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记》自传世以来,版本繁多,而且早有断句的本子,但影响最大的当是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出版的点校本。这个本子认真吸收了历代学者,尤其是清代梁玉绳、王念孙、张文虎等人的研究成果,校勘精核,标点清晰,受到文史界的好评。但是标点古籍是一件十分细致的工作,《史记》又是鸿篇巨制,因此点校本的标点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把《史记》的标点工作搞得更好,我列出三十七处自认为是明显的错误,与点校者商榷,也供《史记》的读者参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文章是作者关于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1982年第2版)的读书札记,共11则,指出了该书在校勘及标点方面的若干失误。  相似文献   

3.
195 9年 ,中华书局出版了顾颉刚等先生标点的《史记》 ,从此 ,以其高水平、科学的标点 ,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使《史记》广泛流通 ,中华本《史记》也就成为权威的标点本 ,作为运用现代标点符号整理古籍的典范而学习。但是 ,笔者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 ,发现《史记》的标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仔细分析发现这些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未仔细分析文法、文意而出现错误 ;二、前后标点不一 ,违反同一性原则 ;三、本不应当断开却误加标点 ,割裂句子 ;四、未仔细审核特殊的字义、词义而出现错误  相似文献   

4.
栾保群、吕宗力校点的《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在迄今《日知录集释》点校本中最为精善,但其标点及校勘方面仍偶有可斟酌之处。本文尝试摘出标点错误20处,校勘问题6处。  相似文献   

5.
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是目前人们研读《史记》的权威文本。近日,笔者取民国年间张元济校勘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史记》(以下简称“百衲本”)与之对校,见二本或有异文;现取《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以下简称“《校补》”)、《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献以资参证,就异文中可商之处草成数则,不当之处,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6.
由顾颉刚先生领衔点校的中华书局1982年版《史记》,规模宏大,校勘精审,广受好评。但毋庸讳言,该书在标点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史记·乐书》的19处标点提出讨论并予以辨明。  相似文献   

7.
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是众多社科研究者的参考书目,其中有两处标点问题,值得进行考辨和商榷。一处是卷五十五司马贞《索隐》:“晋灼云‘在弘农閺乡南谷中’。应劭。《十三州记》‘弘农有桃丘聚,古桃林也’。”一处是卷七《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刽,又不成。”  相似文献   

8.
对于《史记》的点校,中华书局曾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于是才有了1959年版十卷本《史记》。但是,在翻阅《史记》过程中,仍时或发现其中的一些错误被疏漏。本文所列举的十卷本校勘疏漏,大多为龙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水泽利忠《史记龟注考证校补》、陈直《史记新证》、梁玉绳《史记志疑》等未发现。偶有被发现者,倘觉其未加考论,仍有考论的必要。现在姑且冒昧将其列举出来,以冀商讨。  相似文献   

9.
对中华书局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史记》的几处标点问题提出了商榷意见,并探究了之所以出错的原委及改标的理由根据。  相似文献   

10.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是《左传》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而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春秋经传集解》是现今最通行的《左传》杜预注本。但该书在校勘标点上时有疏忽,问题主要有三:一是沿袭丛刊本之误;二是校点时有可商;三是《经典释文》混入《集解》。  相似文献   

11.
近读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点本《开元天宝遗事十种》,辑校者在《开元天宝遗事》的《后记》中说是“以《顾氏文房小说》本为底本,参校《五朝小说大观》本、《唐代丛书》本”校点而成今本的。因为所据版本不多,故在校勘、标点中不免疏失。我参校明刊《续百川学海》本、据元明善本影印的《历代小史》本、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刊印的《说郛》本、清道光二十三年序《唐人说荟》本、民国四年上海文明书店石印的《说库》本、发现今校点  相似文献   

12.
笔者近来参加《史记》的重新点校工作,将金陵书局本与标点本重新对校,发现一些问题,现提交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史记》,句读上出现了一些欠妥甚至失误之处,可归结为:当属上而属下,当属下而属上,当断而未断,不当断而断,引语误标等。  相似文献   

14.
古籍校点,尤重底本之存真.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四史深为学界推重,其原因一是底本选择得当,二是在校勘上,文字去取极审慎.此书大量采录前人的校勘和研究成果,随文分段附列,研读者可随时参见,免去旁搜他求之烦劳,极觉省便.但金无足赤,校勘和标点要做到完美无瑕,亦迥非易事,即以中华书局《后汉书》为例,其成书虽经众多专家推敲琢磨,似仍有若干未见允妥处.今就其校勘方面摘引数例以就教识者,若指陈不谬,庶几可供修订参考,使该书益臻完美.……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前人《史记》研究中的三个错误为例,指出了《史记》研究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一、因司马迁生年有歧义,故在考述司马迁生卒和生平时应坚持是彼非此的原则;二、编辑、标点《史记》研究资料,应以读懂资料为前提;三、引证同类资料应取援引初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论梁玉绳的《史记志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自然 《南都学坛》2007,27(4):36-41
梁玉绳的《史记志疑》一书主要内容包括校勘文字、考证史实、志疑释疑、驳斥谬解和评文论法等。该书据当时通行之本为说,既是为《史记》而作,更是为读《史记》者而作。该书的价值表现在恢复《史记》原貌、写评点密切相关、勇于怀疑的精神等。该书的不足有不当疑或疑而不当、校勘考证失误、评论不当等。  相似文献   

17.
二十四史的校点工作,由于能集全国专家学者的力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部校点本的出版,“大大便利了这些年来的历史研究工作”。不过要使这套校点本臻于完善,还要待大家作进一步的努力。本文即抱此目的,对校点本《后汉书》在校勘、标点上的失误漏略之处提出一些商榷性的意见。大致分文意,层次,文倒,引号、问号与书名号,语词,数术六个方面进行讨论,共20例。这20例是举例性的,都与史书内容的理解有关,有其讨论价值。一、文意1.“令卓与边章等战无功”《董卓列传》:“时太史望气,言当有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中华书局标点本吸取前人的校勘考订成果,校点是精审的。但作为《三国志》的第一个标点本,其校点欠妥处也时有可见。笔者因近来参加《三国志》今注今译工作在阅读中偶有所见,随手摘下,今摭拾数条,略加说明于下。①卷27第749页:“(王昶)乃表徙治新野,习水军二州,广农垦殖,仓库盈积。”按:“二州”诸本均作“三州”,中华标点本未加说明,亦无校改标记,不知据何而改。《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9.
中华书局版标点本《史记》,由顾颉刚先生领衔点校。1959年出第一版,1982年出第二版,均曾多次印行,出版数十万册。第二版改正了第一版中的一些印刷错误,而标点方面仍未能尽如人意。本人曾以《关于〈史记〉叙述句首‘始、已’的点读》为题,举例四十,谈过一些这方面的现象,文载《汉中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1992年第4期《古汉语研究》上,刊载了汪维辉等4同志的《史记标点商榷》,举例三十。本文为省篇幅,不再复出上述二文中的例句。所举各例不作分类,以在《史记》中出现的先后为序,例句后标出篇名及其在标点本中的页码,以备查核。 33、愿君以利急召吕、郤,吕、郤至,则更入重耳便(《秦本纪》,187页)。 谨按:末句当读为:“则更入重耳,便。”“便”是对整个事情的评价;使之独立成句,能有助于突出这个评价。 34、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同上,189页)。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要论述了自汉朝以来,历代学者对《史记》标点的研究状况。对于《史记》中出现及使用的标点符号进行依照时段的研究阶段划分,并对古今的标点研究史作出较为详细的阐释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