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袁文丽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120-124
巴赫金及其学说是多面而开放的,在世界范围内,巴赫金研究已经呈现出“有多少个研究者,就有多少个巴赫金”的复杂现象。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关注巴赫金,20多年来,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研究方面,鲜有人从传播学的视角审视巴赫金及其学说。文章试图发现对话与传播的契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巴赫金对交际模式的解构与重构,从中发现巴赫金与传播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发现对话理论令人惊异的前瞻性。在对话中传播,在传播中对话,正是我们对传播的期许。 相似文献
2.
张金圈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7(1):31-36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将对话视为语言存在的本质,认为一切话语都具有内在的对话性,即使是在书面写作这样极具个人化的独白性言语行为中,书写者也总会处在一种和假定的接受者对话的情景中。对话理论将语言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尤其强调说话人和受话人的互动关系对语言生成和理解的制约作用。这种观点对一贯缺乏语用视角的汉语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4.
史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3-87
现代对话理论源自马丁·布伯的相遇哲学,后由巴赫金明确提出,并上升为一种理论。今天的文学理论研究,对"对话"理论日益关注。文学理论研究既渴求通过对话理论解决自身危机,同时也不断从中汲取着很多富有活力的资源。通过对布伯与巴赫金两人对话思想与理论的分析,以探究"对话"思想对文学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对话理论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对话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107-116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白话语中 ,存在一种独白中的双声话语形式 ,这种形式既体现了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冲突 ,也反映了主人公自身矛盾的两面性。另外 ,在叙述话语中 ,作家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主人公、作家与社会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 ,也构成了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作为参照 ,深入分析和总结中国现代小说独特的对话性特征 ,正是本文的用意和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对话理论最早由巴赫金提出,现已超越最初文学评论范畴,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多个领域。报刊文本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其特性在于新闻报道者总是尽力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并与自己保持相同立场。对话性是其存在的根本条件。现代俄罗斯报刊文本常用以下几种模式体现其对话性特点:"我/我们—你们";"我—他/他们—你们";"我1—我2—你们"。 相似文献
7.
陈桂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3):73-75,80
巴赫金站在哲学的高度考察语言活动 ,确立了超语言学思想。他对语言学的研究建筑在话语之上 ,认为话语是语言的交际单位 ,一切语言现象都通过话语来考察。话语理论成为一种活的语言理论 ,构成了独特的话语语言学 相似文献
8.
马琳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1):28-32
对话理论是由前苏联文论家美学家巴赫金提出的一个思想深刻、内涵深远的理论,对话的中心范畴是"自我-他者",巴赫金提倡对话双方的双主体性。以"自我-他者"的双主体性为考察对象,通过重点分析这一范畴在文学领域内的转换: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进一步探求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中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野下的林纾翻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月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6):68-71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也为人们理解翻译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翻译的多重对话性。本文从对话理论角度,详细阐述了林纾在翻译过程中,与合译者、作者/原文、读者及时代语境的对话关系。这也证明,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本为主题、以文化语境为背景的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10.
刘海龙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8(1):73-80
中国的传播研究由于长期处于学习接收阶段,对于现有的主流传播研究史中的叙事问题一直缺乏反思.但是近年来,随着对西方了解的增加,传播学界开始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传播研究史进行批判.从简单的学习阶段,进入到传播思想史研究的阶段.文章认为,传播思想史的研究中,除了正面否定主流叙事中的神话外,更重要的是反思其中的叙事方式.目前的叙事存在着编年式、里程碑式、大师主导式、学派冲突式和观念统领式几种,其中渗透着乐观的进步主义与辉格解释的意识形态.要挑战这些元叙事,一个途径是采用反讽的风格,重新让无法被归入既有分类的“灰色地带”重新发言,解构现有主流叙事.如果从连续与断裂的主题来看,即是发现连续中断裂与断裂中的连续.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外来的理论,而且也能帮助我们从历史中发现其他被遮蔽的可能性,以指导未来的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1.
周红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9(1):60-63
关注语言的统一与分化、关注对话、关注语言的社会性是巴赫金杂语理论中最主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在巴赫金杂语理论的阐述中时而单独起作用,时而交织地起作用。分析这些原则,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出杂语理论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的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2.
赵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4):10-14
康有为进化思想的渊源主要包括近代西方自然科学进化观、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和今文经学的朴素进化观以及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康有为对进化论进行了吸收与改造,并将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一套系统的“三世”进化理论,其渐进说与革命派的突变说是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13.
对话与自我意识:巴赫金的自传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庆标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5):51-56
巴赫金以对话理论为依据,以"自我客观化"和"自我审美化"为基本标准,区别了自传中的各种形态,将具有对话性的文学自传凸显了出来。他还着重分析了欧洲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自传的历史发展和类型,并由此指出了欧洲自我意识由公共性向私人性转化的历程。强调自传的对话性和文学性,使其自传观带有了理想色彩,但巴赫金的对话和自我意识观念对当前的自传研究有着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张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3):20-32
现代化的张力与现代性忧虑所形成的“力场”,构成了毛泽东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问题意识,如何建构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性方案从而规避西式现代性弊病,成为毛泽东始终关注与思考的核心问题。深化毛泽东现代性思想的研究工作,应当从思想史发展的整体历史线索出发加以把握,即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宏大背景与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微观历史进程相结合的双位视角出发,综合透视毛泽东的现代性思想,并对其进行基本的思想史定位。作为现代性本质特征的流动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毛泽东现代性思想在当代不同的历史情境中不断引起回响,并以显性或隐性形式影响着当代中国现代性方案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李宁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27-2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史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一些重要转变。这些转变主要源于学术界对中国思想史的早期书写方式进行了反思,并对思想史的研究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些探索的过程也是思想史研究方法不断得到创新和丰富的过程,它们共同为书写出优秀的思想史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庞海音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3):121-124
“事件”是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术语,他认为复调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存在于所谓“事件”的展现中。事件不仅发生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关系中,主人公与作者、主人公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也构成一种“事件性”。 相似文献
17.
王前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1):63-67
中国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对历史上和现代科学研究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所有思想成果。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要考虑到传统认知模式的特点,揭示历史上思想活动的本来面目。开展这方面研究,要着眼于现代科学研究的需要,起到推动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维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1):27-33
在过去20多年间,李锦全教授对于哲学史与思想史的关系问题从方法论上进行了探讨,并通过自己的哲学史研究和思想史研究来贯彻和阐发这些方法论原则,从而成为中国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进行探讨的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些方法论原则的核心在于:力求对哲学史与思想史的内涵做出准确的理解,从而重构两者的关系,并进一步对思想史空间做出进一步的拓展。对今天的哲学史研究和思想史研究来说,这一思路仍然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9.
金林南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22-24
哲学认识论领域"主观化"倾向的日益明显使当代知识标准、来源、生产方式等发生了重大转换.就政治思想史研究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以自然科学为基本典范的政治科学范式从鼎盛走向式微;关注政治思想史的非经典、非连续性;进入政治思想的历史实践情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