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驰 《河北学刊》2005,25(3):58-62
实践是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马克思是在生存论的本体论即"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基础上统一全部实践活动的.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引入美学,并依此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与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最重要的还是看其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而是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一体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成熟发展的标志.澄清理论界长期熟知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贴近马克思的自身发展逻辑,恢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本来面目.按照马克思的逻辑解读马克思,它的理论价值在于澄明:社会主义不是在既定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由空想变为科学的,而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同步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则从基本原理和内容上对这一趋势、必然性作了深刻的展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变革的实质恩格斯写于1877年的《卡尔·马克思》和发表于1883年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文,都明确地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恩格斯为什么没有把马克思的一般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和认识论看成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认识论没有实质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蕴着深刻的人学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新升华。六中全会强调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这就把马克思主义人学从理论层面引向现实层面,提出了人学理论实践化的新课题。马克思主义人学体现在唯物史观中,恩格斯曾把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①但是,在马克思的时代,人学具有鲜明的理想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价值、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学说。尽管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把人的生命需求和生活存在作为理解现实人的出发点,也十…  相似文献   

5.
一、作为唯物史观范畴的实践概念及其本质涵义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都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重要范畴,这是不错的;但是,在历史观中却没有给予实践以应有的地位,这样就造成了似乎实践仅仅是认识论范畴的错觉.实际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就把科学的实践观与唯物史观作了一体化的论述,并把他们新创立的哲学,最初就命名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概念,应首先归入唯物史观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以其完备而科学的知识体系与完美而严密的逻辑结构,在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及其内在矛盾,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向共产主义公有制过渡的客观必然性。《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它是马克思实现经济科学革命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重要标志;它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结合的典范,它不仅使剩余价值理论成为唯物史观的逻辑展开,而且也在论证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的同时,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以其所产生的巨大的历史性和革命性的影响,具有历史的穿透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经济理论最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最强大的理论武器,这一切都源于马克思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哲学观的改造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形成的逻辑前提,马克思首先确立了客观科学地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形态,而非终极形态,这为其分析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术语革命"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形成的逻辑核心,通过剩余价值概念,马克思揭示出了资本的本质和资本的逻辑,发现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不仅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并激起无产阶级的反抗,而且还会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逻辑,为构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现实,同时也需要努力实现一些"术语革命"。  相似文献   

8.
1985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山大学叶汝贤副教授编著的《唯物史观发展史》,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研究的一项丰硕成果。一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专著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这个哲学基础之上的。研究这个理论,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唯物史观发展史》的可贵之处,首先在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阵地,但又不落旧套。它对唯物史观理论从动态上作了系统的研究,把唯物史观理论放到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历史中加以考察,从而对一百四十年唯物史观形成  相似文献   

9.
实践:一个过渡性范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在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根本的分歧在于:究竟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实践本体论哲学;有的学者认为实践哲学是一种超越性哲学,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有的学者只承认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反对实践本体论,实践超越论。意见纷纭。笔者认为,我们不可夸大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作用,它只是马克思实现哲学研究视野转换的过渡性范畴,也就是说马克思是通过实践概念,使哲学研究视野真正实现了从抽象精神领域到具体历史领域,在对社会历史的具体分析中,发现了唯物史观,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走过了90余年的风雨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余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色彩斑斓和丰富多彩的画卷,并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主流形态,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马克思的新发现(即唯物史观)三者之总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种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说:“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他还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 唯物史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相似文献   

12.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基本点,它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作用。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创立了实事求是的实践观。一、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邓小平始终注意从群众中汲取养料,坚持群众路线,重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产生一个问题:"人们是怎样把宗教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通过思考这个问题而形成的。马克思找到的答案是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人和自然相互作用,人的社会关系发生改变,在一定历史阶段出现宗教感情,产生宗教。答案最早出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它构成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出发点、前提和理论基础。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充分体现。马克思的劳动实践思想吸收了唯心主义的积极因素,超越费尔巴哈,把历史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他的唯物史观。这是包含人、自然界和社会的历史在内的大唯物史观。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大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性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劳动实践思想和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对它的完整表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来自马克思主义,因此考察马克思信仰的形成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信仰之路跨越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宗教信仰阶段、哲学信仰阶段、历史信仰阶段和科学信仰阶段,经历六种形态,分别是:宗教信仰阶段的浪漫理想主义形态;哲学信仰阶段前期的理性理想主义形态;哲学信仰阶段后期的理性现实主义形态;历史信仰阶段前期的感性现实主义或哲学历史主义形态;历史信仰阶段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形态;科学信仰阶段的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科学"形态。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研究,除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外,还需要研究马克思的信仰所具有的独特性,正是马克思的信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有知、情、意等碎片融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15.
:“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忽视客观规律、夸大实践主体能动性的哲学观点 ,它把“实践观”误认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 ,把“实践”范畴误认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 ,因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诸多原则分歧。本文对此提出质疑 ,阐述“实践观”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 ,“实践”范畴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 ,说明“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在实践中的有害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两个伟大发现,这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恩格斯在评价第二个伟大发现时写道:“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象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因为,剩余价值学说透过资本主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也是资本主义剥削特有的形式,从而把剩余价值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赋予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属性和剥削的本质,进而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存在,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思想认识的混乱.本文试根据对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论述的理解,理性地思考剩余价值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7,(3):15-23
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内在联系的科学体系。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推向新的境界。这一科学体系,贯彻并体现着实践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自觉表征着马克思"历史地思"的运思方式,既是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指导下的新系统思维,也是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16,(7)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从历史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学真理,其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就现实高度而言,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不断革新的外在动力,有其坚实的现实基础;展望未来,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是以他的实践论为核心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把这种见解名之为“实践核心论” ,并把它同拒斥唯物主义的“实践人本主义”混为一谈 ,这是不恰当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批判和克服了“一般唯物主义”的直观性 ,超越物质本体论而达到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实践论。不能无视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史进程。把他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说成是把精神本体论颠倒物质本体论 ,正是由这种“无视”而产生的。物质本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建构者 ,利用了唯物史观的思想资料 ,借助于恩格斯在特殊语境中所写著作的结构 ,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从他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排除出去 ,造成了极大的逻辑矛盾。在马克思哲学中 ,新唯物主义与实践论是直接同一的。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是马克思的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新唯物主义 ,而不是物质本体论的一般唯物主义。想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说成是一般唯物主义 ,想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效性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的正确性 ,由此而否定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 ,这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