行辽东招民例。二十年(1681)又将…  相似文献   

20.
(一) 辽是我国古代契丹族在东北和北方地区建立的政权,几与五代、北宋相始终。它曾于十一、二世纪称雄于东亚,影响远至中亚和西欧。它的疆域十分辽阔,东至太平洋(包括库页岛),西达今苏联境内的额尔齐斯河和斋桑泊,北到贝加尔湖和外兴安岭(均在今苏联境内),南抵白沟河,雁门山与北宋邻境,“幅员万里”,“属国六十”(《辽史·地理志》)。以致在十一和十二世纪的穆斯林史书及其它著作中,将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或kathay)。而在中古英语、俄语和希腊语中,更把整个中国都称之为“契丹”。可见辽朝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曾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