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文创作谈     
一、杂文的属性 什么是杂文?近年来对杂文的含义、特征及其应有的属性的探讨文章屡见不鲜。但众说纷纭,各执一说。既有历史上广义的“编年杂类文体”说,又有引证界定的“社会论文”说、“小品文体”说、“散文分支”说、“议论性散文”说、“文艺性论文”说等等。须知,对任何一种文体的界定,事先得弄清它的基本属性及其个性特征,然后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1.杂文的新闻性 大家知道杂文的园地主要是各种报纸兼及部分文学期刊、理论刊物。几乎所有报纸副刊和其它一些版面都开辟有杂文栏目。言论是报纸的眼睛。而杂文又是眼仁:锐敏而光彩夺人。报纸何以如此偏爱杂文?因为杂文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广义的新闻性。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之初的杂文创作呈现三种流向:一种是以老一辈杂文作家为主体的,兼有一些著名作家、报刊编辑组成的,用传统手法写作的传统严肃杂文;一种是以青年作者为主体的时尚的世俗化的杂文;一种是广大群众都能参与写作的现代的网络杂文。三种杂文将在新世纪共存并竞相发展。新世纪的杂文是丰富多彩的,它将健康、自由、富有艺术魅力地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3.
“五.四”前后,《新青年》首创的“随感录”成为当时自由知识分子批判社会、指摘时政的最为理想的方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该栏目的言说方式逐渐由“自由知识分子立场”转向“政党立场”。而“随感录”这一讲究时效和新闻性的杂感类文体,就成为现代中国杂文的雏形,并促进了现代杂感类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丁玲的杂文体现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高扬着主体意识,表现出她的杂文文体意识的高度自觉,表现出她对社会的参与和政治的介入,显示她理性思维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情绪和感情投入。  相似文献   

5.
我省作者陈秉智同志近年来利用业余空隙,在杂文园地勤奋耕耘,喜获丰收。仅去年,光杂文就发表了二十多篇,而且质量较高,绝大部分发表在《青海日报》上。此外,在《青海科技报》、《青海青年报》、《西宁报》、《人才天地》、《雪莲》、《党的生活》等省市报刊上也常有引人注目的篇什。其中象《脸皮厚薄优劣观》、《莫等闲……》、《少演“过场戏”》、《任尔东西南北风》、《“逍遥者”岂能复逍遥》等,均在读者中有较大的反响。他的作品给人总的感觉是:尖锐、泼辣,“杂文味”浓。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的杂文创作,历经四个时期:建国初期,处于徘徊阶段。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出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局面,形成了当代杂文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此后,杂文创作又经历了一个大波折。“文革”十年,杂文创作是一派荒凉景象。粉碎“四人帮”后,杂文创作再度繁荣,至今不衰.这“三起三落”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要繁荣杂文创作,必须对杂文有正确的认识,掌握运用好暴露、讽刺等手法,不断提高杂文作者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杂文创作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是以其配角、杂的特点独具风格.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当代杂文创作空前繁荣.内容上表现为杂文创作成为"公民写作"作家创作乃至无名小卒的习作,多为真性情、新见地、针砭时弊的杂文;形式上,众多的报刊杂文专栏,专版以及网上论坛给当代杂文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园地、坚强的后盾.  相似文献   

8.
曲笔是杂文的重要特色,也是杂文的一种艺术手法和技巧。作者在行文中运用这种曲笔艺术对要表达的意思不作直截显豁的明言,而是通过艺术化的处理,将文章的旨意作一些曲折的掩饰,文面是一层意思,而文字的背后却往往藏有另一层深意,是为文的指归。  相似文献   

9.
梁晓声的散文创作令人联想起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和当代文坛一些作家缺乏甚或不屑于体验底层大众生活因而泯灭良知和堕入粉饰相反,梁晓声始终"睽注平民生活形态",从自己的良知营造出的芜杂的"社会关系"中吸取创作营养,保持生命力强健的创作势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有着中西方教育背景的龙应台,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面对男权价值体系的压抑而产生焦虑。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她的杂文既有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反思,又有坦诚直言的社会批评,还有女性生命体验的温柔书写。超越传统对女性写作的审美期待而具有现代女性意识,创作的自然洒脱与知性思维的深刻结合,简单质朴、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表达出自尊与自审意识,进而生发为对人类社会前途的关切;是超越性别写作、具有丰富性和差异性的"人的文学"。  相似文献   

