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文丽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120-124
巴赫金及其学说是多面而开放的,在世界范围内,巴赫金研究已经呈现出“有多少个研究者,就有多少个巴赫金”的复杂现象。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关注巴赫金,20多年来,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研究方面,鲜有人从传播学的视角审视巴赫金及其学说。文章试图发现对话与传播的契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巴赫金对交际模式的解构与重构,从中发现巴赫金与传播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发现对话理论令人惊异的前瞻性。在对话中传播,在传播中对话,正是我们对传播的期许。 相似文献
2.
张金圈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7(1):31-36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将对话视为语言存在的本质,认为一切话语都具有内在的对话性,即使是在书面写作这样极具个人化的独白性言语行为中,书写者也总会处在一种和假定的接受者对话的情景中。对话理论将语言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尤其强调说话人和受话人的互动关系对语言生成和理解的制约作用。这种观点对一贯缺乏语用视角的汉语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4.
史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3-87
现代对话理论源自马丁·布伯的相遇哲学,后由巴赫金明确提出,并上升为一种理论。今天的文学理论研究,对"对话"理论日益关注。文学理论研究既渴求通过对话理论解决自身危机,同时也不断从中汲取着很多富有活力的资源。通过对布伯与巴赫金两人对话思想与理论的分析,以探究"对话"思想对文学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对话理论最早由巴赫金提出,现已超越最初文学评论范畴,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多个领域。报刊文本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其特性在于新闻报道者总是尽力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并与自己保持相同立场。对话性是其存在的根本条件。现代俄罗斯报刊文本常用以下几种模式体现其对话性特点:"我/我们—你们";"我—他/他们—你们";"我1—我2—你们"。 相似文献
6.
巴赫金对话理论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对话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107-116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白话语中 ,存在一种独白中的双声话语形式 ,这种形式既体现了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冲突 ,也反映了主人公自身矛盾的两面性。另外 ,在叙述话语中 ,作家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主人公、作家与社会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 ,也构成了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作为参照 ,深入分析和总结中国现代小说独特的对话性特征 ,正是本文的用意和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陈桂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3):73-75,80
巴赫金站在哲学的高度考察语言活动 ,确立了超语言学思想。他对语言学的研究建筑在话语之上 ,认为话语是语言的交际单位 ,一切语言现象都通过话语来考察。话语理论成为一种活的语言理论 ,构成了独特的话语语言学 相似文献
8.
马琳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1):28-32
对话理论是由前苏联文论家美学家巴赫金提出的一个思想深刻、内涵深远的理论,对话的中心范畴是"自我-他者",巴赫金提倡对话双方的双主体性。以"自我-他者"的双主体性为考察对象,通过重点分析这一范畴在文学领域内的转换: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进一步探求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中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野下的林纾翻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月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6):68-71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也为人们理解翻译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翻译的多重对话性。本文从对话理论角度,详细阐述了林纾在翻译过程中,与合译者、作者/原文、读者及时代语境的对话关系。这也证明,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本为主题、以文化语境为背景的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10.
刘海龙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8(1):73-80
中国的传播研究由于长期处于学习接收阶段,对于现有的主流传播研究史中的叙事问题一直缺乏反思.但是近年来,随着对西方了解的增加,传播学界开始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传播研究史进行批判.从简单的学习阶段,进入到传播思想史研究的阶段.文章认为,传播思想史的研究中,除了正面否定主流叙事中的神话外,更重要的是反思其中的叙事方式.目前的叙事存在着编年式、里程碑式、大师主导式、学派冲突式和观念统领式几种,其中渗透着乐观的进步主义与辉格解释的意识形态.要挑战这些元叙事,一个途径是采用反讽的风格,重新让无法被归入既有分类的“灰色地带”重新发言,解构现有主流叙事.如果从连续与断裂的主题来看,即是发现连续中断裂与断裂中的连续.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外来的理论,而且也能帮助我们从历史中发现其他被遮蔽的可能性,以指导未来的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1.
周伟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38-40
从巴赫金对话主义语文学思想的角度,对倾听与阅读可以进行对话阐述。倾听就是对话,学习语文的对话就得学会倾听。阅读就是生动热烈的对话,阅读的对话性,构成了语文学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用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从话语的对话性角度,分析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认为阅读应被视为对话,一种读者与文本间的对话,阅读过程则是对话过程;一次成功的阅读应是一次成功的对话交际,是一次成功对话交际技巧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3.
肖唐金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94-98
用巴赫金学派的对话理论分析玛丽.雪莱的科学幻想小说《弗兰肯斯坦》所反映的现实主义意义,我们发现这部小说体现了人物之间在责任、人际关系方面对话的失衡,也表现了多种声音的对话,包括小说中提及的人物、社会成员和不同时代的读者。《弗兰肯斯坦》表现了玛丽.雪莱的反叛精神,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翻译研究中的独白话语存在的种种局限性,通过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分析,提出翻译研究的对话视角。这些对话关系包括作品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以及作者、读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宁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27-2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史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一些重要转变。这些转变主要源于学术界对中国思想史的早期书写方式进行了反思,并对思想史的研究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些探索的过程也是思想史研究方法不断得到创新和丰富的过程,它们共同为书写出优秀的思想史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近年的当代文学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洪子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2):55-59
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总体状况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大致与学科对象的含混和阐释上的价值"危机"有关.自80年代末期以来,一些学者致力于建立新的学科话语,寻找新的研究视角,拓展阐释空间,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在今天,"当代"的概念已经四分五裂.研究者需要重新确定研究对象的独立存在,避免移情和冷漠,同时对自身限度保持清醒意识,使研究形成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巴赫金的对话和狂欢理论探讨了艾丽斯·沃克的小说<梅丽迪安>,通过具有多重喻意与意向的双声语对话体系以及场景和写作方式的狂欢化,作者试图言说一种被压抑的原始欲望,建构一个兼具"超验所指"的在场与"自我的在场"的话语体系,从而寻求黑人与女性这两种社会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岳国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83-86
“对话”是巴赫金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它体现了他的认识论、存在论和价值论等多方面的重要思想。然而,美国著名解构主义思想家保罗·德曼却以语言的修辞性为基本立场,把对话看作是解构巴赫金思想体系的重要的“墙角石”:第一,对话作为理论术语和巴赫金现实生活的潜意识对应,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其理论体系向艺术创作的辐射力度,造成阅读过程中的盲视;第二,对话作为文艺研究方法,忽视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否认文本语言的转义性,造成了阅读过程中诗学话语和阐释话语两种阅读模式之间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