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心理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心理功能初探宋广文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中的图腾崇拜,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上帝”、“佛”、“安拉”,可以说,宗教与人类发展几乎是形影不离。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都只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  相似文献   

2.
宗教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存在,即有外因条件,亦有深刻的内在基础。本文将从内外因的结合角度,做如下探究。一、自然压迫和社会异已力量的存在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外因条件首先,宗教是自然力量压迫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相应的思维能力,原始人不仅对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现象及人自身不能正确理解,而且对各种自然力的压迫更是无力抵抗。于是,各种自然力量在人们的观念中被神化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超人间的特殊力量即神灵,并由此产生对大自然的乞求和崇拜,幻想以祈祷、祭献或巫术,求助主宰自然界的神灵免灾造福。正如列宁所说:“野蛮人跟自然作斗争的软弱无力产生信神、信魔鬼、信奇迹。”  相似文献   

3.
由于忽视了马克思哲学语境的变化和对宗教本质、属性、功能的混淆,人们对马克思的宗教本质观产生了种种误读,其中,宗教非理性说、宗教异化幻觉说、宗教意识形态说、宗教鸦片说、宗教文化论最有代表性。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并借用恩格斯的概括,可以说,宗教是人间力量的超人间形式。与其他文化形式相比较,宗教最直观、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其超验性。这是对马克思宗教本质观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4.
夏、商、周三代神权法思想嬗变于逸生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对于自然界的风雨晴晦,人类的生老病死,人们缺乏正确的认识,于是便用心造了各种神,认为在冥冥之中存在一种支配自然和人类的超自然、超人类的力量。这种迷信,作为一种自然宗教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5.
“卡里斯玛”是M·韦伯在其社会学理论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种特殊的、在并非人人都可企及的意义上被理解为“超凡”的个人品质。卡里斯玛是提供超越日常生活需求之外的一切要求的基础,这一点在越是远古时代,反映就越明显。因而,文明发展从某种角度来看,恰恰是卡里斯玛“超越精神”逐渐被世俗日常生活需求的满足要求所排斥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古代文明有关方面的比较,来说明两种文化在“超越精神”方面的差异及其社会历史根源。作者认为,如果说中国古代自秦统一后出现的官僚帝国形态,抑制了中国文化中“超越精神”成分的发展,从而导致中国没能产生象新教伦理那样的诱发资本主义的精神驱动力成分的发展,那么当代资本主义在驱逐了它的宗教背景之后,同样陷入了一个官僚统治的、敌视卡里斯玛、消解一切“超越精神”的文明发展的困境。这是我们今天必须正视的时代命运  相似文献   

6.
铁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之一 ,它的发展变化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在近代资本主义殖民侵略扩张时代 ,铁路更突出地表现为殖民侵略的工具和争夺霸权的表征。近代以来东北亚地区铁路的形成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域社会的发展 ,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本文拟以甲午战争前后为时间跨度 ,以东北亚大陆的中国东北和朝鲜为地域跨度 ,对东北亚地区铁路的形成略作历史的考察。一   1 9世纪中叶 ,西方资本主义以“大炮和商品”猛烈冲击着东方封建主义秩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改变着世界。东北亚地区也不可避免地受…  相似文献   

7.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对宇宙间各种事物还缺乏科学认识,很自然会产生各种宗教崇拜,用以解释他们所不能解释的许多社会和自然现象。但在中国哲学史上却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即:许多源起于古初社会的宗教意识不象有些民族那样按着更完善发展的路走,以形成自己民族的宗教,而是在封建宗法社会的强力作用下向着入世的、现实的方面发展,逐步由神化的宗教意识过渡而融入于人间社会的政治、哲学思想的范畴中去了。也可以说中国的“政教合一”是以“教”的因素纳入政治哲学中去而告终的,在先秦典籍中可以看到记录  相似文献   

8.
中国先民的宗教活动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祭祀,而祭祀总是同人类的某种祈求心理分不开的,这种祈求又是以奉献饮食的形式反映出来。《诗经·楚茨》云:“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几如式。”中国古代的祭祀,无论是大祭或薄祭,都是以最好的食物侍之。饮食不仅促进了宗教信仰的发展,反过来,宗教的发展也为人们信仰食俗的形成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就汉唐时期的信仰食俗而言,主要表现为佛教和道教信仰食俗的形成,它们对汉唐时期的饮食生活都发挥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歌曲和舞蹈,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所说的日常生活世界,指的是在每个人经常性的生活和工作中受逐渐形成的既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所支配的自在自发世界,是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由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礼尚往来等日常生活所构成的世界,这一世界的深层支撑和基础就是人的生活方...  相似文献   