11.
1995年杂文创作依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无论是其对现实生活反映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对国民灵魂改造的力度和强度,都较此前有所发展、深化,较好地继承、发扬了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传统,显示出杂文创作正在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上海是鲁迅生命最后十年的居留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一座中西混合体的魔幻之都,置身其间的鲁迅产生了多种体验,影响了他上海十年的杂文创作。一是自由撰稿人身份给鲁迅带来了切实的市民日常生活体验,由此书写了上海弄堂市民形象;二是上海的租界化使鲁迅产生了屈辱而愤懑的租界体验,进而揭示了西崽和流氓的奴性;三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强化了鲁迅的革命体验,促进了鲁迅对革命认识的深化。正因为这些丰富而深刻的上海体验,使其后期的杂文创作内容丰富且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离开我们已经整整60年了。他留下的杂文创作虽然不能说卷帙浩繁,但相对于他短短的一生而言却是相当可观的。他在杂文创作和理论方面的建树,是文学史上无法遗漏的一笔珍贵遗产,这已为世人所公认。不过,事情仍然有它的另外一个方面:如果仅仅从文学角度考虑,瞿秋白在现代众多杂文作家中很难特别的凸现出来,使他同其他现代作家区别开来的,就是他作为一个“文人”所具有的政治家的身份、他的感觉方式和他进行杂文创作的独特角度。罗兰·巴尔特在《写作的零度》中指出:“当政治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瞿秋白的杂文创作,其历史的战斗价值也正如他俩在现代革命文学史上的伟大历史功绩一样是不可磨灭的。周扬曾有过十分明确的论述:三十年代初他俩一起“参与和指导了左翼文化运动,率领和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粉碎了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促成了革命文学的空前繁荣”。这理当包括鲁迅和瞿秋白杂文创  相似文献   

15.
1998 年的杂文创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本着“修辞立其诚”的态度反思历史,特别是建国以来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问题;对诸如民主、自由、法治和反腐败等“老”问题以新的视角、观念加以深层次的评说;以拷问当下知识分子人格、灵魂为内容的作品日渐增多;部分作者越来越倾向于站在“底层”的民间的立场发言。  相似文献   

16.
永恒的微笑-鲁迅逝世前的杂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逝世前特别是在距他逝世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以顽强的毅力与死神搏斗,争分夺秒,创作了一组达到登峰造极的思想高度和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的杂文.在这些作品中,他笑谈死亡,戏说鬼魂,并始终贯穿着对旧势力和人民敌人的斗争,显示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贯的战斗精神,践诺了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终生誓言.这批精彩的杂文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的思想情绪和幽默、潇洒的艺术风格,就像著名摄影家沙飞在鲁迅逝世前11天的10月8日为他拍摄的那幅手持香烟、眉眼莞尔的照片一样,在中国乃至人类文学以至文化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微笑.  相似文献   

17.
以具有形象性想象为特征的比喻,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 早在梁代,刘勰就接触到比喻的特征问题,从而为比喻设想了其成立的条件。他说:“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文心雕龙·比兴》)从“比”方面来看,此物和彼物之不同,尽管象胡、越那样相距遥远,但一经诗人根据其类似点把它们结合起来,就象肝与胆那样地接近了。显然,要发现截然不同事物的相“合”之处,必须依靠形象性的想象,依靠艺术的构思。而这便产生了比喻。  相似文献   

18.
“语丝”时期,鲁迅创作了许多大篇幅的杂文,将叙述、议论、抒情有机融合,全文有着逻辑较为严密、说理纵意挥洒、行文委婉曲折的整饬美和洒脱美。这些杂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体风格:一是选取社会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人和事,以小见大地写出其中深蓄的非凡的人生意义;二是显示出作者睿智的思想和天才般艺术功力;三是作品具有委婉含蓄、隐晦曲折的审美结构;四是充分显现出散文“散体构思”和“纵意挥洒”的体式美;五是具有诗意美和哲理境界;六是显示出高度个性化的体式创新。  相似文献   

19.
读过鲁迅杂文的同志,都有这样的感觉:感到深刻、有趣、犀利。为什么有这样感觉呢?这与鲁迅的思想认识及其写作方法、使用的语言有关系。一所谓深刻,一般指对事情或问题的认识程度而言,它和肤浅一词相对应,能够抓住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六年,适应中文系现代汉语修辞教学需要,我写了一本《学习鲁迅修辞》作参考书。去年湖南《吉首大学学报》第一期,有篇刘植先同志写的文章:《谈谈现代汉语修辞格的发展》,把我在《学习鲁迅修辞》中谈到的辞格“跌宕”,作为修辞格发展的一个方面。我的学养很差,试写的《学习鲁迅修辞》肤浅粗糙。即如“跌宕”一节,一直感到平淡空泛,远远未能显示鲁迅杂文运用“跌宕”手法的精妙。读了刘同志的文章,引起我进一步探索“跌宕”辞格的兴趣。我始终认为,鲁迅杂文艺术风格的完成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