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大有多远     
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就是让儿子每天放学回家后;把一天所学转教给他,儿子当老师,他当学生。  相似文献   

2.
《北方人》2008,(7)
家里只有两个单身汉,我和儿子。每天早上,我先把儿子送到学校,再去公司上班。他总是站在校门口,冲我高高地挥起小手,"海马爸爸,再见!"不知从哪天起,儿子忽然不再叫我"爸爸",给我起了个外号"海马爸爸"。这让我感到  相似文献   

3.
金匠的榔头     
金匠有一个榔头,每天收工,金匠都要把店门关了,把榔头拿到里屋,再关上门。十分钟后,金匠会打开门,满脸笑容地出来了。金匠的妻子不知道丈夫为什么要这样做,她问过几次,都被丈夫呵斥,说这是干金匠这一行的秘密,女人不能知道。金匠后来有了儿子,金匠十分喜爱他,希望儿子继承他的手艺,但是,儿子的理想是做一名律师。  相似文献   

4.
深沉的父爱     
父亲生病了,住进了医院。每天,不论多晚,儿子都要跑到病床前为父亲洗脚。他给父亲轻揉着脚板,心里涌起阵阵酸涩……父亲却显得很平静,温柔地看着已过而立之年的儿子为他忙这忙那,眼睛里满是慈祥和满足,似乎要把这份无言的交流,永远留在儿子的心中。父亲不善言谈,却是个乐观的人  相似文献   

5.
儿子     
跟儿子有关的记忆,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是一次次离别。儿子2岁的时候,他妈妈就南下闯生活去了。我一个人带着他,一边教书,一边伺候着他的吃喝拉撒。每天早上,把他送到学校的幼儿园,碰到下雨,便一手打伞,一手抱着孩子,那种沉甸甸的感觉,至今记  相似文献   

6.
拔除杂草     
斯恩德有3个孩子,他要求大儿子克莱尔、二儿子卡尔夫和小女儿凯妮每天都去菜园里拔除杂草。尽管3个孩子非常不愿意,但他们知道父亲的脾气,还是在每天放学后乖乖地去菜园  相似文献   

7.
调入市委老干部局那年,儿子正好开始读小学。儿子的学校就在我单位对面,所以每天放学后,儿子便到单位门房等我一起回家。天长日久,儿子便和分发《山西老年》的门卫熟了,利用等  相似文献   

8.
儿子去美国留学,毕业后定居美国。还给我找了个洋媳妇苏珊。如今,小孙子托比已经3岁了。今年夏天,儿子为我申请了探亲签证。在美国待了三个月,洋媳妇苏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这个中国婆婆大开眼界。不吃饭就饿着每天早上,托比醒来后,苏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托比会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面  相似文献   

9.
许茹 《新天地》2011,(12):38
许茹:你好。我的儿子大专毕业三年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我们都劝他一边进修一边寻找机会。可是今年来,儿子的性格变化越来越大,变得让我接受不了。儿子每天回到家里,不愿意跟任何人说话,总是一  相似文献   

10.
参子 《新天地》2012,(4):28-29
"隔代抚养"引发家庭争议2012年1月初,郑州市的刘女士作出一个大胆决定:让儿子彻底和奶奶决裂。在刘女士看来,7岁的儿子快要上小学了,但自理能力很差,吃饭穿衣每天都要奶奶伺候。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奶奶步履蹒跚凑到床前,连哄带劝,总算把宝贝孙子动员起来,经再三追问,始知小孙子想吃香肠,奶奶便拖着麻木的双腿跑向小卖店……孩子常住奶奶家,在  相似文献   

11.
薇薇 《新天地》2011,(2):39
隔代教育为什么容易导致溺爱呢?这里面其实有非常复杂的心理原因。而一些不利于孙辈教育的消极心理应在克服之列。补偿心理一位母亲为帮助儿子改掉马虎的习惯,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可孩子嫌烦,奶奶经常瞒着媳妇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  相似文献   

12.
李冬梅 《山西老年》2011,(12):25-25
上世纪70年代时,她还年轻,孩子也才一周岁。每天早晨,凝望着儿子酣睡的娇态,倾听着他均匀的呼吸,她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欣喜。幸福,随着儿子的降临日趋浓郁。怀抱着牙牙学语的儿子,她觉得生活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3.
英国一座小城有位叫弗雷德的邮局职员,是个送死信的高手,凡地址不详或字迹不清的信,经他之手投送无一不中,死信就变成了活信。弗雷德每天下班回到家,总是喜形于色地把一些新发现告诉妻子。吃过晚饭,他总是点了烟斗,牵了小儿子、小女儿的手到院子里讲故事,他像一个成功的侦探那样快活。可就在一个不幸的日子里,他的小儿子病  相似文献   

14.
夏爱华 《中华魂》2013,(22):12-12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小时候家里很穷,全靠母亲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在钱米最匮乏之时,母亲每天只能给他煮米粥喝。去学校读书时,只能把凉了的米粥划成块带到学校充饥。同窗中有一位太守的儿子.对他很是同情,把好吃的东西带给他,他都原封不动,一口也不吃。  相似文献   

15.
杨晓 《山西老年》2009,(3):59-59
事件回放——80多岁的赵大爷身体健康,头脑清醒,眼不花耳不聋。退休后一直和小儿子居住在一起。有时还能帮儿子夫妻俩在小店算账。由于退休在家闲来无事,赵大爷每天最大  相似文献   

16.
阿红 《山西老年》2010,(9):20-22
在安徽省肥西县铭传乡的小团山上生活着一对勤劳朴素的"农民夫妇":每天天一亮,丈夫郭中一便和儿子扛着锄头哼着小曲去下地,妻子庄惠瑛则围上围裙拿上一把玉米"咕咕"地喂鸡,沉静的小团山便被这"男女二重奏"  相似文献   

17.
从玉华 《社区》2011,(19):63-64
一场震惊全国的假药风波之后。原本就患上白血病的儿子又双腿瘫痪。这个母亲辞去工作,决心以一已之力“唤醒”儿子的身体。尽管度日艰辛,可她依然觉得。有儿子陪伴,“每天都很幸福”——  相似文献   

18.
苗得雨 《百姓生活》2012,(11):23-23
每天,儿子吃饭的时候都会说:“妈,给我倒杯水。”于是,无论我是嘴里嚼着菜,还是手里端着碗,都会马上停止,立刻给儿子倒水。  相似文献   

19.
儿子宋华2001 年考入长春税务学院,读本科。自那时起,我这颗心也随着他去了长春。和大多数独生子女一样,儿子在家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但去了长春后一切都得自己去做,这让我放心不下。自从儿子去了长春,我就养成了每天收看吉林新闻的习惯。我总想从吉林新闻中捕捉到那里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信息,因为儿子在那里,那里有我的牵挂。长春的天气预报我每天必看,晚上通电话时,我会将第二天长春的天气情况传达给他,告诉他添减衣服。儿子很懂事,很理解做父亲的心情,学习情况、考试情况、星期日活动情况,和谁在一起,他都…  相似文献   

20.
两年前,我和老公将9岁的儿子送到德国,在柏林一所小学读书。作为陪读,我很快发现了这里许多与在国内读书的不同:孩子的书包变轻了,放学时间提前了,每天都有大量的玩耍时间。最让我惊奇的是,那里居然没有教科书。儿子每天高高兴兴,而我却很忧虑,担心他学不到什么知识。一个学期过去了,问儿子德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德语:"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