11.
"报恩"作为佛教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佛教契入中国社会的方便法门,扩大了佛教在人间的影响。我们通过梳理佛教经典中的报恩思想,从中透视出报恩伦理与中国文化相融摄的因缘所在。人间佛教不仅要适应社会的"人间化"过程,也应提升人生,具有"化人间"的宗教关怀,树立宗教神圣性。而此种神圣性的来源需要借助传统观念,同时又能够运用于现代社会,使得人间佛教的伦理行动"契理契机"。  相似文献   

12.
从基要主义到恐怖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宗教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义  陶飞亚 《社会》2007,27(5):47-47
1970年代以来全球宗教复兴和宗教政治的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运动的一种形式和表现。宗教基要主义和恐怖主义作为一种宗教运动,反映了对主导性的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反抗,以及对全球化方案的替代性选择。这可以被界定为一种文化政治或认同政治。政治伊斯兰作为当今最突出的宗教基要主义和恐怖主义,一方面反映了全球社会运动和宗教运动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则也是美国霸权和意识形态人为制造的结果。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本文作者认为,当今的宗教与政治冲突更多地是反映了一种不同基要主义之间的冲突,而非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弗洛伊德以及步其后尘的社会科学家们把宗教同意识形态等同起来的做法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西方社会的理论反思。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均宣称,有限的人的灵魂在无限的上帝身上找到了归宿和真理,而这个上帝不过是一种社会及心理上的幻觉。抛开与这个上帝的关系,人的灵魂便堕入了一种由物质条件和生理需要决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堕入了被动机所驱使的无意识领域。这种灵魂的堕入使人获得了把自己从宗教幻想所掩盖着的压迫之中解救出来的力量,一个人要想得到自由,就必须承认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必须意识到这类信仰只是自己想象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郑青青 《创新》2009,3(9):27-30
作为与中国山水相连的邻邦,越南受到了汉文化的巨大影响。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对越南的宗教形成发展及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延续到了今天。了解中国道教对越南宗教信仰的影响,是人们了解和研究越南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越南。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西方文化思潮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现代工业社会的各种危机和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引起了人们对科学理性的反思和对人的生存及发展的关注。从而也引发了各理论学派丰富多彩的理论探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这些文化思潮从总体趋向上表现为如下特征反思理性,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凸显了文化在社会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文化模式从一元走向多元;文化趋向于大众化并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6.
奥运会在兴衰和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始终发挥其功能特性。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宗教对奥运的影响亦发生了功能性的变迁,即从古代奥运兴衰中的宗教支配性,现代奥运复兴中的宗教融构性,到当代奥运发展中的宗教服务性。尽管宗教不再像古希腊时期对奥运发挥支配性的影响,但宗教元素的参与和服务对当代奥运的可持续发展,仍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玉霞 《学术交流》2004,(12):127-131
宗教文化思想是贯穿于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乃至于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线索。其主要内容包括:宗教是划分文明类型的标准,宗教决定文明的兴起与变迁,宗教是文明兴衰的目的,宗教是文明的拯救者。尽管汤因比将宗教现象孤立化,片面地夸大宗教的社会作用,但他从中得出的文明社会的发展是自决,是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完善,体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深入全面地分析、评价汤因比的宗教文化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它的理论价值,而且也有助于指导我们的现实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一近十几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型社会逐渐被现代型的社会所代替。社会进入了动荡期、振奋期、发展期,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中国宗教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  相似文献   

19.
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宗昱 《求是学刊》2001,28(4):22-28
涂尔干的宗教研究是他的社会学方法在宗教学领域的运用。他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土著的图腾制度对宗教的起源做了社会学的解释 ,认为宗教是集体表象的反映 ,图腾的本原是外在于氏族成员的宗教力。他对宗教问题的研究反映了他的社会学准则和基本方法。他的宗教研究是他的社会学理论的组成部分。虽然他受到了宗教学内部的许多批评 ,但是对于中国宗教学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明清两代,画坛风气有了很大改变,山水、花鸟题材兴起,成为绘画主流,而在中国早期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画,则逐渐式微,创作寥寥,更乏佳作。与此同时,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世俗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社会上的宗教氛围逐渐淡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佛教艺术进入前所未有的低谷,不再有曾经的地位。然而,虽然宗教题材不被重视,但明清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